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的崛起及全球影响力的增强,尤其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就有学者提出中国需要一个全球战略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开始擘画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时,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经过十多年的丰富和完善,该理念已经作为指导中国对外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外战略 全球战略 新型全球化 一、国际战略与全球战略之辩 战略一般指特定集体行为主体对事关自身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长期的、全局的、顶层的筹划,包括战略思想以及在此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具体策略和实施的途径、方法等。自近代主权民族国家诞生以来,战略制定及实施就成为主权民族国家行为主体的核心事务。国家战略大致可以分为对内、对外两部分,对内战略是关于国家自身发展的长远的、宏观的筹划和安排,对外战略是围绕对内战略目标实现而制定、实施的处理与其他主权国家等各种国际行为主体关系的策略与方式。对内战略的需要是制定和实施对外战略的根据,对外战略在很大程度是为对内战略服务的。 近现代系统、全面的对外战略是全球化(1)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产物。近代全球化发展推动全球主要行为主体形成了日渐密切的联系,而且主权民族国家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最重要行为主体。主权民族国家基于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需要,必须谋划面向全球的对外战略。 对外战略可以分为国际战略和全球战略。近代以来,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制定自己的国际战略,但有条件制定全球战略的只是少数国家。国际战略或全球战略是主权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时代参与和处理国际事务的思想、策略和方式的综合体现,但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首先,国际战略是基于对现有国际秩序及其规则的被动适应性战略,通过各种手段维护自身在一定全球格局下的利益。全球战略则是出于对国家利益最大化制定的,力图根据特定的观念改造、引领或维护全球秩序和国际规则,主导全球发展态势和方向。其次,国际战略是几乎所有国家普遍制定的适从性战略。全球战略则是大国或者霸权国家从主导世界的需要出发制定的战略。 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全球格局发生变动时期,对当时国内外大局和演进趋向的判断是制定合理国际战略和全球战略的前提。近代以来,全球化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联系与交流,但国际政治领域的主权民族国家化又导致了世界的无政府状态。因而,对任何国家尤其是大国、强国而言,谋求构建能保障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全球秩序和国际规则就尤为重要了。一个国家对外制定的是国际战略还是全球战略,主要依据自身的国际定位。一个国家国际定位的基础是综合国力。一个国家国际或全球战略能否成功践行,以国家权力即“一个国家影响他国态度和行为的能力”[1]为基础,而国家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兴衰波动是一种常态。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大国的全球战略可分为防御性战略和进取性战略。制定和执行防御性全球战略的国家一般是世界大国,尤其是在世界上拥有绝对统领权力的霸权国家,它们主要是通过维持现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和现有全球格局和国际规则,维护既得利益和国际地位,如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而执行进取性全球战略的国家,就是借助自身的实力和国际力量的变化,试图对现有的全球秩序和维持该秩序的国际规则加以改变或颠覆,以更好地达成自身利益最大化。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已经崛起成长为全球性大国的中国也基于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开始明确提出自己的全球战略观念,这就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全球战略思想。 二、中国对外战略演变与全球战略思想形成背景 鸦片战争失败、国门洞开,古老的封闭的东方大国才被迫逐步融入由西方及其背后资本所缔造的世界秩序,但在很长时期一直处于这个世界秩序的边缘,缺乏自主制定对外战略的基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发生根本的改变。新中国对外战略的确定、调整都是基于对不同时期全球格局和国家综合实力演变的研判,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政治安全、经济发展为立足点。 改革开放前,因为国家综合实力所限,中国的外交思想及对外战略制定只能被动地适应国际关系大环境,其属于国际战略。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两个阵营对抗的全球格局,加上恢复和稳定经济社会的需要和意识形态的情感倾向,确定了带有浓厚理想色彩的“一边倒”对外战略。同时,新中国也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展现了新中国关于处理国际关系的新主张。19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中苏两党关系破裂和两国交恶,反帝反霸的“两条线”战略取代了“一边倒”战略。这次战略调整是对全球冷战格局尤其是美、苏两国对华战略封堵、压迫的一种被动反应,同样也是不成熟的国际战略。直到1970年代,我国的对外战略思想才逐步成熟,并开始具备了全球战略思想雏形。这种转变是基于中国需要在外交上摆脱相对孤立状态,而且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加上全球冷战美国转入相对守势使得中美双方缓和有了可能性。毛泽东在分析世界各种力量与我国的敌、我、友的关系后,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2)。该理论成为之后几十年我国对外战略的指导思想,邓小平予以高度评价,“毛泽东同志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给我们开辟了道路。”[2]“三个世界”理论体现了中国参与全球事务的主动性,已经初具全球战略的思维。 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到来,我国对外战略思想更加现实和成熟,并逐渐向全球战略思想转变。新时期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内发展战略,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制定对外战略的立足点;对全球和平与发展主题的把握并冷静认识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成为新时期确定对外战略目标的基础。新时期的对外战略已经开始从全球战略的理念着眼了。1980年,邓小平就声明,中国考虑问题历来不从自身利益一个角度考虑,“而是从全球战略来提出问题,考虑问题的。”[3]1531985年,邓小平还明确指出:“一九七八年底我们的三中全会制定的目标也就是从全球战略来考虑的。”[3]316在那个时期,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观念,也反映了中国的战略总体上还是属于适从性的防御战略。但也呈现出一定的进取性特征。如邓小平从中国和全球发展的需要出发,明确指出:“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这已经展现了中国对外战略目标深层次的追求。 中共十八大后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对外战略,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此后,以该理念为核心的中国的全球战略思想日渐明晰。中国在新时代发展目标和力图构建的新格局都是“立足中国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和外部环境变化所作出的战略抉择[5]。一方面,是对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回应。迄今为止的“全球化的实质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全球化”[6]。