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极拳常令人费解的就是它的速度,攻防格斗首先需要速度,但太极拳却以“慢”的形式来表现,“慢”似乎成了太极拳的标志和名片,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章通过揭示传统太极拳训练过程中不同阶段对速度的不同要求,解开太极拳的“慢练”之谜,并揭示与分析其不为大众所知的“快练”。文章分析了传统太极拳训练的整个过程以及三个阶段的“慢练”和两种不同阶段的“快练”,并论述了三种“慢练”及两种“快练”的原理与配置机制,对于传承与发展传统太极拳技术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传统太极拳 “慢练” “快练” 实战 1 前言 传统太极拳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几十年来,表现其审美的竞技太极拳套路与突出养生保健作用的大众简化和综合太极拳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以防身技击为训练目的的传统太极拳传承与发展却面临一定困境,社会上出现对太极拳甚至传统武术的否定舆论倾向,这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是极为不利的。本研究通过对以攻防技击为训练目的的传统太极拳在不同训练阶段“慢练”与“快练”的分析研究,揭示传统太极拳的训练原理、技击理念等深层内涵,为太极拳的推广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借鉴和依据。 2 传统太极拳训练的目标 传统太极拳在通过训练增强习练者的发力力度,提高对劲力变化感知能力进而达到“懂劲”水平的基础上,使习练者在行、住、坐、卧各种体态下处于一触即发的应战状态,从而具备应对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突发性攻防格斗事件的技能。 3 传统太极拳“慢练”与“快练”的原理 太极拳常令人费解的就是它的速度,攻防格斗首先需要速度,但太极拳却以“慢”的形式来表现,难道创造太极拳的古人不懂攻防吗?在当下武术界,这种“慢”的形式让非专业人士认为太极拳只适合中老年人和病患者养生,这是对太极拳认知肤浅化的一种表现,也是对太极拳缺乏正确传承认知的表现。真正的传统太极拳的训练内容在不同阶段完成不同训练目标的前提下要采用不同的练习速度,有的阶段要慢,有的阶段要快,有的阶段要快而复慢,有的阶段要慢而复快,明白“快”与“慢”在太极拳训练过程中的配置原理,有助于真正懂得太极拳表现形式与其内在动力之间的关系。 3.1 散手实战“快”“慢”状态模仿原理 在散手实战中,引人注意的往往是双方激烈的拳来脚往的对抗状态,这种状态是以“快”的形式表现的,这种“快”是力量发放的过程,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要有足够的力量杀伤对手或克制对手,这种“快”的能力必须通过“快”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让习练者逐步具备此种能力。散手实战中存在的这种“快”是攻防对抗项目训练的重点,如,拳击、散打、踢拳、泰拳等。传统太极拳中的“快练”正是针对这种实战对抗中所需的“快”而设计的,在训练的不同阶段,对“快”的要求也不同,这种“快”的训练方式流传不广,不为大多数习练者所知。在散手实战中还存在着一种“慢”的状态,这种状态往往容易被忽略,这种“慢”主要以对峙、试探的方式存在。对峙中,双方都处于谨慎状态,这是一种试探、摸索状态,既要不断寻找可能的进攻时机,又要随时准备进行防守,所有动作都处于含蓄和模糊状态,意识中的技战术变化处于活跃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高度灵敏状态,传统太极拳称之为“轻灵”,在太极拳中以“慢练”的形式存在,这也是不懂太极拳的非专业人士误解最深的地方。太极拳中的“慢练”分为四个层次,目前,竞技太极拳与大众养生太极拳表现出来的“慢练”处于第一个层次。综上所述,从实战出发进行训练不但是传统武术的基本训练原理,也是竞技运动项目的基本训练原理,最简单原始的训练就是对实战本身的模仿,实战是什么样,训练就要尽量模仿成什么样,实战中的优胜者、领先者是什么样,训练就要模仿成什么样。传统太极拳正是在这种模仿原理的推动下,将“慢练”“快练”细分到极致。 3.2 不同训练阶段的“快”“慢”配置原理 将太极拳视为一种拳术套路,而且是一种慢速的套路,学会并练熟这个套路就达到了学习太极拳的目的,然后以掌握的某个样式的套路进行比赛,分出优劣,这是对太极拳的误解。