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来产业是前沿性、先导性和颠覆性技术产业化的必然产物,与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具有战略前瞻性、跨界融合性等特征。未来产业对于形成和发展我国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发展我国未来产业,需要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该系统应具有开放协同性、动态平衡性以及竞争与合作的双重性。未来产业的竞争主要体现为创新生态培育的竞争。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和激励创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运用的法律制度和激励机制,其对于未来产业创新生态培育的功能和作用体现于制度内涵的保护机制、激励机制、市场机制、促进公平竞争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和产业安全维护机制等。我国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未来产业创新生态培育方面还存在不足和局限性,需要在现行制度安排基础上实现制度创新,以更好地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未来产业 创新生态培育 知识产权制度 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引 言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传统产业被不断改造和升级,新型产业不断涌现。新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和升级,始终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与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如何建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以及由要素经济向创新型经济的嬗变,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1)毫无疑问,在当前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背景下,现代化产业的形成和打造是以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的重大技术变革和创新作为前提和基础的。未来产业俨然成为当代国际技术竞争和产业竞争的高地,也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缺失的重要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特别是涉及前沿性、先导性技术甚至颠覆性技术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基于此,未来产业发展需要构建创新生态系统,采取有效手段培育创新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创新生态。”(2)在培育未来产业创新生态中,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并针对现行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中与创新生态培育不相适应之处进行变革。本文立足于未来产业的基本内涵及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就未来产业创新生态培育的知识产权制度因应进行探讨。 一、未来产业及其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 (一)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针对“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要“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未来产业是相对于传统产业和现有产业而言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无限发展前景的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的未来产业目前仍然处于孵化孕育阶段,但其瞄准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未来能够成为对国民经济具有战略支撑性的新兴产业。(3) 未来产业与高新、前沿技术,尤其是重大科技创新和攻关密切相关,是前沿性、先导性和颠覆性技术产业化的必然产物。针对本世纪以来的前沿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正在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新疆域。(4)未来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战略前瞻性。未来产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前沿,涉及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的深度应用。未来产业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并且在产业形成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先导性技术。在这一意义上,战略前瞻性又可以理解为战略引领性,即“未来产业是依托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突破而形成的产业,代表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的方向,带动和引领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决定国家或地区未来发展的竞争力”。(5) 其二,跨界融合性。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借助于多领域技术,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同领域。未来产业的发展不仅以技术创新作为前提和基础,而且以相应的组织体制、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作为配套机制。这不仅会促进其与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更加紧密地联系,而且会影响人们的现有观念。未来产业的跨界融合性,也很好地体现了科技、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产业向善的面向。 其三,市场成熟的渐进性。未来产业由于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相应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本身也具有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使得未来产业本身的市场成熟具有渐进性。在基于该特征布局未来产业时,需要针对相关前瞻性技术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6)在实施这一计划过程中,技术创新是关键,因为只有实现技术创新,才能使发明创造这一创新成果通过市场化、商业化途径实现其经济社会价值,才能在未来产业的实践中发现新的技术问题,反哺研究开发,形成技术发明与产业进步、市场成熟的良性循环。总体上,未来产业从市场不够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是解决未来产业不确定性问题的关键。