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既是推进我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连云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首要节点城市,在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中理应展现战略支点新作为。在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进程中,连云港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口岸功能提升、开放载体打造、对外贸易及开放型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经济总量小且产业支撑能力弱、开放平台少且层次低、高端创新型人才匮乏且对“一带一路”战略支点高质量建设支撑力度不足等诸多潜在问题。对此,要积极借鉴其他省市推进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成功经验,在体制机制创新、智慧港口建设、投资贸易便利化服务新平台搭建、投融资新机制构建、人文交流与合作、对外开放新平台打造等方面多下功夫。 关键词: “一带一路”战略支点 高质量发展 基本路径 关键举措 连云港市 文献综述 目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政商界关注的焦点、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观点。有些学者强调,在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设施联通、金融赋能及产能合作”三要素的重要性,如宁吉喆(2019)认为,要构建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体系,聚焦“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骨架,加快推动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有学者指出,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国,不仅要注重加快陆海天网全球硬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同时,还要注重加强软件互联互通建设(刘英,2019);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对接和充分遵循现有的国际规则和标准,加强与国际规则的“软联通”(陶平生,2020);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制定等方面做好对接(李楠,2018);要夯实共建平台,加快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标杆,高起点、高标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吕越等,2022)。融资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王凯和倪建军(2019)认为,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的“骨骼”,多元化的融资是其“血脉”;王小艳(2020)认为,绿色金融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要义和重要推力,要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强大推动力。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亮点之一,杨晓琰等(2019)认为,“一带一路”建设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迈进,就要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产能合作,要做好统筹规划,创新合作模式,不断推进形成命运共同体;吕江和张可(2024)认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机遇和挑战并存,要积极探索碳中和“1+N”政策体系,保障“一带一路”更高质量地发展。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与“数字”“绿色”“健康”紧密结合。陈建(2021)认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真正交往观、美好生态观和逆不平等观等理论逻辑,要以数字经济发展引领数字丝路建设、以绿色发展引领绿色丝路建设、以中国担当引领健康丝路建设。傅梦孜(2022)认为,促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特别强调与“数字”结合,推进数字“一带一路”建设;与“绿色”结合,迎接全球“碳中和”浪潮;与“健康”结合,推动健康“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年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果显著,刘主光和刘昱含(2023)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我国沿线省份外贸高质量发展促进效果非常显著。杨学成(2024)也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沿线省份营商环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但在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要精准分析,把握重点,确保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如顾学明等(2023)认为,目前,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面临体制保障效果不明显、顶层设计国际制度对接难度高等问题,应继续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构建“务实主义”的制度合作,尝试确立高效的争端解决机制。殷文贵(2023)提出,要以“五通”为重点,不断构筑“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新格局。还有学者认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做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裴长洪,2021);要顺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在政策方向、产能合作、产业结构、建设目标、推动动力五个方面实现转型,呼应时代的发展(白永秀等,2023)。 本文将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以连云港市为例,围绕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支点问题开展研究,探索其实践路径与关键举措,为高质量推动连云港“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打造“后发先至”新标杆提供参考。 连云港推进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连云港推进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取得的成绩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综合口岸功能得到大幅提升。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态势良好。2023年,连云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2亿吨、集装箱完成613.67万标箱,整车出口突破230万辆,位居全国前三;海河联运完成2010.5万吨,同比增幅8%;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完成85.4万标箱,同比增幅达8.1%。重大功能性项目建成,其中,40万吨级码头改扩建工程、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均已完成并投入使用,成功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目前,连云港港口在全球开通了86条集装箱航线,拥有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共85个,年设计通过能力超2亿吨。与此同时,高铁网络不断加密,铁路建设加快推进,花果山国际机场顺利通航,航空口岸扩大开放并已经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另外,国务院已批复连云港口岸徐圩港区扩大开放;“连新亚”“连新欧”“日中欧”国际班列均已开通运营,综合口岸功能明显提升。 二是开放载体建设成效显著,两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目前,连云港市已被纳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连云港高新区已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获批。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新设企业累计超2万家,连云港综合保税区入驻企业60多家,2023年进出口总额为107279.32万美元。2023年,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完成集装箱进出场量达24.3万标箱,同比增长10%;自2014年7月建成投用以来,已形成5个过境口岸、6条精品线路,并实现班列“重去重回”。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现已成功获评全国优秀物流园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中国物流实验基地及江苏省省级粮食物流产业园,从基地发出的国际班列实现对中亚地区主要站点全覆盖。 三是对外贸易取得新成绩,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连云港市先后开通了至阿拉木图、伊斯坦布尔等中亚、中欧班列,并实现了对主要站点的全覆盖。其中,中亚班列运量居全国首位,欧洲班列成为全国唯一获准开行至伊斯坦布尔方向的直达班列,连云港已成为中远海运集团指定运营中亚、土耳其方向的唯一发运港。连云港港口已成为我国“陆桥国际过境运输第一港”,承担我国50%以上的陆桥过境运输业务。2023年,连云港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800列,同比增长10.7%。连云港港口已成为目前我国沿海唯一开行棉纱、铁合金及小麦等特色专列的港口。2023年,连云港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360.9亿元,同比增长27.2%,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其中,进口1001.5亿元,增长48%,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达873.8亿元,增长49.7%,连云港外贸“朋友圈”在不断扩大。 (二)连云港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小且产业支撑能力弱。2023年,连云港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63.6亿元,增长10.2%,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4861元,增长4.2%。但与江苏省其他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约为3.4%,GDP总值处于全省末位。经济总量、产业规模总体上都不大,产业集群集中度不够高,大集团、大企业太少,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的优势尚未充分彰显和放大。连云港的经济腹地主要为苏北,比较狭窄,港口发展缺乏广阔的经济腹地支撑;临港产业规模小,对港口发展支撑能力弱。 二是开放平台少且层次低。连云港市邻近的烟台、青岛、潍坊、临沂等市均早已建有保税港区或综合保税区,而连云港市总体上仍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层级上,2017年之前仅有功能比较单一的保税仓库、出口加工区及保税物流中心(B型),2018年才获批综合保税区,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需求。现有的各类开放平台在国际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政策等方面的集成创新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政策,政策叠加效应没有充分显现。 三是高端创新型人才匮乏,对“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支撑力度不够。虽然连云港市通过实施“三百引才工程”和“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集聚工程”(555工程),大力引进各类高端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但人才总量仍然偏低,行业顶尖人才和产业领军人物匮乏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虽然目前人才资源总量已达90万人,但适应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的人才总量仍然不足,“高精尖”人才缺乏的现象仍然比较明显,这已成为阻碍连云港市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的一大硬伤。 连云港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强化互联互通功能,推进设施联通向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一带一路”交通支点 一是要大力加强以港口为重点的海上通道建设,不断完善陆海联运通道功能。要深化海丝沿线国家(地区)间港航合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双方港口及实力雄厚的航运企业互设分支机构。要以连云港“一体两翼”组合大港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内陆无水港建设;争取与“一带一路”沿线友好城市共建空港联盟或港口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