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运动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均有重大作用,人们要保持健康的心态,豁达的心胸,寻找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方式,量力而行,进行适当有规律的运动,预防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 关键词:中医运动; 传统医学; 心脑血管疾病; 体医结合; 
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发展的今天,国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升,随之带来的是不断提高的疾病发病率。据调查,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1],严重威胁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进一步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所产生的症状,并不断总结其诱因,以有助于更好地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从而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1 体医结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研究现状分析 1.1 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常见慢性疾病 慢性病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前五位的是心脑血管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2]。研究结果显示,与1990年相比,2017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明显增高,这是老龄化的影响,预计中国心血管疾病的负担在未来的30年仍将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患病率也明显增加,这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随着城市老龄化加剧,心血管疾病将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加强对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3]。 1.2 传统医学与运动结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是有效途径 体医结合就是将体育运动的方式与“医”结合,以最大程度发挥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实现身体健康的保持、疾病的有效预防、病痛的有效缓解,代替医疗,使身体恢复健康。在此过程中,既促进了身体健康,也提高了人们的健康素养,提升主动健康的自觉性[4]。体育和医疗是推动健康的两个有效方式,缺少体育手段的医疗和盲目运动都是存在隐患的,这一点在体育界和医疗界已有共识。为了“防未病”,必须突破学科之间的堡垒,打造新的健康模式,“体医结合”应运而生。而提到“治未病”,必然与传统医学中“治未病”的理念相结合,也就是要重视传统医学与体育的结合。 在急剧加速的老龄化社会中,诸多的慢性疾病随之发生,其中心血管疾病是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就是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久坐、缺乏运动、肥胖、饮食习惯等,这些均可以通过一种主动健康的方式去改善被动的状态,给中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体医结合”运动方式,这是一种积极应对慢性疾病发病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中医在心血管系统疾病防治中有一定的特殊优势,再结合体育锻炼,将会有效预防老龄化社会下慢性疾病的发生。 1.3 传统医学与运动结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避免“是药三分毒” 多数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需要长期药物治疗,最长见的疾病就是高血压,患者常年坚持服用降压药物,“是药三分毒”,加之病人服药依从性较低,一直以来都是医护工作人员的烦恼。而传统运动疗法副作用小,容易被病人接受[5]。当然,由于临床上心血管疾病具有不同年龄、不同症状的特点,因此需要设置个体化运动模式。在实践中,运动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也已经逐渐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将传统医学与运动相结合,联手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研究少之又少。 当前,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主要是以药物为主,但“是药三分毒”。传统医学与运动相结合,将减少部分药物毒副作用大的弊病,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 中医学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症状的阐述 在中医学中,有称心血管疾病为心脑病证,即由于情志所伤、禀赋不足、年老体虚、久病失养等原因引起心脑功能失常及相应病理变化的一类病证,也有将心血管疾病称之为心系病证的,但无论中医学如何称谓,其发生、发展、变化之机制大体相近。因此,若能认识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传变的过程),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从而明显提高患病人群和潜在患病人群的生活质量。 从中医学的角度看,就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来说,无外乎六淫外邪、情志不遂、饮食劳倦、痰饮淤血等,其发病大多是这些因素导致机体气虚血瘀、经络不通,从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其形成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因此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迫在眉睫。中医认为血管疾病属于“胸痹”“猝心痛”“厥心痛”的范畴,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2,6]。 3 中医常见运动方式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中医学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与统一,顺应四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中医养生讲究“形神合一”,而中医药治疗疾病则常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许多中医运动方式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良好作用,其方式种类甚广,方法极多,如导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等,这类方法属于中医运动方式中的“调形”为主的功法,相比“调息”为主的放松功、内养功、保健功等[7],前者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中认可度较高。 常言道:“动则不衰,用则不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度进行一些中医运动以达到通血脉、利关节、丰肌肉、延缓各脏器衰老的目的。 以下为几种比较常见的中医运动方式及其对心血管疾病的益处。 3.1 五禽戏 五禽戏相传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华佗在《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思想指导之下,通过总结了前人导引健身的经验动作,模仿虎、熊、鹿、猿、鹤五种兽禽的动作而创造,锻炼要求术者意守、调息和动形协调配合[8]。习练五禽戏可对高血压患者达到降压效果,五禽戏从编排动作的力度、速度等方面都符合有氧运动的特点,同时注意形、神、意、气等的调节。从中医五行对五脏来看,猿戏主心,能养心补脑,开心益智。汤林侠[9]等人在五禽戏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中,提到了猿戏动作能够刺激心经与心包经的神门、大陵等穴位,从而起到通血脉,宁心神的作用。五禽戏简单易学,大多数人都能在短时间的教学中学会,且运动量较太极拳小,因此适于广大中老年患者。 