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我国中西部地区有三类代表性的工业园区,分别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及省级开发区。 截至2013年8月,我国中部地区有经济技术开发区58家,西部地区有经济技术开发区46家。中部地区目前有产业示范基地47个、西部地区有产业示范基地6 5个。中部地区示范基地占全国示范基地数量的20.3%,主导产业主要涉及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军民结合等领域。西部地区产业示范基地占全国示范基地数量的28.1%,涵盖了原材料、装备制造、军民结合等领域。 此外,中西部省级开发区在规划建设、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管理和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和对外招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可以看出,工业园区已成为中西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园区的发展对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西部工业园区的环境风险 目前,中西部地区把积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作为地方实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地方政府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抓手。由此驱动下承接的产业转移及其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只会有增无减。从近几年东部地区转移出来的产业看,主要集中在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化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冶金、机械、建材等行业。这些行业基本属于“三高”产业,而且多数通过中西部地区招商引资渠道进入了工业园区。同时,工业园区在管理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现象。 产业入园程序不够规范 通过招商引资选中的产业,是否可以直接入园,如何入园,要经过哪些程序,由哪些部门负责,谁负责,目前各个工业园区没有统一的程序和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各个园区各自为政,各有一套。有的园区入园程序有流程和相关手续,有的则流程简单,手续方便,甚至有的只凭招商部门的引荐就可以直接入园。总体看来,入园有流程,且流程规范、手续完备的园区不多。 企业环评报告科学性和可信度有待提高 目前,多数工业园区在承接产业转入时要求相关企业提供企业环评报告,企业也按照要求递交此报告。单从报告的指标去看,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是,指标数据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却存在一定欠缺。企业环评报告中按要求和规定应对相关指标数据必须进行的检测可能会变成理想的数字。也就是说,有的企业环评报告是依据企业的需要出具的,企业只要与工业园区有关部门沟通好了,环评报告也就成为了必须具备的“摆设”而已。 园区环境监管力度不够 对于工业园区环境监管力度问题,现实中比较复杂。目前多数园区都设有园内环境监管部门,不过,不同园区的环境监管部门工作情况却有共性。有的工业园区的环境监管部门认为,园区内的企业既然进来了,都是自己人,思想上本着不难为自己人的原则,对区内企业的排放问题熟视无睹。还有的工业园区的环境监管部门认为,他们的工作有难度,对于企业排污问题不是他们不管,而是不好管。此外,还有园区内环境监管部门表示,园区规划和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公共排污设施的实用性和配套性,现在按新标准整改难度很大。上述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园区环境风险的增加。 在东部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形势下,“三高”产业是转型升级的重点,也是环境部门整治的重点对象。因此,随着东部地区较严格的环境规制的执行,那些不能够转型升级的“三高”企业必将是被“关、停、并、转”的对象。而这些企业一旦借助中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的平台进入工业园区,必将给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危害。 中西部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防控对策 规范招商引资,重视筛选评估 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工作是落实园区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重要环节,此项工作必须上升到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高度加以统筹协调,必须服从于节能减排的大政方针。杜绝招商引资工作的随意性和所谓打“擦边球”。对于有意向迁入园区的企业,要进行属地调研,分析转移动因,对于节能减排不达标,或被属地列入落后产能即将被淘汰的产业或企业,实行联合否决机制,不得“场外运作”。对于减排达标,但因经营成本高,或是进入产业集聚区才能发展的企业,要进行联合评估,科学筛选,符合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且不存在环境风险的产业才能引入。 规范入园程序,严格入园标准 规范产业入园程序,不是要强调增加审批程序和审批环节,也不是为有关行政部门延伸权利创造条件,而是为了把住环境关口、把好环境关口,让有关职能部门依法行使产业管理职权,按产业规划制度办事。在这一环节,不能只顾产业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兼顾产业的社会效益,不能只评估产业发展前景,还得评估产业可能造成的生态后果。严格产业入园标准,按照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及国际生态园区标准,把产业与生态平衡、产业与环境容量及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统一标准,把环境风险拒之“园”外。 审慎对待环评报告,实现环评报告的可复查性 企业环评报告被广泛应用于对传统产业和能耗企业的动态监管中。实践中,随着社会组织机构的参与,企业环评报告一般由第三方进行评估。然而,受利益的驱使,有的企业环评报告并未能真正反映某些企业的真实减排情况。因此,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特别是在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活动及对入园企业筛选评估过程中不可只依赖一纸报告。即便如此,也应对环评报告进行复查,并对有问题的环评责任主体通过媒体及时曝光,并追究责任。 加强环境监管,建立企业退出制度 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园区不仅是企业转移后的落脚点,更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企业对工业园区寄予厚望。入园企业应该与工业园区一起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自觉遵守园区的节能减排规定,自觉接受园区环境监管部门的监督。同样,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园区,不仅是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承担着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和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繁荣区域经济的使命。工业园区要发展成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清洁安全”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就必须有所为,必须对园区存在的环境风险加以防控,加大监管力度和排查力度。同时,应建立园区企业退出制度,对于入园后违规排污、减排反弹且不能按期整改的企业责令退出园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