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以乡村题材短视频为重要形式和载体的乡村文化在海内外“圈粉”无数,其中文化身份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乡村题材短视频作为研究文本可以发现,其文化身份建构聚焦于日常言行、职业、价值观、形象四个要素。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角度看,文化身份建构的情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技术四个方面。然而,组织解读、劳动分配、文化风气、技术可见性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了乡村题材短视频文化身份建构困境。为纾解这一困境,需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升创作者收入、发挥媒体引导作用、调整技术可见性支持,从而优化乡村题材短视频文化身份建构,为乡村文化传播与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 传播政治经济学 短视频 文化身份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与法规。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进一步指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31。这指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和推进方向,也反映了乡村文化之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2]。一直以来,丰富的媒介形式对乡村文化传播发挥记录作用,“意指某种文化的现存文本与实践”[3]54;也发挥表征作用,“媒介通过表意过程为受众呈现关于世界的图景并建构其意义”[4]。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题材短视频日益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传播效果显著。返乡人群作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其价值需要被重新挖掘,拥有社会主义的文化主体性;而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传播技术使底层拥有“建构主体性的基本条件”[5]。越来越多人得以在乡村题材短视频中塑造正确的文化身份导向,大大提高了乡村题材短视频以及乡村文化传播的竞争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的可能性和持久的精神力量。比如“李子柒”“理塘丁真”“疆域阿力木”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乡村题材短视频IP,巧妙建构短视频文化身份,吸引了海内外受众的关注与认同,获得了广泛好评,促进了当地乡村文化的有效传播。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思路 为了更有效提升乡村文化传播,我们不禁追问何种视角适合乡村题材短视频文化身份建构分析研究,包括在乡村题材短视频中文化身份建构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又有哪些因素导致乡村题材短视频文化身份建构面临困难处境?未来乡村题材短视频文化身份建构和认同的发展有哪些方向与可能性?基于我国乡村文化传播语境,传播政治经济学可以作为合适的观察与研究视角。一方面,中国学者早已开始思考哪些传播学理论适用于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具体实践。加拿大学者达拉斯·斯麦兹的《论传播政治经济学》奠定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研究范式。与此同时,欧洲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借鉴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以达拉斯·斯麦兹为代表学者)研究的经验,并面向文化传播领域开展研究,如学者阿曼德·马特拉重视传播的文化维度。传播政治经济学从北美兴起,在欧洲发展并逐步扩展,至今延伸至全球。从中国来看,赵月枝、郭镇之、吕新雨和曹晋等学者将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相关理论引入中国传播学界。他们坚持深耕中国田野,指出传播政治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劳动异化等理论为基础,强调大众媒介机构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目的是促使公共利益、社会正义、人类福祉。例如,赵月枝认为传播政治经济学聚焦“传播与政治经济权力的互构关系”[6]。她强调了跨文化视野下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重构,提出了将传播政治经济学置于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主体性建构过程开展研究[7]。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独特的学术流派,逐渐进入中国传播学的研究视野。这摆脱了在以往借鉴西方传播学理论看待中国文化传播现象的过程中,其话语对中国本土情境的解释力有限导致的“水土不服”的情况。