太极拳本是实战拳术,有着明确训练目标的训练系统,套路只是其表层形式,就好比拳击并非只是直、摆、勾,而是由技战术体系与训练方法、训练手段相结合的训练系统。传统太极拳亦是如此,当把太极拳当成实战的一个训练系统时,将“慢练”视为训练目标并进行比赛就显得极其荒谬了,有如让拳击手通过比谁的直摆勾拳表演得更好来取得拳王头衔一样可笑。非专业人士不明白,太极拳的“慢”并非目的,而是达成训练目标的手段,所以往往把“慢”当作太极拳的终极目标,为了“慢”而进行“慢练”,殊不知,太极拳某个阶段的“慢”是为了某个“快”的目标进行的准备性训练,而不同阶段的“慢”,因其“快”的目标不同,“慢”的性质与要求也不相同,传统太极拳既有快速的单个发力,也有快速的连续发力和变向发力;训练手段不但有单式快速发力、连续组合发力、快慢相间发力,更有综合快速练习的“快架”套路,这些丰富多彩的“快”与“慢”的练习相互配置,形成了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低到高的太极拳实战技能进阶的阶梯。 4 传统太极拳训练过程中“慢练”与“快练”配置 4.1 “间架”训练与“慢练” 传统太极拳中“间架”的说法借鉴于书法术语,形象地说明了问题,这个阶段即是动作规格、动作路线、用力次序的练习阶段,任何项目的技能练习都会经历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练习速度要慢,即使习练者想快也快不起来,因为习练者的练习处于“泛化”阶段或“分化阶段”,较快的动作会导致动作变形,慢下来练习才更有利于保持正确的动作,这是习练者的太极拳技术形成正确动力定型必经的练习步骤,这就是太极拳第一个阶段“慢练”的本质,这个阶段的“慢”与拳击、散打、泰拳初学技术动作时的“慢”是一个性质的慢。由此可知,非专业人士常常不理解太极拳的“慢”,往往用各种神秘或玄学的理论描述和解释这个“慢”,将本源自于实战的太极拳神秘化了,最终导致当下社会对太极拳的误解,认为太极拳根本不能实战的有之,更有将太极拳看成一种欺骗大众的手段,还有人策划出众多打假闹剧来获利,这是武术人的悲哀。 4.2 “松沉劲”训练与“慢练” 目前,在太极拳教学中,我们听到老师讲得最多的就是放松,但如何放松却讲不清楚,使放松变成了松懈,这样的太极拳哪里还能进行实战运用?所以,专业太极拳运动员的选材往往要选择力量较弱、身体柔软的,这才更适合竞技太极拳这种将松懈当作放松的套路演练。但这已经不是太极拳了,“松者,送也”,解释出来就是要向远方松,而不是手臂向下耷拉,手臂耷拉就是懈了,没有掤劲了,而向远方“松”是一种身体拔开放长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就会出现含胸拔背、松腰敛臀,身体会出现一种四面八方的支撑力,这就是古典拳论中的支撑八面,这样的状态作用到对手身上,沉重且内透,被称为“松沉劲”。“松沉劲”是太极拳最基础的劲力,太极拳的一切劲力都是在“松沉劲”的基础上衍变而来的,通过拳架获得它的关键就是在练拳架时时刻保持含胸拔背、松腰敛臀的身体状态,从太极拳起势开始直至收势,每一个运行点都要保持这种身体状态,在这样的要求下,练拳的速度自然会慢下来,尤其是有经验的老师随时进行指停,套路中的任何一个拳势位置都要有支撑力,老师的手指点到身体何处,这个身体部位就要有支撑力。保持这个状态练拳,需要习练者用极慢的速度加以练习,保证身体运行的整个过程不能“松懈”。“慢练”阶段的后半部分,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按步骤进行四正推手、四隅推手练习,逐渐辨明八门劲力以及八门劲力在拳架中的体现,迈上“懂劲”的第一个阶梯。这就是太极拳“慢练”的第二个阶段,“慢练”的目的是训练“松沉劲”,并初步进入“懂劲”阶段,这是真正进入太极拳的大门。 4.3 “崩炸劲”训练与“快练” “崩炸劲”是太极拳宗师杨班侯传授下来的六合劲之一,其实就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门劲力的爆发性发力,这种爆发性发力是在“松沉力”与熟练掌握八门劲力的基础上将八门劲力练成具有杀伤作用的打击力。“崩炸劲”的训练需要由慢速练习逐渐过渡到快速练习,这种“快练”有两种:一种是单式快速发力,另一种是在套路中体现劲力的位置爆发性发力。目前,各家传统太极拳中,陈氏太极拳在套路演练中多体现出这种爆发性发力,其他各家太极拳的“快练”往往以秘传的形式存在,杨氏太极与吴氏太极都有快架在门内传授,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可能以为太极拳“慢”的样子就是它的一切,并在非专业人士助推下,把太极拳当成健身气功加以习练,这个阶段的“崩炸劲”训练是太极拳是否能够实战的关键。不论什么形式的格斗性对抗,竞技类的或生活工作中突发性的,其杀伤力是根本。