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上海市阳光体育武术拳操创新项目实施效果及传播策略为研究对象。对参加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武术拳操比赛的 20 所高校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研。发放学生问卷 400 份,回收 385 份,回收率 96.2%;教师问卷 20 份,回收20 份,回收率 100%。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上海市高校阳光体育创新项目武术拳操实施效果分析 1.大学生对武术拳操的喜爱程度。兴趣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力,学生对体育产生强烈的兴趣是促使其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强有力的内在动机之一。对大学生练习武术拳操兴趣的调查表明,表示对武术拳操“有兴趣”的高达 87.4%“,没兴趣”的比例仅为 3.6%,说明武术拳操受到广大练习者的喜爱。进一步访谈了解到,武术拳操竞赛可以满足广大不同体质学生对参与群体竞赛的迫切需要,同时也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广泛好评,这充分体现出阳光体育项目创新武术拳操的优越性。 2.武术拳操对大学生的促进作用。针对这套武术拳操的作用问题, 我们除完成了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外,还对参与师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访谈了解到,武术拳操开展以来,广大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不断增强,从“要我锻炼”转变为“我要锻炼”,增强了健身意识,提高了武术锻炼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风气。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武术拳操对大学生的促进作用依次表现为提高了武术兴趣,加强了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集体主义精神,缓解了学习压力,增强了体质,增强了体育意识等(见表 1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多数师生认为武术拳操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健身性和表演性等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动作简单、节奏鲜明、运动量适中,可使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机能得以改善,对发展学生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尤其是协调能力效果较好,通过练习能较好的增强大学生体质,有效地培养人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武术拳操的开展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普及和理念的推广。阳光体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从制度上保障了所有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的基本权利,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措施之一就是要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具有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从参与武术拳操的师生中了解到,他们之间分别有 70% 的教师和 72.2% 的学生认为,武术拳操可以有效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普及和提高。被调查的师生认为,本套拳操动作简单易学,易于掌握,武术动作丰富,蕴含浓厚的攻防技击的武术动作,较好体现了武术的特点,适合集体演练,没有武术功底的普通学生经过学习均能掌握动作要领,可以满足不同体质的广大大学生进行武术锻炼和开展竞赛的需求。同时,教师还认为武术拳操教学、竞赛对学生体质要求较低,有利于大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树立自信心,有利于营造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另外,武术拳操练习受场地等条件的影响小,可以让同学们“走进大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随时随地锻炼身体,与阳光体育开展的目的也相吻合 。 4.武术拳操拓展了武术教学内容,丰富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项目。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武术课,但是教授的内容一般只是局限于简单的套路和机械的学习,例如初级长拳第三路、青年拳、简化 24 式太极拳等。这些套路动作复杂,变化较多,对学生的记忆和身体协调性的要求过高,极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难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学习武术的兴趣。由此出现了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老师教的武术,上课时学习热情不高的现象。武术拳操的创新是对传统武术教学的改革和补充,它符合现代体育所强调运动的健康性、和谐性、娱乐性和实用性,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在本次调查中,65% 的教师和 58.8% 的学生认为,武术拳操丰富了武术教学内容,拓展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项目。通过访谈了解,教师认为武术拳操技击性较强,设有两人对打动作,在教学中通过对技击性的讲解,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套路短小易于记忆。练习过程中,强调发声助威,能激发学生练习武术的积极性。学生掌握动作内涵后更能理解动作的规格要求,课堂上练习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氛围都异常热烈 。 (二)上海市高校阳光体育创新项目武术拳操传播策略分析 1.重视表演传播。表演在传播学中属于浅层传播,人们通过观赏表演,而获得直观印象。武术拳操要多途径、全方位传播和展示,可以参加各种表演活动或借助大型活动进行武术拳操展示,扩大武术拳操的传播影响力。 2.发挥竞赛杠杆作用。竞赛是体育项目传播的重要方式,各种体育项目都有众多的比赛种类,通过竞赛带动普及。在武术拳操传播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竞赛对普及的杠杆作用,尽可能组织或参与各种类型的比赛活动。我们利用上海市大学生武术协会的组织力量,在每年开展一次阳光体育大联赛武术拳操比赛项目的基础上,协调相关协会组织大型团体操比赛。以竞赛促训练、以竞赛促发展,通过竞赛为武术拳操习练者提供同台交流的机会,提高大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进来 。 3.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学校是一个很大的传播阵地,因为人们在走向社会以前几乎都要经过学校。武术拳操如果能纳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之中,便可以有效扩大武术拳操的传播对象,使学校成为传播发展武术拳操的重要阵地。经过大力传播推广,同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二十几所上海高校已将武术拳操纳入到武术教学中。所以,武术拳操要想在高校中全面推广,一定要抢占“课堂”这块阵地,发挥学校的传播优势。 4.加强媒体宣传。传播媒介对激发人们的体育兴趣和帮助人们尝试锻炼有一定作用。在当今资讯时代,我们要善于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利用各种平面媒体、电视和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全方位宣传武术拳操项目。 5.发挥段位激励。现在很多体育项目都是采用段位制来衡量习练者的技术水平和功力的高低。如段位制的合理应用,是跆拳道传播的重要手段。中国武术段位制虽然没有跆拳道段位制这么细化,但能获得武术段位制无疑也是对习武者资历的认定。在武术拳操传播过程中,要重视发挥段位制的激励作用,将武术拳操习练者引入到武术殿堂,扩大中国武术的受众人群。 6.巧用借“名”策略。借用“名”事物进行传播是中国武术常用的传播策略,假借名人或名拳进行传播。如假借张三丰是武当拳的创始人;很多非少林寺的拳术,都冠名少林拳,借少林之名扬名天下;在推广传播太极拳时,我们经常引用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太极拳好”,借用名人的传播效应来传播武术。在武术拳操传播过程中,同样可以采用借“名”策略。 7.发扬创新意识。中国武术拳种众多,风格迥异,其发展动力就是不断创新。如风靡全国的木兰拳,是在传统武术项目—花架舞拳的基础上,经过创新改革而形成的体育项目,在木兰拳创编成功的基础上,又创编了木兰扇、木兰剑、木兰环等,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同样,武术拳操正是基于改革创新的理念进行的创编,融合多种传统拳种技法,借鉴了大型会操优势特点,经过反复论证创编而成。所以,在武术拳操传播的同时还要不断开拓创新,继续创编武术扇操、武术棍操、武术剑操等项目,为武术拳操的传播提供可持续和强劲的生命力 。 8.加强武德教育。中国武术从来都是非常重视对习武者道德品质的要求,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等,《永春白鹤拳拳谱》强调习拳要坚持四善:“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在武术拳操传播过程中,要加强武德教育,严格要求礼仪规范,培养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 培养其礼让谦逊、宽厚待人的品德,使武术礼仪生活化。 三、研究结论 武术拳操深受上海市大学生喜爱,满足了广大不同体质学生对参与群体竞赛的迫切需要;武术拳操的开展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武术兴趣,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缓解学习压力, 增强体质,增强体育意识等方面有较明显的效果;武术拳操较适合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推广,符合阳光体育运动的普及和理念的推广;同时也迎合了大学生的需求,拓展了武术教学内容,丰富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项目。在武术拳操传播过程中要整合多种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综合应用传播策略,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方位多层次进行传播,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让更多的大学生接受并喜爱武术拳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