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媒介转向的视角出发,揭示了网络水墨动画在当代艺术领域的独特地位和发展趋势。这不仅彰显了网络水墨动画在当代审美语境中的独特地位,更反映了媒介转向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媒介转向 网络水墨动画 审美新向 近年来,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迅猛更迭助推了媒介形态的持续演变与革新。基于此,水墨动画的网络化转向逐步吸引了创作主体和鉴赏主体的注意。它不仅推动了传播媒介和创作手法的创新,更在审美层面引发了深刻变革。对传统水墨动画而言,其创作方式主要通过动画师们的设计构思、分层绘制、定稿描线、拍摄制作、设置关键帧和后期合成等步骤,实现了让水墨元素动起来的初衷。①然而,囿于技术手段的繁复和传播方式的限制,传统水墨动画的经济创收难以平衡昂贵的制作成本。在传统水墨动画作品题材方面,多为山水画和花鸟鱼虫等,审美趣味相对单一,难以满足鉴赏主体对动画内容和形式的多元需求,促使其实验品属性愈加彰显。 然而,到了互联网时代,新的媒介语境拓展了传统水墨动画的表达方式。从审美客体来看,在创作方面,水墨动画实现了由最初的手工绘制向计算机辅助制作的转变;在动画成效方面,也实现了由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转向;从审美主体来看,由于鉴赏主体在水墨动画审美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不断增强,由创作主体的单向传输转向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对话;从传播方式来看,包括水墨动画的动画艺术主要由传统(院线)电影、电视向互联网平台播出的转向,虽然最终并不会代替动画电视和动画电影,但网络动画却有可能作为未来的主流动画艺术形态确立。②媒介语境的转变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水墨动画的高质量发展,也给予了审美主体新的审美体验。 一、媒介转向对网络水墨动画的影响 媒介一词原为传播学术语,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描述为跨越时空进行社会交往的不同技术与机构。③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而此类延伸是人类感官的强化。例如,文字或印刷等媒介延伸了接受者的视觉感官,广播等媒介延伸了人们的听觉感官,影像等媒介延伸了公众的多重感官能力(如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④媒介转向承袭了媒介的主要属性,但也衍生出了自己的动态意涵。一方面,媒介是居中关系搭建和转化之枢纽。媒介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更是连接信息传送者和接收者的重要平台,通过媒介,信息能在不同主体间实现对话。在现代社会,媒介的丰富性和高效性使得信息传播愈加迅捷和广泛,对于知识的共享、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进步都起到了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学者则将媒介确立为传播学科的基本视野,以媒介为切入点,理解传播及其构成的社会现象。⑤这不仅有助于公众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传播况貌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还为进一步探究信息传播的特质、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重要议题奠定了基础。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所承载的信息内容也在不断转型与丰富。从最初的新闻报道、电影电视、娱乐节目到现在的线上线下知识分享、社交互动等,也为水墨动画向网络平台的迁移提供了可能。首先,媒介的变革让网络成为水墨动画裂变传播的重要平台。过去,水墨动画的展播渠道主要为电视、电影院等,在传播频次、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等方面受限。然而,随着网络媒介的兴起,水墨动画得以在更广阔的虚拟社区中播放和分享。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纷纷成为水墨动画新的展示窗口,极大地拓宽了动画的受众范围,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其次,网络媒介的交互特性赋予了受众全新的参与方式。审美主体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即时发表个体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与创作者及其他观众进行积极交流与互动。这种实时反馈不仅进一步丰富了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亦为创作者提供了更为宝贵的市场反馈和创作灵感。最后,媒介转向促进了水墨动画与数字技术的紧密融合。网络媒介为水墨动画的创作注入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动画师借助数字化手段,不仅能够模拟出传统水墨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韵味,更能结合3D建模、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出更为立体生动、鲜活和拟真的水墨动画佳作。 