试想,一个没有杀伤力的拳击手或泰拳手,在赛场上的表现会怎样,同理,生活中遇到暴力侵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一个没有杀伤力的武术家会是什么下场,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太极拳从明末清初创立以来,历代太极拳前辈运用其防身、当保镖甚至上战场的不乏其人,难道他们不明白这么浅显的道理?事实是并非古人愚,而是有的人在连太极拳到底为什么慢练、有几种慢练、有没有快练、有几种快练都搞不明白的情况下给太极拳贴上他们自认为的标签,影响了太极拳的本真内涵。 4.4 “轻灵劲”训练与“慢练” “轻灵劲”的“轻”是动作不要完全到位,动作到位的程度越低,动作就越“轻”,能“轻”就能“灵”。“轻灵”状态试探摸索外在速度的表现非常慢,因为每个试探动作刚刚开始就准备撤回或变向,甚至动作根本没有做出来,只是有了动作的念头就被另一个动作的念头替代了,这就好比开车,刚踩油门就急刹车或马上转向,速度没有体现在一个明确的方向上,而是体现在变向和制动上,这个状态就是“灵”,这个阶段的“慢”是种假象,因为运动的本质是种变化的“快”,这个“慢练”阶段的习练者意识高度集中,逐步体会到用意不用力的太极拳拳诀真意。“轻灵劲”是太极拳应对实战中不可完全预测的对手的拳势劲路变化的高级劲别,因为对手不是固定的目标,对手不但能在各个方向上变化运动,还能进攻或防守,我方与之对搏就要灵活跟踪对手的变化并进行变化,我方刚要进步,对方迎面进攻,我方需要立刻回撤或左右避之锋芒,这种状态就需要“轻灵”,如果我方进步方向过于明确,重心向前移动过多,不够“轻”,就会影响回撤和左右变化的“灵”,这个阶段的慢练是为了“轻灵”,“慢”是假象,“灵”是本质,没有内行懂劲的太极拳老师进行指导和讲解,非专业人士从太极拳习练的形式上是难以看明白的。 4.5 “惊颤劲”训练与“快练” “惊颤劲”是多向变化发力,按照现在的术语就是快速组合动作。组合动作连续发力可大可小,当在很小的空间内快速完成此动作时,其外观表现上有类似“颤”的状态,故名“惊颤劲”。“惊颤劲”的训练是一种无氧性训练,是在习练者具备“崩炸劲”与“轻灵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它既有“崩炸劲”的爆发性杀伤力,又具备“轻灵劲”的“灵”,是两种劲的结合。目前流传的各式太极拳中,只有忽雷太极拳以拳势演示这种“惊颤劲”,又称“圪颤”,其他太极拳派则以师徒间通过说劲这种口口相传形式进行传授,这个阶段的快练形式比较特殊,是在基本拳架的基础上叠加劲力的变化,可以根据训练目的把“惊颤劲”放在拳架运行上的任意一点,这时的拳架对于习练者来说已经成为假象,传统称为“虚空粉碎”,因为拳式运行的路线被分解成无数个点,每个点都要有灵活发力的能力。传统太极拳不同流派对这种套路快练的处理方法各有不同,有直接叠加但不固定套路的,也有专门设计快架套路,也有把不同速度性质的练法分成几路分别训练的,但其本质是一致的。 4.6 “虚无劲”训练与“慢练” 太极拳是一种被动性防身格斗拳法,是在遭遇突发性暴力袭击时通过快速反应进行自卫的实战性武术,这个被动性反而需要感知的灵敏度,才能“后人发、先人至”。“听劲”是太极拳提出的专门性训练术语,“听劲”是感知的意思,并不仅仅是用耳朵简单去听,而是训练一种整体知觉。训练听劲的关键是静,在拳架训练时要慢,要感应自己每一个细微动作与外界的联系。太极拳“虚无劲”阶段的习练状态对听劲训练是极重要的阶段。“虚无劲”这个阶段的慢练,“虚无”并非指什么都没有,而是各种拳术劲力浓缩成不同的“拳意”,这些“拳意”是无形的拳法、拳势、拳劲,而外化的拳法、拳势、拳劲则是有形的“拳意”。此阶段拳式的运行方式是点连点运行,每个路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个开始和结束,开始和结束之间的不同组合状态反映了不同心理活动的变化,虚实、动静、阴阳、刚柔、奇正等拳术范畴都体现在慢练阶段,主观能动在这个阶段发挥主导作用。 5 结语 传统太极拳在不同训练阶段对拳术训练的速度有不同要求,只有理解了太极拳的“慢练”与“快练”原理,才能在真正理解太极拳的基础上正确习练太极拳,并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在传统太极拳的正确要领指导下进行训练的同时,应了解所处的太极拳训练阶段,以不同阶段的劲力要求配置相应的拳术训练速度。 参考文献 [1]李亦畲.王宗岳太极拳论[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2]二水居士.太极拳心传与体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21. [3]中国武术大词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武术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