3.2 太极拳 《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指万物的原始“浑元之气”。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互为其根,此消彼长,相互转化,不断运动则变化万千。太极拳运动可以使患者心肌纤维变粗,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降低[10],此外,太极拳运动还能够有效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肺功能,从而保证基本生活质量[11]。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的健身拳术之一,其动作舒展轻柔,动中有静,圆活连贯,形气和随,外能强筋骨,内可调气血,使脏腑阴阳协调。太极拳是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用呼吸协调动作,融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传统运动,并具有极高的哲理,生理和技击力学原理的拳术,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练体以固精”“精神乃固”的境界,很容易为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所接受和坚持[12]。 3.3 八段锦 八段锦是我国具有中医特色的运动疗法,融合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与保健的功法。其术式分为坐式与站式,坐式练法恬静,动作舒展优美,运动量小,一般以习站式为多,其术式分别为: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八段锦由于动作柔和舒展优美,运动强度也适中,比较适合于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练习八段锦可以增强中老年人心肌收缩力,使心搏血量增多,改善血管弹性和血流速度,使中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13],明显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八段锦用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具有良好的效果。总之,八段锦是中西医结合康复心脏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疗法,不仅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调理脏腑,畅通气血,提高心肺功能,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从而降低血管粥样硬化等危险因素,属于有氧运动。由于动作简单,易于被人们接收,值得推广。当然,八段锦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14,15]。 4 结语 除了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这些比较常见的对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的运动,尚有太极扇、少林内功、气功等中医健身运动可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使患者心肌收缩力增强,从而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脏功能,最终达到一个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目的。中医运动方式大多属于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锻炼。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长。中医治疗疾病用药讲求“中病即止”,即讲求一个“度”,当然,个人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日常运动是需要的,但必须讲求一个“度”,注意适时适量锻炼,而不是一味追求锻炼带来的保健作用,而忽视了休息的重要性,所以心血管疾病患者锻炼必须讲究适时适量。 当然运动方式要因人而异,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体质、个人的喜好都是选择运动的条件,甚至可以请运动养生专家来指导。根据个人的体质状况、健康水平、年龄、生活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个体特点来挑选运动方式,同中医学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相呼应。需要强调的是,在运动养生的过程中,要做到精气神的协调。运动不仅是以肢体活动为基本形式,还要懂得在运动过程中,重视意念、呼吸。例如,太极拳就要讲究意、气、力三者配合,这3个方面中,一般都把意放在首位。拳论中讲“意气君来骨肉亲”“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这些都说明了意念在练习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运动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均有重大作用,人们要保持健康的心态,豁达的心胸,寻找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方式,量力而行,进行适当有规律的运动,预防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1] 魏庆达.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保健初步认识以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7):355-356. [2] 季康寿,杨茗茜,陈文娜,等.外泌体miRNA与中医理论关联及在冠心病中的机制研究进展[J/OL].中华中医药学刊:1-18[2021-01-13]. [3] 王媛,曹新西,侯亚冰,等.1990和2017年中国与全球心血管病疾病负担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0,28(1):10-13,19. [4] 向红玉.关于“体医结合”促进社区居民健康发展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2):7,60. [5] 丁省伟,范铜钢.以传统体育养生为视角运动处方化的研究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7):3513-3517. [6] 王友民,赵亚军.心脑血管疾病中医病因病机探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1):12-13. [7] 赖少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运动养生的现况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8] 吕明,金宏柱.《推拿功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6-37,121-125. [9] 汤林侠,龚博敏,施振文,等.中医养生功法五禽戏对中老年人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8(9):114. [10] 崔冬雪.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及机制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132-1133. [11] 姚成栋,李福,马毅兵.太极拳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的作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4):364-367. [12] 潘兴凤.太极拳运动对慢性心脏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1):51-53. [13] 潘华山.八段锦运动负荷对老年人心肺功能影响的研究[J].新中医,2008,40(1):55-57. [14] 于美丽.改良八段锦应用于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的随机对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15] 洪雪娇,陈联发,王朝阳,等.八段锦在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康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1):121-124. [16] 杨丹丹.运动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现状[J].拳击与格斗,2018(1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