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能够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提升整体教学工作水平。然而,由于重视程度较低、管理人员素养不高和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的存在,也会对工作开展造成一定影响。为此,应该通过提高重视程度、完善管理体系、优化考核指标、规范管理流程和提升人员素养等途径,构建全新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 预算绩效管理; 优化策略; 
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应该严格遵循教育管理政策的相关规定及要求,同时结合中小学自身特点制定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实现对日常工作的科学化指导。与企业单位相比较而言,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特殊性,需要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综合考量,以促进教学水平和办学能力的提升作为基本目标,为学校的长远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由于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在当前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局限性问题突出,无法适应当前学校工作特点及需求。因此,应该从管理现状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不断提升中小学绩效管理水平。 一、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 政府财政拨款是中小学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通过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能实现教育经费的合理利用,促进学校各项活动的高效开展,为今后改革发展奠定基础。尤其是中小学项目类型在不断增多,做好各个项目资金需求的有效评估,能有效防止资源浪费的问题出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能对问题及原因进行排查,从而积极调整,确保资金得到有效利用,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与以往相比,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及中小学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预算绩效管理的专业性、严谨性、刚性逐渐规范化,但是现阶段预算绩效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地优化与改进。 二、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问题 首先,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相对于教学项目的教育质量管理来说,基层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未能科学地评估预算项目的绩效,限制预算绩效管理的深入推进与实施。在工作当中未能引入先进管理理念,未能平衡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评价结果的利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其次,未能制定即符合中小学特性又统一的绩效标准。在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中,往往是照搬高校管理模式,未能根据中小学实际情况制定统一化标准体系,导致践指导作用受到削弱。只关注效益指标和产出指标,无法科学评价整体运行状况。缺乏与当地其他学校的对比,在预算绩效考核中的数据精确性受到影响,同时无法合理应用评价结果开展工作。预算按财政年度制定与执行,中小学实际工作按学期开展,两者具有时间周期的差异,导致预算绩效管理与中小学考核周期具有一定的时间差。最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在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中缺乏专业人才,无法保障工作规范性,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由于未能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在工作岗位当中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对于先进管理技术与手段的应用存在局限性,资源浪费问题无法得到处理。 三、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重视程度 创造良好的预算绩效管理环境,不仅能够激发管理人才的潜能,而且有利于保障工作的透明性与公开性,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应该逐步消除传统理念的限制,明确预算绩效管理在整个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在财务管理中凸显资金预算的地位,为管理活动的有序实施奠定基础。增进财务工作人员、管理层人员、法人代表和基层人员的沟通交流,及时针对当前工作中的问题进行研讨,降低活动实施风险。增强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明确自身职责范围及内容,防止由于相互推诿引起的混乱状况。增进学校和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的衔接,在实施文件的编制中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经济与教育水平,对主体责任加以划分。在预算绩效管理中,也应该对绩效评价、信息反馈和激励措施等加以优化,构建完善的工作体系,真正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 (二)完善管理体系 对于当前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增强工作开展规范性与专业性的关键,应该对当前限制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社会发展现状和学校未来发展需求为依托,构建全新的预算管理体系。应该对学校的预算环境加以模拟,通过评价模型的构建,对学校项目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当前工作提供可靠性支持。在资源管理形式的分析中,也应该加强全面考察,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编制预算和建设内控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则需要对当前教育功能与职责加以综合分析,同时考虑到管理效能、投入产出、满意度和产生的社会效应等。应该对当前经费收支计划加以不断完善,增进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的有效协同,确保预算编制内容的精细化,增强实际执行效果。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当中,还要加强授权审批制度的构建,同时对岗位进行科学分离,增强预算控制力度。 (三)优化考核指标 对当前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加以完善,保障在考核中更具针对性,促进预算绩效评价考核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在考核体系中应该明确项目产出指标、投入类指标和满意度指标,增进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沟通交流,从学校发展现状出发,实现考核维度层次性设置。学生经费投入、教师薪资福利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教学设备投入和贫困生资助投入等属于投入类指标内容;家长、教师的学生的满意度等属于满意度指标内容;教研成果、办学条件、教育普及程度和师资力量等属于产出类指标。根据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需求及教育工作要求,开展定期评价,实现对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信息反馈机制的构建,是提升预算绩效评价考核指导作用的关键,能够增进上下级和平行部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防止信息孤岛效应对管理工作实效性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管理层中提高评价结果利用率,明确预算超支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保障操作的规范性。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对管理工作的整改,以上一年度评价结果为依据编制本年度预算,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升。 (四)规范管理流程 对于当前管理流程加以不断规范,防止操作不当引起的超预算问题,促进学校的健康稳定发展。加强对日常款项收支管理的重视,尤其是在办公用品的采购当中,应该严格规范政府采购流程,做好商品质量、采购价格、采购渠道的把关,追求有效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化的效能。同时,系统化分析办公用品和教学设备设施的损毁情况,即严格控制采购工作,又要确保办公与教学设备的先进性,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严格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确保国家下拨资金得到规范化应用。明确预算绩效管理中的责任人,设置切实可行的预算目标和内容,同时实现对全过程的有效监督。由于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仍旧存在,因此在工作当中还要遵循差异化原则,从当地经济和区域环境等方面加以综合考量、统筹兼顾,保障预算绩效管理的层次性与阶段性。 (五)提升人员素养 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决定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工作当中应该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充分体现预算绩效管理在学校发展中的价值。应该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及岗位工作需求,制定针对性专业培训计划,使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得到更新,适应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要求。同时,在信息化时代下更应该加强先进技术的学习,能够应用先进软硬件设备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各类数据信息的精确性与真实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增进与当地其他教学机构的密切沟通,学习先进的预算绩效管理经验,并应用于实践工作当中。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才招聘机制,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为当前工作队伍注入强劲的活力。 四、结束语 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能够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提升整体教学工作水平。然而,由于重视程度较低、管理人员素养不高和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的存在,也会对工作开展造成一定影响。为此,应该通过提高重视程度、完善管理体系、优化考核指标、规范管理流程和提升人员素养等途径,构建全新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亮.浅析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财经界,2020(24):7-8. [2] 李学芳.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构建[J].财经界,2020(18):32-33. [3] 张风文.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2020(18):244+254. [4] 陈明.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标准体系规范预算绩效管理工作[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3):1-2. [5] 范怡那.预算绩效管理在基层中小学校项目支出实施的现状分析[J].财经界,2020(21):84-85. [6] 敬丽华.浅议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困境与应对策略[J].经济师,2020(07):7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