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双语教学目标是双语教学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双语课程设置、双语教学内容选择、双语教学实施和双语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和依据。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往往会导致教学过程盲目、混乱。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主要有两种: 一是单纯目标,即通过某些学科知识的学习来着重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知识水平和汉语运用能力。这样的目标定位片面强调了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忽略部分学科教学任务; 二是双重目标,也就是既要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又要顺利完成学科教学任务。这种目标定位基本符合目前新疆中小学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但忽视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 近期,有多位学者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相关文件中经常出现的“民汉兼通”一说进行了探讨①,有学者提出了“民汉兼通”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应该坚持的目标”的观点②。“民汉兼通”的提法是指“在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会学好汉语”,最初是作为“汉语教学的基本方针”提出来的。由此可见,“民汉兼通”是对少数民族人才语言素质方面提出的一种要求,并不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不适合将其作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目标。 二、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多元目标 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目标,笔者曾有过论述: “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一定要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准确有效。”“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实际,确立双语教学的远景目标和近期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新疆的双语教学是以培养高素质的民汉双语型人才为目标的。”③我们认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目标不应该是单纯的、双重的,而应该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语言目标、知识目标、思维目标、文化目标和社会目标等五个层面。 ( 一)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提出的语言目标就是在保持学生母语水平、促进学生母语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即“民汉兼通”的目标,也就是通过使用汉语进行数学、物理、化学、科学、英语等学科课程的教学,增加学生运用汉语沟通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能够流利地使用汉语进行学科知识的交流,并逐步使汉语成为少数民族教学中适用的教学语言。 汉语能力不等同于汉语知识,而是具体表现为特定的汉语交流、沟通等实践行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具体来说应该是从掌握各学科的术语以及独特的语言结构与表达方式入手,能听懂该学科的汉语授课,能读懂所使用的汉文教材,进而能够使用汉语就该学科的相关问题进行口头交流与书面交流。 这里就需要阐明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和汉语的关系。语言关系是指不同语言之间,语言结构特点和语言使用功能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语言关系不仅表现在语言结构特点的变异上,即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等要素发生某些变化,而且还表现在语言使用功能、语言社会职能轻重的变化上④。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语言目标的关系。在我国,汉语是少数民族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族际共同语,只有搞好汉语教学,才能谈得上双语教学,因为汉语教学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教学一样,是支撑双语教学的基础。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少数民族语言教学。近年来,随着新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汉语教学的文件,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干部的汉语水平提出了硬性规定,一些少数民族学者也表露出了自己的担忧,担心少数民族学生接受双语教学后会导致母语水平的下降,担心双语教学会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使用造成一定的影响。正如同国内一些学者担心英汉双语教学会导致汉族学生汉语语言功底下降一样,这种提醒是及时和善意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民、汉双语的关系,在进行双语教学时要把握好“民汉兼通”这一语言目标,不能造成某一种语言的偏废。 ( 二)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知识目标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提出的知识目标就是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在使用汉文版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好专业知识。由于汉文版教材在编写思想、体系结构、内容取舍和习题配备等方面都比较成熟,避免了语言翻译教材中那些因翻译不当而产生的错误,所以通过开展双语教学,使学生在直接使用汉文版教材的过程中能够从新的视角认识所学课程,开阔视野、加深理解。 双语教学不是语言教学,也就不能简单地将双语教学和汉语教学等同起来。双语教学的目标是使用民汉两种语言作为信息媒介,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方面的传道、授业与解惑,使学生既完成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又提高了汉语运用能力。其根本归宿应是实现知识目标,而不仅仅是语言目标。也就是说,学科知识是实施双语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获取学科知识是双语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双语教学的知识目标应该高于语言目标。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语言目标是一致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将两者对立、割裂开来。 在深入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第一线的过程中,我们常能感到许多双语教师的困扰,主要是学科知识的正确把握、课堂教学中双语的选择、如何选择学科知识进行双语教学等。笔者认为,学科知识的把握和选择应该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语言( 应当允许教师适当使用母语) 将学科知识讲清讲透。 ( 三)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思维目标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提出的思维目标就是在运用两种教学语言进行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发展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概括和间接认识。一个民族的总体思维方式与该民族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基本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以民族语言的方式外显出来。如西方思维倾向于逻辑型、思辨型和实证型,而东方思维倾向于模糊型、描述型和系统型。新疆地处大西北,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大多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和语族,不存在对应关系。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也不尽相同,这一点在新疆双向性双语教学和双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很明显。通过对新疆民族中小学的实地调研,我们认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应有助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思维能力,只有将学科信息放在汉语言背景下,运用汉语言思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于双语教学与发展思维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有害论和有益论。托西马和霍根的研究发现,双语者的语言分析能力和学业成绩要比单语者差⑤。董霄云的研究则表明,双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特征就是思维可以朝着不同的方向扩展,表现出一种思维的开放性,具有较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⑥。 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思维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母语思维阶段。具体表现为:学习过程的概念、推理和判断主要依靠母语思维来完成,涉及到汉语的学科知识则依靠翻译手段来习得。这一阶段双语教学的思维目标就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母语思维能力,通过不断提高汉语言水平,为培养汉语言思维能力奠定良好基础。第二阶段是母语思维占优势,汉语思维占弱势的阶段。具体表现为: 学习过程中的感知、记忆和概念可以依靠汉语思维,而推理、判断这样的抽象思维过程仍依赖母语思维来完成。这一阶段双语教学的思维目标是在保持母语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发展汉语言思维能力。第三阶段是双语思维平衡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 汉语思维能力发展到了与母语思维相同的水平,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双语思维的切换,外显为能熟练进行双语语码的转换。能够达到这一阶段的人数比例不大,且要求工作生活中具有很好的双语语境,以促进和保持双语思维能力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