一、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背景 很显然,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深刻危机的时候产生的,没有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就没有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这也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的本能反应。其实,在明代中后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活动,西方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但这时西方文化还未对传统文化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因此也并没有形成文化保守主义的社会思潮。 清朝后期,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我们持守多年的“天朝大国”的信念在一次次近乎耻辱的失败中动摇了、瓦解了,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亡国灭种的强烈危机,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和接受西方文明,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转型。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如何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成为很多中国人痛苦思考的一大难题。西化派或激进派视西方文化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而传统文化是落后文化,必须加以抛弃。还有一些人仍然主张传统文化还有可取之处,应当保留延续,这部分人构成了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主体,但这部分人仍以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尽相同而构成很多派别。有顽固守旧派,如清末的倭仁等人,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持极力抵制态度,但这是和历史发展大势相背离的,这部分人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也很少被人视为“文化保守主义者”。有主张“中体西用”的洋务派,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在主体上仍以传统文化为本,在其基础上补充西方文化的内容。整体衡量,“中体西用”说在早期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最为盛行,至今仍有相当的影响。还有人主张以西方文化为主体,以传统文化为补充,这部分人经常被视为“温和的西化派”。总之,早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在清末民国初出现的,主要是应对西方文化的强力冲击,是在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绝大多数文化保守主义者并不排斥西方文化,而是以弱者的心态强调本土文化的价值,主张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不应抛弃传统文化,并进一步强调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根基。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上,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很多重大的思想文化事件都与之有关。洋务派、国粹派、本位主义派、东方文化派、学衡派以及现代新儒家都可列入文化保守主义的阵营,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可以说是那个时期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尽管他们在思想、立场上有很大的歧异。 二、文化保守主义的历程与评价 近代以来的主流思潮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被很多人视为封建主义的文化,是落后和保守的代称,而马克思主义是与革命紧密相连的。两种思潮的关系随着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传统文化被视为反动文化而受到严厉批判。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当时的共识。但随着“左”倾思潮的不断高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日益严厉,在“破四旧”“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运动中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给予全面的否定性评价。文化保守主义者也被视为落后分子甚至反动分子受到严厉批判,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大陆不复存在,而是转入港台地区艰难发展。1958 年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和张君劢联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又名《中国文化宣言》),可以视为文化保守主义在新时期的一份重要宣言。他们以“中华文化花果飘零”来表达他们的悲凉心绪。 改革开放以后,大陆思想界重新活跃起来,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给予传统文化越来越积极的评价。毕竟作为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如此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完全放弃或背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必定会使人们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危机和文化焦虑,甚或造成精神的紊乱和道德选择的无所适从。在社会急剧转型的阶段,难免会有重回传统寻求思想资源的精神动力。从80 年代后期开始,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悄然兴起,并且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兴起于80 年代后期,学术界通常称为“新文化保守主义”或“当代文化保守主义”,以此来区别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文化保守主义。它的兴起,与近代文化保守主义“图存”的弱者心态不同,而是有着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这和国际国内的大背景有关。七八十年代同处东亚文化圈或者“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更深一层的反思,有不少人认为儒家文化传统并不必然与现代化进程相冲突,相反倒是可以克服西方文明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危机和缺陷,活跃在海外与港台的现代新儒家提出了“返本开新”的思路,得到不少人的认同。现代新儒家的思想在八十年代传入大陆,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可以视为“新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基础。90 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进一步激起了普通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也不断高涨。 新文化保守主义的积极性在于对否定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进行了批判和纠正,强化了当代中国民族文化的主体性的问题,肯定了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保护、发展、利用传统文化的行为和努力。新文化保守主义中的两种错误倾向在于:一是褊狭的文化心态。某些新文化保守主义者抱残守缺,在没有正确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之前,盲目鼓吹“新儒学”,提倡“新国学”,片面强调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刻意拔高儒学和国学在当代道德建设、社会发展乃至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和指导意义,顽固地抵制和排斥西方思想文化,这些都会直接导致复古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二是不认同社会主义文化。[1] 一些人在高喊“复兴儒学”“振兴国学”的同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非难和指责,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了近代以来的启蒙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甚至企图将儒学意识形态化,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二元对立,以儒教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这种倾向在部分人当中确实存在,应该引起警惕和反思。 所以,不能简单否定,也不能片面夸大文化保守主义的存在价值和当代指向。笔者认为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深入整合文化保守主义与新文化保守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建立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