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参加培训意愿不强烈,知识技能较难提升。在广西省进行的养老机构相关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护士学历以中专为主,已获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者仅有35. 52%; 护理员学历以初中为主,持有养老护理员执业资格证者仅为5. 71%。相比现在月嫂、育婴师三到六千元的月工资水平,养老服务人才的工资却要低得多,因此出现了育婴师自己掏钱排队参加培训,而养老护理培训免费却无人问津的情况。且由于照护服务人才级别和工资待遇并不挂钩,有些人认为拿了证书也白拿,浪费时间和精力; 加之目前行业人才紧缺,大多数照护服务人才并没有危机感。 2. 内隐素质方面 ( 1) 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易引发道德风险。目前的养老服务业更多地是关注如何改善及解决老人们的心理困境,如何丰富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却忘记了这些照顾老人饮食起居的“健全人”同样也需要心理疏导。照护服务人才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差且社会地位低,加上失能老人易出突发状况,工作风险大,长时间生活在这样压抑的氛围中,内心忧虑得不到及时的排解,人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继而做出异常行为,极端的甚至可能会变成郑焕明那样的“冷血护工”。 ( 2) 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导致行业行为失范。2002 年,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但从现状看来该标准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且由于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养老机构管理的专项行政法规,养老机构的准入机制尚未建立,民政部门对各类养老机构的监管缺乏法律法规依据。一些养老机构和小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特别是一些以敛财为目的的私人养老机构未在任何部门登记,游离于政府监管范围之外,导致虐待老人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老年人合法权益难以得到维护。 ( 3) 行业发展滞后,人才素质提升缺少经济基础。养老行业属于投资回报率低的微利行业,民间资本参与的意愿不强。尽管国家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出台了一些优惠扶持政策,但由于认识不到位,加上一些政策措施刚性不够,许多政策落实困难。民办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设施简陋、功能单一等问题。养老服务人才工作强度大,一个人需要同时照顾多位老人的起居,又脏又累。在石柱县三河镇敬老院,院长一个人既当院长和会计,又当护工和农民,院长和她父亲二人要照顾近20 位五保老人,而每个月却只能拿到民政部门发放的最低工资标准的950 元。目前市场上,扣除五金一险,养老服务人才每个月也只能领到2000 多元,相比社会上其他类似行业,这样的薪资待遇实在不能算理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见图4) ,一个人只有在满足生理、安全等基本需求之后,才有可能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解决了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人才的温饱等基本问题,才能期望其去追求知识技能的完善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 4) 缺乏良好的舆论气氛,不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上文中提到高流动率也是影响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陈国民透露: “每年辛辛苦苦培训出来的养老护理员,到年底一半都会流失掉!”照护服务人才队伍之所以如此不稳定,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养老护理员社会地位较低。很多养老员回老家时,都不会说自己具体在做什么,一旦说了,就会被说成是“伺候人”的活。“给人端屎端尿,说出去难听”。而护理队伍的不稳定又导致一些养老机构并不愿意出资并耗费时间送员工去参加养老培训,由此陷入数量和质量上的恶性循环。 四、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人才素质提升的建议 ( 一) 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提高其知识和技能 在开展培训工作之前,首先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从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三方面着手,确定哪里需要培训、培训什么、谁需要培训、需要什么样的培训等内容。其次,在培训内容方面,除了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人才应该具备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当重视对其职业道德、个人品质等的良性塑造,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了采取传统的讲授培训法以外,还应当多增加学员们的实践操作机会,特别是老人身体易出突发状况,场景模拟有利于增强学员们的心理抗压能力。此外,根据不同人的水平不同、可利用时间不同,设置不同的培训类别和班次,可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最后,还应当建立培训评估体系,可以将所需要达到的指标量化,以测试是否达到培训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