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是指一种特殊的网络视频评论形式,观众的评论会以字幕的形式从右向左滑过视频画面。国内两家最早的弹幕网站分别是“AcFun”(简称“A 站”)和“哔哩哔哩”(简称“B站”),本文主要选择这两家网站为研究对象。 随着弹幕的被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弹幕使用群体的不断扩大,弹幕文化逐渐发酵而成。它具有相对小众的文化群体、颠覆传统的观影方式、反叛主流的价值观念等几个特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认为弹幕文化属于网络亚文化的范畴。弹幕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对主流文化存在一定的抵抗,但是这种抵抗并非全面的反抗。 胡疆锋教授在《反文化、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中提出:“‘亚文化’往往只提供象征性的抵抗,与父辈文化之间存在着潜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①笔者认为,弹幕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正是这样的一种“象征性抵抗”,它既不会改变主流文化的实质内容,也不会冲击其主导地位,本文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弹幕文化对主流文化在形式上的抵抗 1. 以“狂欢”对抗“严肃与秩序” 主流文化的形式是严肃而充满秩序的,弹幕文化却是一种狂欢化的文化。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划分了两个世界、两种生活。“第一世界是官方的、严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第二世界则是狂欢广场式生活,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完全‘颠倒的世界’,这是平民大众的世界。”②主流文化是第一世界的文化,而弹幕文化是第二世界的文化。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随便而亲昵的接触”,等级制被取消,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在弹幕世界中,弹幕文化也力求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这种平等关系主要表现在不再区分演员与观众,即传受双方界限模糊。主流文化中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比较明确,主流媒体具有制作、传播信息的权利,受众更多地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位置,而这种传播链条在弹幕文化中发生了逆转,弹幕用户发送弹幕的过程实际上是制作发布信息的过程,他们既是接受者也是传播者。 仪式性是狂欢节的另一个重要特点。狂欢节中有小丑加冕为“国王”和“国王”脱冕的仪式,这样的仪式寓意着对权威的颠覆,对崇高与卑微、伟大与渺小的倒转。弹幕文化是仪式性色彩非常浓厚的文化,这主要体现在它的“围观式”观影:由于不同人在不同时间发送的弹幕都会在一个特定时刻被加载出来,这就给观影者带来了一种和其他人共同观影的心理错觉,屏幕上飞过的无数弹幕似乎就是围观的人群在对影像七嘴八舌地评论。在这个仪式中,影像就是被“加冕”和“脱冕”的“国王”,弹幕就是赋予或夺走它权力的围观群众,显然在这两者的关系中,围观群众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国王”只不过是人们用来调侃和发泄的对象。但是在主流文化和其他文化群体的关系中,主流文化才是真正的“国王”,其他文化群体对它一般是尊重和学习的态度。 尽管弹幕文化是一种狂欢式的文化,但这种狂欢仅仅是弹幕族在他们小天地内的一场狂欢,更多地带有自娱自乐的色彩。相对于现实世界中庞大复杂的主流文化而言,这种规模的狂欢根本微不足道。主流文化不会因为弹幕的狂欢而改变其严肃的面孔,更不会因此失去它对其他文化的主导、支配地位。 2. 对主流文化进行二度创作 弹幕文化还以二度创作的形式对主流文化进行抵抗,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首先,从宏观来看,所有的弹幕视频都是对原视频文本的二度创作,而这本身就是对主流文化的传播观念的抵抗。主流文化所奉行的是精英主义的文化观念,其所依赖的载体主要是传统的电视和报纸媒体,这两种媒体的文本由精英专业人士和组织加工制作而成,其形态相对固定。与之相反,弹幕文化体现出的是一种大众文化观念,弹幕赋予了每个用户直接参与原视频文本创作的权利。值得指出的是,这种用户参与创作的程度之高是其他网络平台无法比拟的。因为弹幕彻底打破了评论区与原文本的界限,使得用户评论与原视频完全融合在一起,二者共同构筑成了一个新的视频文本。 其次,从微观来看,弹幕的某些内容来源于对主流文化相关内容的加工改编。比如“贺电”是弹幕文化中的常见词汇,弹幕族常用它来表达对影视结局的祝贺或者是对某些不幸事件的调侃;而在主流文化中,“贺电”一般是以政府部门或代表人物的名义发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贺词,其发送者和使用场合都较为正式。弹幕族常常将这种官方正式用语挪用到一般的娱乐消遣中,将其大众化、娱乐化。 二度创作这种形式是一种较为温和的抵抗形式,它是弹幕文化对主流文化的调侃。在二度创作过程中,弹幕文化完成了对主流文化仪式上的抵抗,但并不会对主流文化内容产生实际意义上的影响,而且二度创作后形成的内容也与主流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它并不是对主流文化的全面否定。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弹幕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抵抗。 弹幕文化对主流文化在内容上的抵抗 1. 象征符号:改造标准语言 象征符号是文化构成要素之一。弹幕文化的象征符号主要指的是弹幕语言,所以我们重点探讨语言方面。主流文化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国家规定的标准汉语,以《通用规范汉字表》《现代汉语词典》等为规范化的实际参考标准,并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弹幕文化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文字的含义、颜色、密集程度。从文字的含义来说,弹幕语言大部分与主流文化的语言符号系统相通,但是其也经常赋予原有词汇新的含义。比如“前方高能”“侦测到在途的核聚变打击”其实是指视频即将迎来高潮或者转折阶段。从文字的颜色来说,文字的颜色往往代表了弹幕的重要程度,这不仅是因为彩色的弹幕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而且因为弹幕网站大都有会员制度,更高级别的会员能够使用更多种颜色的弹幕。从文字的密集程度来看,弹幕的数量往往会随着视频文本内容的走向而变化,即在视频的某些阶段弹幕数量寥寥,而在剧情的高潮或转折阶段则会出现弹幕“刷屏”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