综上,经过我国学者的改造,传播政治经济学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传播学的交叉领域,其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并在传播学领域发展为具有开拓性的理论成果。随着相关学者的共同努力,传播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另一方面,有学者关注到,“‘乡村文化传播’概念的发展渗透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思想”[8]。在传播政治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已经有学者陆续关注乡村文化的身份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曼殊纳特·彭达库。他剖析了引入商业电视后,印度拉马纳加拉的乡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尤其是商业电视重塑了当地人民在归属地和身份方面的认识。[9]国内较为典型的案例是缙云县河阳乡村研究院“从全球到村庄”项目,它以河阳村为代表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框架中身份认同形成等议题[10]。有学者指出了当下乡村文化传播研究的局限性,鉴于传播政治经济学所聚焦的欧美地区城市化程度通常高于亚非国家,乡村问题和农民主体性问题已被转变为原住民、城市贫民窟等问题。所以,存在乡村盲点以及中国问题上的失语[11]。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文化与传播政治经济学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抖音、快手等热门短视频平台中的乡村题材短视频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以其为文本进行考察,可以遵循以下思路。首先,挖掘乡村题材短视频文化身份建构实然聚焦这一媒介表征。其次,根据乡村文化传播语境,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切入理解文化身份背景。当前,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去中心化的传播媒介。[12]86-87中国乡村日益成为全球社会与经济网络的组成部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开放性将中国的乡村置于全球化进程中[13]。乡村题材短视频的文化身份建构绝非一蹴而就,而是要将其置入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传播政治经济学框架中全面研究探讨。最后,在辨明乡村题材短视频潜在的文化身份建构困境的基础上,思考纾解方向,从而明确优化路径,促进乡村题材短视频的文化身份认同,以求更好的乡村文化传播效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二、乡村题材短视频文化身份建构的实然聚焦 文化身份建构一般指文化的自我定义和自我建构不断修正的一系列动态过程。自影视媒介诞生以来,影像传播逐渐成为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途径。当前,伴随社交媒体的崛起,创意新颖、内容精练、受众参与度高的短视频蓬勃发展,成为影像传播的重要形式。乡村题材短视频文化身份建构主要是指通过短视频媒介呈现乡村的文化身份并达成文化认同的过程。目前,乡村题材短视频文化身份建构一般聚焦于日常言行[14]、职业[15]、价值观[16]和形象[17]四大要素,将农民真实的工作生活状态及变迁还原在短视频中,摆脱以往难以形成认同的脸谱化趋势,寻求广泛的文化认同,从而形成巨大流量及用户规模。例如,2024年11月12日,“李子柒”凭借其独特的乡村文化身份魅力回归大众视野,更新视频“雕漆隐花”,引发全网关注。目前这一账号在海外YouTube视频平台上已拥有超过2 000万粉丝。 (一)提炼日常言行符号,模仿乡村经典 在符号学看来,“符号是一种由人类创造并使用的记号,是一种表征意义的记号”[18]40。乡村题材短视频博主通过聚焦并提炼乡村日常的语言、行为符号再现经典的乡村生活,而非散点式发散记录普通状态,从而使受众了解真实全面的乡村生活或唤起受众对乡村的集体记忆。例如,“乡村苕哥”以流利的新洲徐古方言,生动展现了武汉市新洲区的乡土风情,许多视频获得了超过百万的点击量。“张同学”通过生火做饭、养鸡喂鹅等具象行为,还原了东北农村的日常生活,赢得了用户的高度评价——“越看越上头”。“晓凡凡”通过贵州方言的表达和种菜、割猪草、赶集等农业劳作的呈现,明确了“还原一个村、还原一个镇”的短视频主题。其最典型的视频是单人分饰司机、妇女、学生等12个角色,将乡村赶集时人们的言谈举止演绎得淋漓尽致,真实再现了具有烟火气的乡村生活。 (二)升级职业形态,刻画“新型农民” 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成为展演职业身份的重要平台。如今,短视频中呈现了越来越多“新型农民”的职业形态,展现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19]的农民新形象。以往,传统大众媒介习惯对农民形象作“他者化建构”,常常造成农民职业形态的简单化、扁平化呈现。而乡村题材短视频不再一味呈现条件艰苦及从事农耕、养殖、纺织等传统农业的农民生产活动。农民主播、农民博主等职业形态正逐渐形成和展现,其具有宽松自由的上班时间、轻松惬意的工作环境、相对可观的收入等职业特征。例如,“东北大白”许守亮,一边直播分享大棚种植经验和生活,一边直播卖货。亦有学者关注到了这种乡村直播带货释放的文化意义。[20]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农民”的许多职业形态能够发挥无形的文化治愈作用。受众在闲暇时间观看短视频,能够跨越时空阻碍,感受乡村工作的惬意舒适,达成情感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