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客家山歌 炎陵客家山歌是炎陵客家人在山野间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是炎陵客家人的口头艺术形式。炎陵客家山歌具有《诗经》的传统风格,也深受唐诗竹枝词的影响,千百年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音乐特色,在民间广为流传。 炎陵客家人住在深山老林,开门见山,出门爬山,劳作在山间。两山遥遥相望,客家人经常用喊话的方式进行交流。客家人喊话时那悠长的“吆嗬声”,便是原始的炎陵客家高腔山歌。 例1: 这是一首炎陵客家高腔山歌,旋律宽广绵长、高亢嘹亮。从歌词“阿哥阿嫂又归昼了”,可见这是一首炎陵客家人呼喊在外劳作的阿哥阿嫂回家吃午饭的山歌。 炎陵客家山歌与客家音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例2: 这是一首在炎陵广泛流传的客家山歌。我们只要用客家话的语音声调去反复吟诵,找到相应的音高,就可以自然地唱出这首山歌了。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炎陵客家人不断传承和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炎陵地方特色的客家山歌。 炎陵客家山歌大量地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例如:《高山土里种棉花》 高山土里种棉花,棉花底下种黄瓜,瓜藤缠上棉花树,哥是藤来妹是花。 这首炎陵客家山歌运用了“赋”,直铺陈述,直接表露了哥和妹的密切关系;运用了“比”,把“瓜藤”比喻为“哥”,把“棉花树”比喻为“妹”;开头运用了“兴”,借物抒情,含蓄自然、贴切、生动地表达对他(她) 的喜爱之情,妙不可言,美不胜收。类似的炎陵客家山歌还有很多。 例如:《生要恋来死要恋》 生要恋来死要恋,生死还在妹身边,老妹死里变大树,郎变葛藤又来缠。这首炎陵客家山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郎与妹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炎陵客家山歌的内容,有些反映了客家人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男女爱情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例如,叙述炎陵客家人吃米果和作田唇情景的《作田唇》:阳春三月是清明,吃了米果作田唇。耙头搭来泥作高,新作田唇条条精;有些反映炎陵客家人男女情爱方面的《话里不恋就不恋》(男女对唱):男:隔水隔岸各一边,要恋妹来难走前。请妹把船摇过河,一次出得200元。女:不怕阿哥敢多钱,不怕你有丝带围菜园。不怕你有银子做铁打,话里不恋就不恋。有些反映炎陵客家人娱乐休闲方面的《要唱山歌到里来》:要唱山歌到里来,里子搭了山歌台,前头过了十八担,后头还有三船来。有些表现客家穷苦人的贫困生活的《阿哥吃苦真吃苦》:阿哥吃苦真吃苦,衫衣烂了冇人补,寻得针来又冇线,只好等着浆来糊;有些表现炎陵客家幽默风趣的《好久冇听颠倒歌》:好久冇听颠倒歌,河里石头爬上坡,旱禾田里摘茶籽,荒山坡上捡田螺。等等。 炎陵客家山歌以单旋律为主,其旋律舒展悠长,高亢嘹亮,音律多滑音和倚音, 经常加有“溜”、“喂”、“也”、“啰”、“哎”、“呃”、“哟”以及“哥呀”、“妹呀”、“郎呀”、“哎呀呀”、“啊溜哚”等衬词。炎陵客家山歌的节奏自由、可快可慢,节奏性一般不是很强,多数是用散板引腔。平腔山歌、低腔山歌以四二拍子居多,其节奏有的先紧后松,有的先松后紧,宽广、舒展,富于变化,让人听起来山歌风味十足。炎陵客家山歌的曲式一般为一段体结构,以徵调式和羽调式为主,演唱时,视歌与人的不同,有真声唱、假声唱和真假声结合唱。一般来说,高腔山歌用真假声结合演唱,平腔山歌、低腔山歌多用真声演唱,但平腔山歌演唱时相对比较随意。 ■炎陵客家山歌的现代传播途径 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传播方式。炎陵客家山歌与其他地方的客家山歌一样,炎陵客家山歌的传统传播方式主要是炎陵客家人山间田地的即兴吟唱、炎陵客家民间艺人的传播和炎陵客家民间宗教人士的传播3种。 客家山歌的现代传播主要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传播、学校教育传播、网络媒体传播、群众活动传播、专业团体传播、休闲娱乐传播、创作创新传播等等。以前,炎陵客家山歌主要是口耳相传,如今,炎陵客家山歌也应该拓展新的传播途径。 途径一:以传承人为龙头 炎陵客家山歌的传承人对炎陵客家山歌最为熟悉,担负着“传”与“承”双重任务。因此,炎陵客家山歌的传播应该以炎陵客家山歌传承人为现代传播的龙头,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传承人在现代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途径二:以客家话为母语 客家方言被称为人类的“语言化石”,讲好客家语言对传播客家山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炎陵客家地区的学校要鼓励学生学好普通话的同时,还有讲好自己的“母语”———炎陵客家话。讲不好炎陵客家话,也就很难体会炎陵客家山歌的韵味,更谈不上唱好炎陵客家山歌。 途径三:以山村为沃土 炎陵客家人的主要居住在山区,炎陵客家山歌的现代传播,不能脱离其发源地。炎陵客家山歌的现代传播首先就应该在客家人居住的山村进行,不断培养新的客家音乐传播人。 县乡文化馆、文化站的文化辅导员要身体力行,继续挖掘更多炎陵客家山歌,还要带头学唱客家音乐风格的歌曲,做传播炎陵客家山歌的先锋。应该定期在客家人居住区举办客家山歌传承人培训班,乡、村基层要设传统客家山歌调教唱点,定期开展交流活动。 可以通过创建“炎陵客家民俗文化村”、“炎陵客家山歌之乡”、“炎陵客家山歌保护区”等活动的开展,把客家人集中的山村变成传播炎陵客家山歌的沃土。 途径四:以科技为手段 在运用文字、乐谱对炎陵客家山歌进行传播的同时,还应该丰富传播手段。为了不让尚存的炎陵客家山歌自然消亡,我们可以利用录音机、录像机、数字化媒体设备等多种科技手段,继续到炎陵客家人中去挖掘和采集客家山歌,收集、记录炎陵客家山歌,对所有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建档。 途径五:以创新为动力 原有的炎陵客家山歌在演唱与演奏等方面都比较单一,缺少变化。传统的“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和与原始的炎陵客家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客家山歌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年轻人的音乐审美需求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取向的变化,传统的炎陵客家山歌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客家人的审美需求。因此,必须通过创新,使炎陵客家山歌能够不断传播与广泛传播。 我们可以通过创新旋律、创新歌词、创新表演方式来传播炎陵客家山歌。可以组织国内、省内著名的词曲作家深入炎陵客家人栖居地域体验生活,创作出具有炎陵客家山歌风味,符合现代人音乐审美情趣的优秀歌曲,广泛传唱,从而更好地营造良好的客家山歌环境,普及炎陵客家山歌,更多地培养炎陵客家山歌听众。 创新能够使炎陵客家山歌的传播更有活力。我们可以在炎陵传统客家山歌基调的基础上创新旋律来传播,可以通过创新歌词来传播,也可以通过创新表演方式来传播,更可以通过现代化媒介来有效传播。 途径六:以学校为阵地 “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学校是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炎陵客家山歌的重要传播方式和途径。学生不喜欢客家山歌,就是因为他们不理解客家山歌的内涵、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对传承炎陵客家山歌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