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的生产管理现状 我国的生产管理模式是在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基础上创立发展的,是“以产品为中心”的推进式生产,其生产管理观念和生产方式都相对落后。加上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设备、资金、工艺和产业结构等),导致我国在加工制造上远远落后于美、日等国。面对我国还未走完“少品种大批量”的第一次生产方式革命的历程就进入了“多品种小批量”的第二次生产方式革命浪潮的特殊国情,我们迫切需要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生产管理方式来走出困境。因此,如何把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实相结合是摆在目前我国企业面前最大难题。 ERP是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成熟的企业管理软件。目前众多优秀企业正在实施ERP系统,期望通过运行ERP来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流程,优化成本,加快企业的决策速度,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度统一,为公司的战略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但是实施的过程却举步维艰,原因在于:一是由于人员、设备、产品品质的不确定性,而无法应对变化万千的现实;二是ERP系统依赖的数据因其他原因不准确、不全面或未按计算结果实施,再加上自身的柔性调节能力不足,会引发系统的偏差;三是ERP所管理的定性数据影响工作和决策质量。面对ERP如此多的缺陷,我们该如何应对,这值得我们深思。 二、提出将JIT精益生产与ERP有机融合 ERP是在发达工业国家普遍采用的管理手段,尤其在调动企业内外可用资源上有着绝对优势。而JIT通过需求拉动方式来实现流动生产,在减少库存浪费、提高质量和产量、改善物流及工厂布局等方面效果显著。在生产管理技术最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之一的汽车制造业中,发现过去众多优秀企业存在盲目引入并实施了先进的ERP技术但成果甚微的问题,没有全面考虑生产能力等因素,只是运用了MRP进行批量生产控制,导致生产变更过多和计划与实时生产能力不匹配。以MRPⅡ为核心部分的ERP管理呈现相对刚性,侧重于计划与集成,强调建立规则。其强项是中长期全面的计划,但在车间现场控制上却很薄弱。再加上中国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和中国企业现有管理系统的规则性差,导致很多企业实施ERP后,反倒被束缚住了手脚。研究发现JIT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ERP的不足。JIT精益技术相对柔性,侧重于现场控制,强调实施改善,二者结合可以解决企业制造系统的绝大部分问题。现在从ERP与JIT的生产管理特点入手,研究两者的优劣势互补性,可以将JIT精益生产与ERP有机融合。运用IE方法,注重现场实时管控,并结合汽车制造行业特点,让世界上先进的两套管理方法同时为企业服务,以提高ERP实施的成功率,从而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最终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将JIT精益生产与ERP有机融合的生产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JIT与ERP结合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 要想成功地融合ERP和JIT的管理理念,打造汽车制造业柔性管理模式,首先要大胆地向传统管理观念提出挑战,然后要深入理解ERP和JIT的管理精髓,不能照搬其教条的理论。结合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初步在以下几方面实施融合: 1.建立准确的工艺BOM。建立工艺BOM 是ERP进行生产计划管理的基础,需确定各种物料的具体加工工艺路线和每个工序的生产周期。为了得到准确工艺BOM 数据使ERP生成的生产计划与现况相符,首先运用JIT精益思想制定清晰的工艺流程和工步顺序;其次全面实施现场的物料和工装、工具的定品、定位和定容的三定管理,以保证所有员工动作和操作时间一致;第三,制定员工动作操作指导书,必要时可附图示,明确指出每道工序工人应遵循的作业顺序和动作要领,形成完全一致的操作;最后,用《工程能力表》清晰统计每个工序的工人作业准备时间、动作时间、走动时间、换产时间,以便形成准确的工艺BOM。 2.建立看板拉动系统。ERP应用于生产管理时,主要功能限定在依据销售预测和成品库存,形成主生产计划,企业依据MPS进行物料和能力的前期准备工作。当企业实施生产任务时,还应建立JIT的看板拉动系统,依据实际销售数量安排从成品到零件的拉动生产。不宜按照ERP直接生成的工单进行生产,以避免因销售波动、工序能力不一致,以及无法预测的设备故障和不良品等造成生产过剩的浪费现象。 3.ERP系统形成MPS时,应先由员工根据均衡原则进行产品种类和产量的均衡。即在一定时间内根据市场需求平衡产品产量和种类,保证在一定时间内按固定节拍进行生产,避免市场波动和销售变化造成库存积压或无法满足销售需求等严重后果,给生产带来冲击。同时做好淡旺季的物资和生产能力计划,避免因市场的快速波动而造成生产能力的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