二、网络水墨动画的审美新变 在追求碎片化、多样化和娱乐化的文化语境下,传统水墨动画面临着多重挑战,亟须转型升级。移动客户端的深入普及促使公众对网络媒介的依附性逐步增强,为中国水墨动画从传统媒体向新兴的互联网媒介的转型提供了契机和平台,更揭示了网络水墨动画的无限市场潜能。与此同时,鉴赏主体的审美态势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相互依存、互为规约,共同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基本元素。这不仅促进了审美活动的嬗变,更促使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间形成了新的审美趋向,为审美领域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审美客体:视听成效新变 审美客体能被审美主体感知、欣赏和评判,但不以鉴赏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可独立存在于个体的主观意识之外。在媒介转向语境下,审美客体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的水墨动画作品。近年来,网络水墨动画在视听成效上的新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笔墨情趣转向技艺兼容的视觉成效;其二,由悠远意境转向多元拼贴的声音拓展。 1. 笔墨情趣转向技艺兼容 在笔墨情趣之中,笔即笔法,墨即墨法,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画表现的基础技法,是中国画表现的基本手段。只有笔墨间有机组合,才能鲜活地表现物象,描绘意境,达到神形兼备、以形写神的艺术成效。20世纪60—80年代的中国传统水墨动画,基于中国画的水墨技法,突破了西方的单线平涂技法,继而追求传统人文绘画的笔墨情趣,向世界彰显了中国水墨动画的民族特色。⑥传统水墨动画深受中国画绘画程式的影响,不仅延续了中国水墨画虚实相生的写意观念,更进一步将创作者的主体情感与客体物象交融合一,以此传达出家国同构的济世情怀。以1960年中国首部传统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为例,正片伊始,创作主体以水墨留白与丹青碧绿的荷塘为背景,并通过擦、点、染等笔法和墨法技艺,展现了肥阔的荷叶形象。这不仅融合了水墨画的简约之美与荷花的清丽之姿,更在淡雅之中透露出浓郁的笔墨情趣。此后,《牧笛》(1963)虚实相生的线条布局、《鹿铃》(1982)的复调色彩、《山水情》(1988)的飘逸灵动等传统水墨动画,均承袭了文人画的笔墨意趣和写意精神,体现了中国画特有的本土情怀。 如果说传统水墨动画侧重寻求创作主体与作品间的情感互织,而网络水墨动画则在继承笔墨意趣的精髓之余,对技术的融合与视听的呈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期满足鉴赏主体对创新的期待。《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人。网络水墨动画借助智能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实现了裂变传播,自诞生之日起,便乘着互联网的浪潮迅猛崛起。在当今社会,用户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及互动体验需求持续攀升,动画师们不断运用先进技术赋能网络水墨动画的视觉品质精进。例如,《雾山五行》第一季(2020)运用Painter软件的仿生笔刷,使得动画师能够模拟传统水墨画的独特笔触,显著提升了动画的视觉冲击和艺术魅力;再如,《中国奇谭》(2023)则通过3D Studio Max进行建模与渲染,建构出栩栩如生、细腻入微的三维动画场景。这些视觉元素不仅满足了鉴赏主体的审美需要,更运用科技将天人合一与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在网络平台上展演,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推动了水墨动画从笔墨情趣到技艺兼容的转向,彰显了两者间相辅相成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蕴。 2. 悠远意境转向多元拼贴 在媒介转向的语境下,网络水墨动画的声音设计正经历着一场革新,其主要表现在立体多元的声音拼贴上。声音拼贴是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声音素材进行组合与拼接,从而创造出独特且富有层次的声音效果。在网络水墨动画中,声音的多元拼贴尤为关键,它不仅能够辅助画面增强动画的叙事能力,还能为观众打造出更为真实、立体、多元的声音景观。 国产水墨动画的艺术美主要表现为意境美,其审美特质为虚实相生。水墨动画的声音元素具有独特的空灵性特质,与水墨画面相得益彰,共同建构了水墨动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音乐创制过程中,作曲家们以抒情音乐为主,并伴随重复、变奏等手法贯穿动画,继而增强故事的感染力,营构出空灵的意境。⑦以《牧笛》和《山水情》为代表的传统水墨动画,融合中国画的抒情性和写意性,其结构紧凑,但画面张弛有度。各部分都与整体相互交融,与水墨山水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氛围,彰显出中国水墨动画虚实相生的意境美,共同传达出主客统一的笔墨情趣。 相较于传统水墨动画,网络水墨动画在声音设计上的新变主要体现在立体多元的声音拼贴上,这种拼贴具有多层次性和动态性的双重特点。一方面,多层次性。