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基础 要研究新闻的欣赏性,不得不从美学研究说起。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也就是说,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20世纪60年代末,联邦德国出现的一个新的美学理论带动了文艺观念和艺术研究的全面变革,这个美学理论就是接受美学。接受美学认为,文艺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作者、作品及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出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这种变革的本质,将艺术研究从立足于作者与作品之间的探索,变为立足于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探索,进而得出艺术只能存在于接受进程之中的一种全新的结论。 几乎与上述研究同步,传播研究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从以传播者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受众中心论认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因为受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各大纸质媒体纷纷开始了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种种改革,电视媒体对收视率的追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些都说明受众中心论已经牢牢确定了其地位。 现在,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如何借助新媒体手段更具欣赏性,成为一个急需研究的新课题。特别是在新媒体可以借助图片、漫画、动漫、声音、视频等多元化呈现方式展现新闻的情况下,传统媒体正面临一场“欣赏性革命”。 重要意义 新闻报道的欣赏性是指新闻报道带给读者的美感。这种美感或来源于新闻报道外在的形式美,或来源于新闻报道内在的品质美。总之,读者在阅读完某一篇新闻报道后,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会产生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感的程度,也就是欣赏性。 新闻报道是否具有欣赏性,决定着是否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更决定着媒体的声誉和发展,甚至是生存。《〈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作者威廉·E·布隆代尔认为:“读者是非常挑剔的,也是非常懒的,任何一个媒体永远不要奢望让你的读者去适应你。”因此,在满足新闻传播的及时性、准确性的基本要求时,其欣赏性就成了影响读者是否阅读、用多长时间阅读最重要的因素。欣赏性影响阅读黏性,而阅读黏性又会影响发行量和广告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欣赏性不足的新闻报道,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媒体的生存。 新闻报道的欣赏性,也是新闻媒体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新闻传播的作用,除了满足读者获取信息的作用外,还有教育读者的作用。一个极具欣赏性的新闻作品,能使读者因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获益,还可能使其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在思想上得到升华。可见,具备欣赏性的作品,能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中国青年报社名记者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成为人们对希望工程最深刻的记忆,让无数人参与到扶危救困的希望工程中来。极具内在美的新闻图片,让文字的表达更加具象化,也更加容易打动读者,实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研究新闻报道的欣赏性,也是完善和发展新闻理论的有益尝试。新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实践,而基于实践形成的理论,会更好地指导实践。因此,对完全来源于实践的新闻欣赏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对完善整个新闻理论体系来说大有裨益。 关键要素 1.价值导向。新闻报道价值取向,是新闻观念在具体新闻报道中的表现。新闻报道要有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作指导,新闻价值观是新闻报道的灵魂,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新闻报道只有符合人性的、朴素的、普遍的正面价值导向,体现出人民性的本质,才能引发共鸣,给人精神上和心灵上美的享受。比如,2018年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见字如面”23年》,报道了一个平凡的三口之间,在聚少离多的情况下23年间写下“家庭日记”,展现出了质朴无华的亲情之美、家庭之美、人性之美,给读者深深的“美的感动”。细细研究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其中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都充满了正能量,具有美的价值取向。 2.文字美感。语言是有美感的。新闻语言的美感,会通过视觉的刺激上升为一种精神的享受。好的新闻作品,会在字里行间流淌出优美的旋律,给人一种独特的满足感。这其中,巧妙的逻辑构思,鲜活的现场还原,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述,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会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加深对报道内容的理解,并给人美的享受。 新闻作品的文字美,也集中体现在标题上。2019年上半年,减税降费是各大媒体,特别是财经媒体报道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众多报道减税的新闻作品中,中国税务报一篇题为《减税阳光来了,你得主动拉开窗帘》的文章,就给人一种清晰的画面感。新闻报道带来的“视觉”与实际减税带来的“感觉”实现了高度的融合。文章见报后,很多读者打来电话,称赞这篇文章给人一种“温暖的美”。 3.版面设计。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纸媒的版面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外在的表现,会给读者非常直观的印象。只有具有“美的吸引力”的版面设计,读者才会关注,这是让内容产生价值的关键一步。反过来说,如果形式上的“美”不足,就难以吸引读者阅读,内容上的“美”也就大大降低了其价值的呈现机会——这对于作者、编者和读者而言,都是损失。 在一些深度报道的呈现方式上,文字内容、版式视觉冲击力和美感的结合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同题重大新闻报道上,各大媒体竞争的重点之一,就是版面设计,特别是封面的版面设计。那些既注重形式美,又注重内在美的版式设计,往往会被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甚至成为各大高校新闻教学的鲜活教材。 近年来,人民日报非常重视版面的设计,在图片与文字的搭配、关键数据和核心信息的突出处理、色彩和线条的运用、栏标的设计等诸多方面,都非常考究。2019年1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实施改版,全面实行彩色印刷,而且版面印刷、图片质量等均有新的提高,欣赏性大幅提升,宣传报道的效果也得到了强化。 结语 关于新闻报道的欣赏性,需要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在新闻采编实践中,还需要我们以读者的审美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欣赏性研究的框架和内容,在读者“挑剔”的眼光下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品质,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滕敦斋:《新闻不是无情物》[J],《青年记者》,2019年6月下 [](2)[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华夏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