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人口不仅是主要参与者,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深入推进的重要保障者。然而,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外流,农村地区已整体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无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应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这一现实,对此,研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挖掘“银发经济”巨大潜能、吸引人才回流、返乡就业创业政策支持、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等解决对策,以期助力推动达州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 达州市 乡村振兴 农村 人口老龄化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逐渐凸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力量,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和重视当前与将来农村人口变化以及可能引发的问题。然而,目前学界对于本市农村地区相关内容研究较少,且数据较为匮乏。基于此,课题组于2024年3-4月,先后调研了达州市达川区辖内陈家乡大田坝村、三顶罐村及渡市镇白腊坪村,初步梳理了达州市农村人口老龄化呈现的特点及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供政府部门和企业参考,助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达州市农村人口老龄化呈现的特点 (一)空心化现象突出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大量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由于各种原因流入城市并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农村地区老龄化形势愈发严峻。在走访的三个地区中,除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这一主要原因外,文化氛围和教育资源的落后也是这一群体选择外流的原因,他们为了后代的教育而往往将子女一并带离农村,这又进一步加大了当地老龄化的比例。空心化现象的突出使得农村地区养老负担更加沉重,老龄化现象更加显著。 (二)高龄化水平和生活能自理占比较高 在走访的农村地区中,60岁以上老年人在当地总人口中占比约为25%,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比约10%。在走访的老年人中,认为自己健康和能自理的占68%,半自理占29%,不能自理占3%。总体而言,大部分老年人能从事农业生产并进行家务劳动,个人身体状态较好,是农村地区宝贵的人力资源。 (三)家庭结构小型化 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多子多福”的观念,认为子女多意味着家庭兴旺、劳动力充足。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存压力的增大,农村地区的生育意愿逐渐降低,过去常见的大家庭结构逐渐被小家庭所取代,“4-2-1”结构(即四位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子女)日益普遍化。新的结构使得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群众对优质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对产业振兴的负面影响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随着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这一要素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1. 劳动力严重短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薪资待遇相对较低,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在走访的几个村发现,本应作为生产劳动主力军的中青年群体大都只有在春节期间才会回到家乡。随着这一群体的大幅流出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直接导致农村劳动力极度短缺,这对农村产业发展尤其是急需大量劳动力的农业领域无疑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面对生育抚养成本的增加,农村地区出生率也开始呈下降趋势,这无疑又更加剧了老龄化的严峻形势。 2. 创新性产业探索受阻 各地虽确实想要对现阶段的贫困状况进行调整,但调整过程中却忽略了人口老龄化对引进产业在本地区的有效性和长远性,对乡村振兴发展助益甚微。本次走访的某一村落,当地外出务工的青年群体在有了一定积蓄后,采取入股的形式在家乡发展产业经济,如修建柑橘生态园等,但只出钱不出人,投资群体继续在外务工,聘请当地老年人进行耕作与管理,忽略了老年人缺乏学习新技术的能力以及现代管理相关知识这一现状,使得该类新型产业经济雷声大雨点小,投入多收成小,产出的结果陷入自产自销这一尴尬境地。 3.“银发经济”尚未起步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随着家中青壮年人员进城务工而逐渐弱化,长期缺乏家人关爱又鲜与他人交流,导致很多老人容易产生孤独感等心理疾病。另外,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愈加完善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消费观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小钱不用、大钱看病”到现在的“早消费早享受”。“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这无疑给予养老产业无限商机。然而,在走访的几个村,养老服务体系落后,无相应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极为缺乏,无法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更别说发展“银发经济”了。不仅如此,还增加了外出务工人员对家中老人生活质量的心理担忧。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对人才振兴的负面影响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2]。乡村振兴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十分匮乏。 1. 新型农业支撑不足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地区缺乏适应现代化生产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电商人才等,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得不到解决。在走访的农村地区中,由政府引导而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如乌梅、柑橘等,因种植农户没有销售渠道,所在地电子商务销售人才的欠缺使这些农产品要么以极低价出售,要么干脆烂在地里,发展新型农业品类的有形市场和支撑性人才极度缺乏。 2. 医疗服务能力薄弱 当前,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地区除了缺乏优质医疗设备外,医疗卫生人才不足这一问题也较为突出。走访的三个村在地形地势上均为丘陵地带,虽建有村卫生站,但因距离相对较远且路况复杂等因素,老年人如遇身体不适,难以独自到卫生站诊疗,更多的是打电话给驻站医生,让其上门诊治。然而数量有限的驻站医生根本无法覆盖面积广阔的全村区域和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且目前在岗村医年龄区间为50—55岁,无人接替医疗诊治工作也是农村地区医疗方面即将面临的难题。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文化振兴的负面影响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作为农村地区文化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农村老年群体对文化振兴的影响无疑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话题。 1. 社会关注度不够 首先,农村地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的投入较少。调访的三个村只有一村设有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其他两村则为空白状态。第二,没有成立专门负责老年人文化活动的工作小组。即便是有镇上的志愿者团队赴村开展文化活动,但面向群体为全村群众而非单一老年群体,且活动开展频率低、时间短,其主要方式又是对老年人进行知识普及和法律宣讲,鲜有文化文艺活动,难以满足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