当今,除了各国综合实力变化外,重要的还有陷入困境、必须转型的西方主导的旧式全球化,这些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目前,全球治理进一步失序,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又陷入困境,全球化已经呈现明显的疲态。此状况表明西方主宰的旧式全球化已经完成了使命,全球化必须向更具包容性和公正性的方向转圜。另一方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新世纪世界格局和力量转变的最重要现象,“中国昂首步入世界经济舞台的前沿、国际政治的中央、全球安全领域的敏感地带。”[7]正在走向强起来的中国必须有明确的全球战略思想。所以,当今世界对中国来说蕴含着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同时也伴随着世界巨变的风险挑战。为了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美好的未来,崛起中的中国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大好时机,推进对外战略完成从国际战略向全球战略的转变。 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全球战略思想形成与完善 中共十八大之后,顺应中国对外战略调整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主要内涵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8]510。“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具备了全球战略思想最基本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该理念是基于全球视野的,即“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8]506,目标是“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8]511。为了构建这个美好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明确的全球治理理念是共商、共建、共赢、共享,从而在全球结成一个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鲜明地展现了崛起中的中国对未来全球化世界的筹划,也是对中国如何发挥重要主导作用的筹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的积极完备的全球战略思想。该理念提出以来,中国也在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极力推动从国家间、区域间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是重要载体。近几年,关于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升华。 随着十多年国内外形势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不断完善和明晰,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的报告中进一步提炼总结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标志着中国全球战略框架的正式形成[9]。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0]21,必须“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做出贡献”[10]21。报告再次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10]62。为此“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10]62-63。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全球战略思想得到了完全地展现。 中国展现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全球战略思想具备了明显的进取性战略特征。首先,该理念超越了旧式大国战略理念中基于资本和大国私利的权力政治、地缘战略的思维模式,是对旧有世界秩序和国际规则观念的摒弃。其次,其充分考虑世界最普遍的国家和民族、更广大的民众的利益,将追求人类平衡、平等发展放在首位,主张在中国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同时,让世界普遍获得同等的权益。最后,在推动全球化转型发展、处理国际关系和全球事务的方式上,反对传统的军事征服、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强调在平等相待基础上的协商。所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战略思想着眼于人类社会共同的安全和发展利益,是对西方国家主导的传统的全球战略思想的否定和颠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全球战略思想目标的达成必然有一个较长过渡时期。因而,该理念仍强调对现有战略及国际关系合理要素和体制机制的维持和继承。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中国倡导的新机制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8]366;并认可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还声明,中国不会颠覆现行国际体系,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8]524。这也是历史曲折发展的辩证过程的体现。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全球战略思想是对未来中国和全球发展的顶层设计。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中国必须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全球战略思想构建有利于中国和全人类发展的全球化新格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全球战略思想的目标是指导崛起中的中国去构建一个均衡、普惠、共赢、发展的全球新格局,实现增进世界上最广大民众的普遍福祉的目标。 四、结束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提出到完善,是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回应,更是崛起中的中国担负构建新型全球化格局和引领建立公正合理世界秩序责任的体现。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中国第一个完备、系统的全球战略核心思想。 参考文献 [1]周丕启,张晓明.国际关系中的国家权力[J].国际论坛,2004(1):47-52,80.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2. [5]习近平.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互利共赢: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20-11-20(2). [6]林小婷.从全球化转换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22(12):47-52. [7]袁鹏.关于大时代与大战略的思考:兼论新时期中国外交需要处理的十对关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4):11-15. [8]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9]赵可金,赵丹阳.坚持胸怀天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新时代全球战略的思考[J].美国研究,2022(6):9-30,5.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注释 ①参见:李忠杰:《新世纪中国全球战略构想》,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 年第 1 期;柳森:《中国需要怎样的全球战略》,载《解放日报》2012年7月12日第7版。 (1)全球化:“全球化”一般指“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联系日益紧密。虽然全球化早在16世纪就已初露端倪,后随工业革命的推进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势头,但真正意义或典型意义上的全球化则是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形成的。 (2)“三个世界”理论:亦称“三个世界”战略思想。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邓小平在阐释这一思想时表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并宣布,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