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羲之《兰亭集序》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王羲之通过四季转换的隐喻,表达出人生的短暂与无常;通过青年与老年的对比,展现出生命的有限;通过死生的并列,强调了生命的脆弱。王羲之笔下的人生无常体现了东晋名士独特的生命感悟,其诗意表达令读者感慨不已。 关键词: 王羲之 《兰亭集序》 人生无常 诗意表达 《兰亭集序》写于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文士齐聚会稽兰亭,举行了一场修禊饮宴的雅集盛会。在这次盛会上,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文士们尽情欣赏山水美景,纵情酒酣耳热,抒发胸中块垒。然而,王羲之在欣喜抒情的同时,笔锋陡转,将视角投向了人生的悲欢离合、生命的短暂脆弱,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价值追求。本文拟从四时更迭的隐喻、青年与老年的对比、死生的并列三个角度,剖析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对人生无常的诗意表达,以期揭示这篇千古名作的深层内涵。在浮躁的现代社会,重温王羲之笔下的生命况味,或许能给人启迪,让我们以更加豁达与超脱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种种无常。 一、四季更迭的隐喻: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一)春寒料峭到阳春三月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王羲之在开篇点明时间为暮春,可见他对这一时间节点的格外重视。暮春是早春向盛春过渡的时节,气温回暖,万物开始复苏,但寒意仍在,预示着春天即将结束。王羲之选择在这样一个婉转的时节与友人雅集,固然有怡情养性之意,但更重要的是借此表达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之感。暮春时节虽然草长莺飞、生机盎然,但稍纵即逝的特点也预示着美好时光转瞬即逝。“暮春”一词与“初春”截然不同,它不仅揭示了时间的推移,更暗含了物候的变化。暮春草木渐次萌发,但终将凋零,如同人的一生,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但终将步入暮年。作者以暮春喻人生,表达了“逝者如斯夫”的慨叹。王羲之的这种感慨绝非偶然,它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普遍情绪。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士族没落,文人由此产生悲凉苍茫之感。他们往往将自身命运与时序相比附,以抒发内心的困顿与无奈。王羲之选取“暮春”为时间线索,正是这种创作心理的反映。 (二)草木繁盛终将凋零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笔下的兰亭美景,草木葱茏,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细想这一情境,便会发现寓示了物候的无常。繁茂的林木、幽深的竹径,看似生机盎然,实则也隐含着必将衰败的预兆。正如序言中所写:“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眼前的美景转瞬即逝,昔日的盛景也终将湮灭,这正是人生的写照。王羲之在序言中花笔墨描写自然景观,看似客观写实,实则是为抒情而设。景物的变化映射了作者的心绪,草木的荣枯预示了人事的盛衰。通过对兰亭美景的描摹,王羲之借物喻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盛衰轮回的感悟。 (三)人生如春梦,稍纵即逝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对照前文不难看出,他是在以“暮春”“茂林修竹”等意象铺垫,进而引出“人生若梦”的感慨。所谓“向之所欣”,指的正是序言开头所写的暮春佳景。然而,正如暮春时节转瞬即逝,人生的美好也稍纵即逝。“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一语道出了人事变迁之快,“陈迹”二字更是形象地比喻人生的短暂。透过层层铺垫,王羲之传达出人生如朝露、生命若浮萍的况味。在他笔下,人的一生恰如四季轮回,青春年少如春之勃发,暮年衰落如冬之萧瑟。然而,无论是繁盛还是衰败,都只是昙花一现,人生苦短,生命无常。王羲之以梦喻人生,一语双关。梦既指眼前的春梦,又喻人生的虚幻。春梦稍纵即逝,人生亦然;梦境虚无缥缈,人生也大都付诸东流。 二、青年与老年的对比:生命有限,衰老难逃 (一)少年不知愁滋味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在这里点明与会者有老有少,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到齐了。然而,他随即着墨描写青年人的心态:“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些意气风发的青年,沉浸在当下的欢愉中,陶醉于朝露般短暂的美好时光,全然不觉年华易逝,不知衰老将至。“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写出了青年人怡然自得的乐天心态。“欣”表欢欣鼓舞,“暂”意昙花一现,“己”指个人私欲,合在一起,传神地刻画出年轻人眼前景物可亲可喜,一切身外之物皆可为我所有的心理。这正是少年人的特点,他们往往意气风发,眼界尚浅,只看到眼前,不觉未来。“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则揭示了年轻人满足于现状,不知人生无常的特点。“快然”二字传神地体现了他们自得其乐的洒脱,“不知老之将至”一语则道出了少年人不谙世事、不知人生难测的本质。年轻人之所以能如此乐天知命,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缺乏清醒认识,尚不明白生命的真谛。 (二)青春易逝,衰老难逃 与青年人的无知乐观相对照的,是王羲之对衰老将至的敏锐洞察。“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轻描淡写间,作者指出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厌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境变化。青春的激情终会慢慢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现状的厌倦和疲惫。“及其所之既倦”,以简洁的笔触传神地描绘出人的心理变化。所谓“所之”,指的是人所追求的事物;“既倦”则点出了人心的变化无常。少年人一时欣喜若狂,然而等到新鲜感消退,疲倦感油然而生,曾经欣喜的事物,如今看来也不过尔尔。“情随事迁”,更揭示了人的情感随着境遇变化而变化的特点。人的喜怒哀乐往往建立在一定的环境基础之上,然而世事无常,境遇变迁,人的情感也随之而变。昔日的雀跃不再,曾经的兴致盎然如今也索然无味。这正是人生的常态。王羲之在这里虽然没有直接点明青春与衰老的话题,但通过对人生厌倦的描述,已然将青春的短暂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青春与衰老,本是人生的必经阶段,然而在王羲之笔下,它们却成为揭示人生本质的关键意象。少年人不知愁滋味,成年人却难逃衰老,生命的短暂与脆弱,由此可见一斑。年轻时,我们往往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然而最终谁也难逃时间的摧残,难逃生命的短促。“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与“当其欣于所遇”的欢欣相对,这里笔锋一转,道出了人生的感伤。