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2%。同时,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两大主流社交应用的使用率分别为85%、40.4%,保持稳定。3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微信与微博成为突发事件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领地。但是,不同的社交媒体具有不同的关系黏性,微信以“强关系”为主,微博以“弱关系”为主,这两种不同的关系特性对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效果及舆论影响也有所不同。 
强关系与弱关系: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中的关系结构 1973年,马克·格兰诺维特发表了题为《弱连接的力量》的论文,首次将社会网络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4他认为,“强关系”是一种互动频率高、感情较深、关系密切、互惠交换的社会关系,这样的关系是社会成员在长期合作中建立起来的;而“弱关系”则恰好相反,它是在短暂的社会接触中形成的。 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曾提出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放眼当下互联网社会,许多预言已经变成了今天的常态。现实生活中的强弱关系也随之移植到网络社会,并在社交媒体平台得到充分体现。两大主流社交应用微信和微博就是典型的分别以强关系和弱关系为主的平台,这种强弱关系在微信和微博的用户关系建立以及信息传播模式上都有体现。 在关系建立上,微信如同个体的私人领地,经过用户和用户之间的双向同意才被允许进入;而微博则充分体现了弱关系的特性,微博用户之间无需双向验证,个体单方面也可以建立关注。 在信息传播模式上,微信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它的信息传播模式主要以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为主,整体私密性较强,传播速度也较慢。而微博则具有更强的媒体属性,它的信息传播模式主要以大众传播为主,整体公开性较强,更易形成裂变式传播,传播速度更快。 微信与微博中强弱关系对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影响 1.强弱关系对突发事件议题爆发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渐打破了传受界限,话语权的下放使任何人都能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或发表意见,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可能无法及时赶往现场,因此不少突发事件是先由普通网民爆料,从而引发关注。微信特有的“强关系”特性使得整个圈群较为封闭,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模式使其很难形成大规模传播,整体传播的范围有限;而微博更像是社会信息网络,极强的媒体属性和公共性,使它所发布的信息很容易就引起裂变式传播,因此突发事件的引爆点一般也出现在微博上。例如,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事故发生后,网友“小寶最爱旻旻”就于当晚23时26分在微博上发布了关于此次爆炸事件的第一条微博,其他网友紧随其后,上传大量事故现场的视频与照片,并且@多个微博大V,大V不负众望进行转发,信息形成裂变式传播,更多网友参与该事件讨论,“#天津塘沽大爆炸#”“#塘沽爆炸#”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在传统媒体还未正式报道的情况下,该事件已经在微博中形成热烈讨论,各种信息铺天盖地。 事实上,弱关系对突发事件议题爆发的影响的优势,在国际突发事件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我们的社会关系结构中,不可能每个人都拥有外国朋友,因此,国际上一旦有突发事件,很多时候靠微信朋友圈并不能及时获取信息。一般情况下,国外的突发事件是通过Twitter、Facebook等国际知名社交媒体平台传到国内的微博。 2.强弱关系对突发事件中信息内容传播的影响 在网络社会,网民既是受传者,也是传播者,在强弱关系的影响下,面对不同特点的受众,网民在微信与微博发布的消息内容也有不同之处。微信里多是线下的亲人、朋友和同事等关系往线上的移植,而突发事件往往带着巨大的破坏力,因此,用户在微信朋友圈或微信群里发布的往往是与身边的人、事、物密切相关或能引起高度共鸣的信息,信息内容具有地方性和群体性。但微博上分布着来自各地的网友,某地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他们所能关注的信息以及可以付诸的行动往往都受到时空的局限,这种松散的关系使他们无法注意到当地某些具体情况,公共性较强的信息也就成了他们了解事件发展情况的窗口。2018年10月28日,重庆市万州区一公交车在万州长江二桥桥面与小轿车发生碰撞并坠入江中,引发全国关注。事故发生后,万州本地人的朋友圈里都在转发这样一则信息:“呼吁大家暂时不要走二桥方向,给警车、消防车和救护车让道。”而在同一时间,微博上虽然充斥着各种杂乱的信息,但主要方向是对事故起因的追问。 因此,在突发事件中,从初始对突发事件原因的追问,到现场情况的持续通报,再到寻找在事故中失踪人员的信息,以及最后的责任追究,微博信息的全面性和延续性都更强,相比之下,微信上传播的信息则显得较为单一。 