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津沽大学家政系从1945年设立至1953年停办,历经7年多的发展,其办学背景、演变过程和阶段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教育的需求和期待。家政系的教育目标从培养治家人才转变为保育师资,课程设置融合多元学科,兼具科学严谨与实用实效;教师聘任制度和学生选拔制度严格,教师队伍由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学生多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女生;教学实习活动多种多样,教学考评严格规范,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津沽大学家政系的办学经验对当今家政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在家政学专业学科及其师资队伍建设、不同层次家政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津沽大学 家政系 家政教育 实习活动 办学活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现代教育思潮的不断涌入、妇女解放运动的日渐活跃,女子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女校该学习什么内容成了热议话题。这一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家政学,因其具有实用性、科学性的特点而备受人们关注。1919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家事科的设立,拉开了中国大学家政系的帷幕。国立大学、教会大学、独立学院等不同性质的大学纷纷设立了家政系。创办于1921年的天津工商学院,作为法国天主教在北方创立的著名教会大学,顺势而为,也设立了家政系。天津工商学院升格为津沽大学后,家政系仍能依势而变,与时俱进。目前,学界对家政系的办学活动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以津沽大学家政系为例,对其办学活动进行研究,试图为我国大学家政系办学提供历史借鉴。 1 津沽大学家政系历史的简要回顾 1945年,天津工商学院增设了家政系,随后,于1948年秋更名为津沽大学家政系,经过7年多的发展,1953年春停办。从历史视角探讨津沽大学家政系的产生背景、演变过程与阶段特征,对研究家政系的办学活动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1942年秋,天津工商学院训育主任刘迺仁与河北省女子师范学院家政系主任孙家玉会面交流,谈论现代中国的教育状况,一致认为天津市极度缺少女子高等学府。次年7月,刘迺仁担任天津工商学院院长,上任伊始,便在学院院务会议上提议:“女子教育关系到母教,对于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关系重大”。[1]1945年4月26日,天津工商学院校董会议第三十一次全体董事会通过了增设史地、家政两系的议案。于是,天津工商学院家政系拉开了办学的帷幕。 1948年10月,天津工商学院更名私立津沽大学,因受动荡时局的影响,家政系办学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1948年末,平津战役后,学校因受战争影响而被迫暂停教学活动。直至1949年1月15日,天津守敌被歼,天津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学校才得以重新开课。1948年10月至1949年1月,津沽大学家政系的办学活动在战争中时断时续,但仍顽强坚守、持之以恒。天津解放后,为适应新中国建设,满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津沽大学对旧的教学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津沽大学家政系的教学方向从治家转向保育,课程设置、学分比重都做了调整,增设了辩证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等课程。 1951年9月,津沽大学成功从法国天主教手中收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接管,自此,学校性质由私立转变为国立。根据教育部指令,津沽大学进行了院系调整,其中文学院改建为师范学院,家政系也被改造。1949年1月至1951年9月,这段时间是津沽大学家政系的革新时代。 1951年秋,津沽大学家政系停止招生。经过专业改革重组及价值认同的激烈讨论,津沽大学家政系于1953春被正式撤销。这两年多时间,是津沽大学从存在到废止的最后阶段。津沽大学家政系被撤销是新中国建设对专业人才需求方向转移的结果,也是仿效前苏联大学专业模式的真切反映。 2 津沽大学家政系的教育目标及课程设置 津沽大学家政系以“实事求是”为校训,明确规定了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及教学内容,并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课程种类丰富多样、灵活变化、贴近生活、实用性强。 2.1 教育目标:从治家到保育 家庭不仅仅是一种单元与组织,更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力量,家强则国强。培养实用人才是家政系办学的核心宗旨。家庭中所涉及的各类问题,如经济管理、卫生保健、健康维护以及子女养育等,均需要依靠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与指导。津沽大学家政系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擅长治家的人才,指导学生认识家庭为社会发展之基础,授之以家政学识技能,俾能充任家庭指导之责[2]。也就是说,通过家政系的专业培养,学生对家庭建设以及家庭的社会意义或功能具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掌握丰富的家政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而在家庭乃至社会相关部门或领域中发挥不可或缺且独具特色的作用。当年在校求学的孙颖珠回忆说:“今后的路向,乃是要本着‘服役于人’的教育宗旨,配合时代去充实生活内容。”[3]由此可以看出,家政系的育人目标,旨在培养能够造福人群、为家庭生活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万象更新。在社会主义生产运动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儿童保育工作被提升至国家层面的重要议程中,为儿童提供优质的看护和教养服务被视为国家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目标要求,津沽大学家政系的教育目标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从培养治家人才转变为保育师资。家政系教育的核心任务开始聚焦于保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助力保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成长。新中国成立后,津沽大学班史表述:“家政系的总精神是向着保育方面发展,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全国彻底解放,首先应从妇女解放开始,国家需要二分之一数目的妇女参加劳动生产,所以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相继而来,为了国家建设第二代的健康与保教,必须从保教事业开始。”[3]家政系的人才培养重心转向了保育人才的培育,即培养具备高尚道德和情操,掌握健康、卫生、育儿等多方面专业知识与技能,且身心健康的专业人才。这种办学目标取向的调整,与国家建设的需求保持高度一致,旨在为儿童的健康与成长贡献力量。 2.2 课程设置:融合多元学科、兼具科学严谨与实用实效 津沽大学家政系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别。其中必修课分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国文、英文、体育等基础学科是每位学生的必修内容,尤其是体育课,是一、二年级的必修课程。在家政系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占据突出地位,具有文理交叉、综合性极强的特色。专业课程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和多学科内容,既有家政专业的核心课程,如家政概论、营养学、家庭卫生与护理等,也包含了社会学、教育学等文科类课程,以及化学、生理学、生物学等理科类课程。除了理论教学外,家政系教学还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实习、实验课程,如衣物学实习、食物制作实习、食物储藏实习、生物学实验以及儿童福利观察等课程。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家政系还开设了音乐、图画等选修课程,旨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课程内容不论是理论部分还是实践部分,都是为了促使学生在家政学原理方面打好基础,拓宽视野,丰富生活,以及促进其心理和精神的健康健全。学生反馈:“每个学习家政的同学都欣慰于他们所学的,全能在实际生活中安切地致用。”[3]课程教学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