如网络水墨动画《中国古诗词动漫》中《夜思》一集的枪战声、广播声、汽笛声,《中国奇谭》中《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一集的生活音效,以及《雾山五行》第一季中的打斗特效声等,创作主体不仅沿用了传统的抒情音效营造古典氛围,还创新地融入了真实、现代场域中的声音元素,将鉴赏主体带入了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真实的声景空间。另一方面,动态性。随着动画剧情的递进,背景音乐也会随之流变。例如,在《雾山五行》和《中国奇谭》的《林林》等作品中,创作主体在激烈的打斗场景中选择紧张刺激的背景音乐,而在温馨的团聚时刻,则会切换为轻柔的背景音乐。这种动态的声音设计不仅丰富了动画的听觉层次,亦能引导鉴赏主体的情感走向。通过多元声音拼贴的动态流向,受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动画中人物的情感起伏,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沉浸在感知、理解和共情的鉴赏状态中。无论是传统水墨动画,还是网络水墨动画,创作主体都致力于在作品中寻求情与景、虚与实、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辩证统一。 (二)审美主体:鉴赏趣味新变 水墨动画的网络化转向推动了审美主体地位和角色的演变与提升。这一变化使得原本主要面向幼龄受众的水墨动画扩展至全龄化。同时,借助网络媒介的交互性,水墨动画的交互性和观众参与性得到显著增强,观众能够更加主动地与作品和其他受众进行互动,进一步激发鉴赏者的审美再创造能力。此外,随着动画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审美趋向也从大众化逐渐转向分众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观众的个性化审美需求。 1. 幼龄化转向全龄化 随着移动端成为鉴赏主体接受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审美对象上,动画也逐渐朝着全龄化的方向发展。⑧究其原因,是与动画技术的发展和鉴赏主体审美的多元化紧密耦合。 以传统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与《牧笛》等作品为例,大多改编自中国传统经典童话。前者以大师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具体动物形象为灵感,由导演特伟、钱家骏和唐澄联手创作,叙述了小蝌蚪历经曲折,最终找到生母的故事。而《牧笛》则描绘了一个小男孩的奇遇梦境。这类动画多从孩童视角出发,采用单线的叙事方式,将声画元素相组接,讲述童年趣事。在视觉上,遵循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留白与写意,拓展鉴赏主体的联想空间。简单的叙事结构和明快的视听成效也与儿童的鉴赏心理相契合。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受众审美的变化和票房市场的验证,均表明我国动画正在摆脱观众单一、低龄化的窠臼,迈向全龄动画繁荣的时代⑨,这一趋势在网络水墨动画中也有体现。 近年来,水墨动画在叙事逻辑和剧情深度上进行了革新,逐渐摆脱了简单的故事框架,融入了更多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的元素,以满足不同年龄阶受众的审美需求。以在B站平台上广受好评的《雾山五行》为例,创作者编织了一个关于5位少年在雾山历经磨砺的故事。主创人员将叙事主体聚焦于有自主意识的成年人,并将角色内心的成长历程、家国情怀、合作精神等具象化,引导鉴赏主体发挥审美的再创造性,实现道、利、义、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统一。又如,在《中国古诗词动漫》中,创作主体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古诗词为叙事内容,不仅以网络水墨动画的形式降低了幼龄受众的解码门槛,同时也唤起了大龄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完成了受众由低龄化向全龄化的转变。这不仅为水墨动画的发展提供了创作范式,更在视觉与思想层面给予了观众双重享受,实现动画艺术的升华。 2. 单向度表达转向双向度对话 互联网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质。与传统水墨动画相比,网络水墨动画基于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展现出较强的时效性与便捷性。传统水墨动画往往是创作主体的自我表达,而在媒介迁移语境中,网络水墨动画则更强调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之间的双向对话。这种新模式提升了两者之间的交互性和参与性,使其社交属性得到进一步凸显。 以《山水情》《牧笛》《鹿铃》等传统水墨动画为例,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通过电影和电视平台播出。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可以被总结为固定播出时间、固定观看场所、固定播映平台的单向度信息传播,限制了作品的传播范围,也减少了动画作品与观众间的互动机会。随着传播媒介从传统平台逐渐转向网络媒体平台,网络水墨动画正利用在线视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广泛传播。这些新媒体平台不仅时间灵活、地点自由,且具备较强的互动性,继而极大地提升了水墨动画的宣发效果,吸引了众多鉴赏主体的目光。以《中国古诗词动漫》为例,其叙事蓝本主要围绕传统古诗词展开。在鉴赏过程中,“世间至美”“每一帧画面都是壁纸”“如听仙乐耳暂明”等弹幕反映了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关注,为鉴赏主体提供了即时交流和表达感受的重要渠道,实现了创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间的互动交流。