3.强弱关系对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路径的影响 微信用户社会网络之间对于突发事件信息的传递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朋友圈,二是微信群。通过这两种途径分享信息的用户,关系相对紧密,信息传播的动力强、信息抵达的速度快。然而,朋友圈和微信群可以互相传播,这种交叉传播、循环往复的互动过程则使信息传播的路径更加复杂,舆论的生成和演化过程也就越难捕捉。 而微博在这方面又显现出了弱连接优势,借助其内容公开性较强的特点,一个突发事件从爆发到舆论高潮到结束,都在微博上有迹可循,发展脉络清晰,一目了然。在微博上,只要输入相关突发事件的关键词,各种信息、言论都会尽收眼底。通过搜索功能,用户可以了解某一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实现对事件的追溯。仍以2018年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微博清晰地呈现了该事件发展的经过。起初,媒体和一些微博大V率先披露消息,并且在未经查证的情况下擅自将事故原因定为女司机逆行所致,引发网民对女司机的声讨。当日晚,@平安万州公布真正原因,公交车坠江与女司机并无干系,群情激奋的网友纷纷向该女司机道歉,并继续追问事故原因。次日,@时间视频发布公交车坠江前正面撞击视频,得以迅速转发扩散,@央视新闻与@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也陆续发布救援打捞工作相关信息,舆论持续发酵。11月2日,@人民网与@平安万州等媒体与政府官微公布公交车内黑匣子视频并通报公交车坠江原因,微博大V与各路媒体纷纷进行转载,舆情达到顶峰。之后,舆情逐渐回落。5 强弱关系在突发事件中的影响对媒体和政府的启示 1.在突发事件中重视微博舆论走向 弱关系的特性影响使得突发事件的爆发点主要是在微博,舆论中心也是在微博,如果忽视微博舆论不加以正确引导,一场普通的突发事件也极有可能出现舆论危机。在微博中,除了正规媒体官方微博和政务官微,其他意见领袖也在突发事件舆论场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和媒体在突发事件中要想引导舆论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就要重视和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绝不可忽视这一群体。同时,也可以预先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邀请相关的知名学者、媒体人和该领域的权威人士,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及时发声。一方面,能够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另一方面,权威言论的出现也可以防止谣言传播。 2.在突发事件中实现双微联动 以强关系为主的微信和以弱关系为主的微博在突发事件中显示出了不同的作用,也各有自己的优缺点,而双微联动则可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这也给了媒体和政府一些启示:在突发事件中进行双微联动,能够实现两大平台的融合,实现多主体的良性互动以及信息的全面覆盖与精准送达,从而提高突发事件处理效率。 突发事件发生后,最紧要的是及时通报相关情况,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安抚公众情绪。微信较为封闭的局限性使其无法实现大规模传播,但微博没有这个限制,微博的弱关系属性使其可以实现大众传播,其受众范围可等同于大众。因此,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或政府可以先在微博发布消息,利用微博所具有的裂变式传播特性使其在短时间内大范围扩散。然后利用微信的“强关系”特性将重要信息准确推送给受众,实现信息的精准送达。 结 语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使得媒体和舆论的生态格局产生了不小的变化,双微平台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突发事件中不仅要重视传统媒体传播渠道,更不能忽视微博和微信两大新媒体平台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微信和微博中,各自形成了以强关系和弱关系为特点的网络虚拟社区,强关系与弱关系虽作用不同,但两者之间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媒体和政府应当了解双微平台所具有的强关系和弱关系的不同特性,以及不同特性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可能造成的不同影响,在突发事件中扬长避短,发挥两者的最大优势,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注释 1[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4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6) 5《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蚁坊软件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