“向之所欣”指曾经欣喜的事物,“俯仰之间”形象地比喻时间的稍纵即逝,“为陈迹”则指欢愉成为过往。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想到此处,不禁令人扼腕长叹。人生的美好是短暂的,而衰老却是不可逆转的。人的一生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对于个体生命而言,青春与衰老却是泾渭分明的人生阶段。年轻时对人生充满憧憬,心境亦单纯欢畅,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美好不再,人生的苦涩与无奈便渐次显现。青春是人生的璀璨篇章,然而谁都无法永葆青春。相较于青春的灿烂,衰老显得黯淡无光。生命在时间的腐蚀下变得脆弱不堪一击,曾经的意气风发,如今只剩苍白的回忆。人生苦短,所有的生机与活力,到头来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然而,王羲之笔下的人生,并非全然悲观绝望。他以青春与衰老的对比,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三、死生的并列:人生无常,死生一如 (一)生命短暂,死亡难逃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在这句议论中,王羲之直面死亡这一话题,揭示出人生的短暂和死亡的必然。“人之相与”,指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俯仰一世”极言时间之短,喻指人的一生稍纵即逝。人生如白驹过隙,眨眼间便要面对死亡,这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宿命。死亡是人生的终极命题,任何人都无法逃脱。“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欢愉刹那间成为过往,“死生契阔,殚恩化刚”。面对死亡,人们往往惶恐不安,因为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意味着与人世间的诀别。这种对死亡的恐惧,折射出人性的弱点。然而,恐惧并不能改变死亡的必然。“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自古以来,无数哲人智士都在思考死亡的奥秘,然而谁也无法揭开死亡的面纱。人之所以惧怕死亡,正是因为人们对死亡缺乏清醒的认识,无法正视生命的真相。王羲之在这里道出了人之将死、生命短促的千古慨叹。然而与其他文人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止步于对死亡的感伤,而是进一步思考了生死的本质,力图从哲理的高度超越生死,获得心灵的自由。 (二)死生一如,生死无常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在这里引用古人的话,进一步探讨死生的关系。所谓“死生亦大矣”,意思是说,生死是人生大事。然而,王羲之在这里是用反问的口吻,表达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生死虽然重大,但其实没有必要过于悲痛。“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在这里,王羲之从死生关系的角度,阐述了他的生死观。“一死生”指生死等同,“虚诞”意为虚假。王羲之认为,将生死等同起来是一种虚妄的说法。“彭殇”指少年夭折,与彭祖活到800岁形成鲜明对比,王羲之以此指出,把长寿与夭折等量齐观也是一种谬论。在王羲之看来,死生虽然是人生的大事,但生死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生是死之始,死是生之终,生死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阶段。“死生一如”的哲学命题,揭示了生死的辩证关系。认识到生死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真正超越死亡,获得心灵的自由。 (三)面对无常,及时行乐 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必然,绝非意味着消极颓废。恰恰相反,王羲之借死生并列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思考。“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穿越古今,生命代谢,尽管每个时代的人对人生的感悟各有不同,但对于生命无常这一点,古今人却有着共同的体验。“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面对生命的短暂,王羲之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用文字来记录这次雅集盛会,以传达“古今一致、人性永恒”的主题。以文学的方式对抗遗忘,正是王羲之对无常人生的积极应对。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兰亭集序》跨越时空,直抵人心,经久不衰。“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在这里指出,尽管时过境迁,但古往今来,人们对生命的感悟却有一致性。通过书写,他希望引发后人的共鸣,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种穿越时空的精神交流,正是文学的意义所在。面对无常人生,王羲之并没有消极避世,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没有刻意回避死亡这一话题,而是正视死亡,直面生命的脆弱,由此升华出“死生一如”的人生哲理。 四、结语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他通过四时更迭的隐喻,青年与老年的对比,以及死生的并列,形象地展现了生命的短暂、有限和脆弱。同时,体现了他超脱的生死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如鲁迅所言,王羲之的时代正处在魏晋的动乱之中,而《兰亭集序》恰恰表达了魏晋名士的特有精神——在动荡不安的环境里,他们更加敏感地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也更加渴望精神的自由。透过王羲之诗意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喜乐与忧愁,领悟到了人生无常的深刻道理。《兰亭集序》的意义,正在于以美的方式表达了人生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刘丹霞.“人与自然”的生命哲思——以《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为例[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4(8). [2]陈婕妤.喜痛哀中的文化深层对峙——以《兰亭集序》为例[J].课外语文,2024(8). [3]朱萍.《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赏析[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24(3). [4]赵文建.尊重生命:魏晋名士悲凉而孤独的抗争——《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联读[J].读写月报,2023(34). [5]李慧敏.由《兰亭集序》谈王羲之的虚无与达观[J].中学语文,202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