这方面的相应指标包括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产业成长、竞争格局等。 (二)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 未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具有先导性和前沿性的技术及其产业化,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密切相关,具有前沿性和先导性的技术则离不开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未来产业的打造和发展并不是产业革命和产业竞争中孤立的事件与概念,而是需要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从创新生态系统概念本身出发,其既属于生态系统的范畴,也属于创新系统的范畴。因此,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从生态系统和创新系统的角度加以认识。 生态系统强调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动态平衡,是一个基于整体协同而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状态。(7)将生态系统概念和原理适用于创新系统,就形成了创新生态系统。换言之,创新生态系统源于生态系统理论。从生态理论出发,创新生态系统应当关注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同,以及创新主体与创新行为和外部环境的协同,以提高创新效率、实现创新目标为原则。有成果以美国官方报告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例,指出美国政府的官方报告强调“创新主体之间的协调互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依存关系,同时还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应当遵循生态体系的逻辑,以形成一个整体协同效应更明显、综合创新能力更强大的体系”(8)。从生态系统角度透视创新系统,需要牢固树立整体协同和环境适应性的观念。这对于未来产业创新生态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系统则强调创新主体和创新活动的相互关联性,特别是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创新要素、创新主体与创新行为的互动与开放性,以及整体的协同和协调。创新系统概念的提出,打破了创新要素碎片化研究的桎梏,侧重于创新要素的相互作用并形成协同效应,是创新研究的重要进步。 结合上述生态系统的特质,创新生态系统无疑也是关于创新理论的一种新的范式。创新生态系统强调促进形成创新的环境,以及创新主体为实现共同的创新目标,在协同和整合创新资源的前提下,创建通道和创新平台,共同构建以“共赢”为目的的创新网络。(9)创新生态系统作为系统内不同创新主体实现创新共同目标的一种开放形态,可以从“创新主体”的角度进行考察。其是企业以及创新服务中介机构等相关创新主体在进行创新活动中依托其创新成果组合形成的、连同创新行为与市场环境形成的彼此协同关系。(10)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具有相互需求的多元创新参与者之间为共同实现创新目标而建立的联盟结构。(11) 作为创新系统的范畴,创新生态系统可以进一步从创新系统内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联的角度加以认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在特定创新环境中,建立在企业等诸多创新参与者、创新组织进行的相关创新行为基础之上,创新生态系统被认为是“由创新个体、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动态性开放系统”。(12)从创新生态系统内各要素错综复杂的相互连续的网络和结构看,可以认为其建立在“基础群落、智能群落、应用群落和环境群落”基础上,是由系统内“创新链、标准链和产业链协同融合发展的复杂系统”。(13)这一概念界定揭示了创新生态系统内不同要素的功能定位,以及通过相互协同和配合共同实现创新目的的意旨。 以上研究表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作为对创新理论的重要发展,与传统的创新理论相比其重要特点是侧重于创新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强调创新主体、创新行为与环境的适应性和互动性,同时重视调动创新要素的有机整合与协调,共同服务于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言之,创新生态系统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其一,开放协同性。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开放协同性特点尤其体现为创新组织和创新参与者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和其他资源,建立与外部环境的协同效用。开放协同性表明,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需要整合创新要素,注重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明确共同的创新目标,无论是在系统中的创新链、价值链抑或产业链中,均能够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创新生态系统目标的实现。开放协同性也使得创新生态系统在运行中能够维系不同创新组织和创新主体基于共同的创新目的有序推进创新行为。 其二,动态平衡性。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和系统内外部环境耦合,以及系统内知识和信息共享与传播,均需要随着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创新生态系统出现失衡现象时,需要通过协同作用机制予以调整。 其三,竞争与合作的双重性。一方面,创新生态系统存在竞争性。在这一系统中,不同的创新参与者在从事创新活动时存在自身的利益需求,与其他创新参与者可能存在利益冲突与矛盾。为此,创新生态系统运行中需要解决创新成果的利益分配、风险责任承担和后续创新的权益分配问题,防止出现相关法律纠纷而影响创新参与者之间的合作与共赢。另一方面,创新生态系统也存在合作性。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合作与共赢始终是各创新参与者的共同目标。各个创新组织和创新参与者在资源与能力方面既存在互补性,也存在相互依赖性,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这一特性更加明显。为此,需要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建立促进合作共赢的机制,如对于创新资源的分配以及知识、信息和技能的共享。 其四,理念共通性。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除了前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行为和创新环境等要素外,创新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有研究认为,创新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创新共生体中,如同创新主体的基因一般,成为“创新主体间的粘合剂与沟通导体”。(14)实际上,正是创新生态系统中形成的创新文化,成为创新主体基于相同的创新目标从事创新活动并进行合作与协同的无形武器,这也凸显了创新生态系统中理念共通的特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