此时,鉴赏主体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可以通过点赞、评论、收藏和转发等方式,将自己的喜好、情感和观点嵌入动画的传播中。这种参与和互动,实际上是受众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表现,体现了新媒介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增强了用户媒介使用黏性,完成了以用户为中心、以产品和服务为导向的新媒介属性的设定。⑩这不仅促使原本属于个体的观看行为被纳入一个虚拟的想象性空间中,获得了群体性的参与感和满足感,而且也为观众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观赏体验和更深层次的审美创新。 3. 大众传播转向分众化传播 随着科技不断更迭,传播媒介亦从报纸到电视再到网络,传播方式从小众拓展至大众,再细化到分众。20世纪末,互联网在全球快速普及,分众化理论开始由理论走向实践,这为网络水墨动画的兴起奠定了技术基础。网络水墨动画是具有分众化传播特质的文化产物。这种分众化的主要目的是满足鉴赏主体多样化的鉴赏需求。 在艺术创作方面,创作主体根据受众的学识素养、经济状况、社会生活、个人兴趣等方面的情况,主动迎合鉴赏主体的审美偏好与惯习,这是动画创作者对大众文化有所体认、动画作品去中心化的结果。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分众化传播与自古以来就有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共同构成人类整个信息传播的系统。<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 Math?? ?Cambria mso-bidi-font-family: Math?,serif; Cambria>⑪但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随着社会分工愈加细致,公众的生活方式也愈加彰显个体意志。而动画作品的鉴赏主体同样也具有自主化、零碎化和分众化的特质。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忆江南》《荷》《富春山居图》《幻影西厢》等网络水墨动画通过真人实拍与三维软件相结合,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这不仅启发了创作者的灵感与创意,使他们聚焦于中国古诗词深厚的文化价值,也展现了创作主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编码。而分众化的传播方式,无疑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在艺术鉴赏方面,受众也会根据自身的个体经验、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对艺术作品产生独特的审美期待。如今,网络平台让受众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中,选择与个体志趣相投的动漫作品进行观看、评论、收藏和分享。以网络水墨动画《生生不息》《白月儿》《双下山》为例,许多观众对这些作品的观赏性和文化内涵给予高度评价。这种互动性不仅加速了水墨动画的分众化传播趋势,还大幅提高了传播效率和精准度,使水墨动画能够更精确地触达目标受众。这种鉴赏方式的变革也极大地促进了水墨动画的创新与多样化发展,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结语 媒介技术的革新为传统水墨动画带来了审美和传播方式的转型。网络水墨动画凭借多元化的审美客体、个性化的鉴赏主体和分众化的传播策略,满足了当代受众的多样化需求。本文从媒介转向的视角出发,揭示了网络水墨动画在当代艺术领域的独特地位和发展趋势。这不仅彰显了网络水墨动画在当代审美语境中的独特地位,更反映了媒介转向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性发展。在未来,应进一步推动传统水墨动画艺术在网络化时代的转型与升级,助推中国水墨动画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注释 (1)(6)张敏.笔墨情趣与影像呈现: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历程、困境及蜕变之策[J].电影评介,2023(19):14-19. (2)盘剑.中国动画的媒介转向[J].当代动画,2021(02):7-15. (3)(5)黄旦.序言媒介转向[J].中国传播学评论,2019(00):1-5. (4)徐鹏.网络环境下人的主体性异化及其回归——基于麦克卢汉“媒介延伸论”的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03):112-117. (7)刘屹昕.论国产水墨动画中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评介,2018(06):107-109. (8)史谦,孙亮.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的审美分析[J].电影文学,2022(21):67-70. (9)陈海燕.全龄动画电影的当下困境与突围路径[J].中国文艺评论,2021(06):80-91. (10)李慧君.交互性与微表达:新媒介语境下的弹幕与“弹幕族”[J].电影文学,2023(21):8-11. 11李慧.接受美学视野下国产电影创作的分众化策略[J].电影文学,2022(22):2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