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外语教师中国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末首次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所谓“文化自觉”,按照费孝通先生的原话,主要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8]。高校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主体,要具有中国文化的自觉意识,要充分认识到仅仅学习和掌握目标语国家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还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热爱汉语、中国文化和家乡文化,并且能够通过不断接触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汉语语言水平及中国文化素养。 从自身专业素养来看,高校外语教师应该是双语文化的融合者,这既是外语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具有中外双向文化传播能力的外语人才的前提。我国英语界的名家如钱钟书、许渊冲、王佐良、李赋宁、王宗炎、戴镏龄等,都是学通古今,在母语和母语文化方面有极高造诣的楷模。美国语言学家克莱尔·克拉姆契(Claire Kramsch)曾指出: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9]。语言与文化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只有同时掌握汉语语言和文化及目标语语言和文化的精华,才能够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更好地了解中外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的差异,从而成为优秀的语言教学者。 从教师的职业身份来看,高校外语教师要充分发挥“身教”的作用,要意识到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以及言行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从高级知识分子的身份来看,高校外语教师要承担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要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和胸怀。在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要充分意识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已经不单是传播个体的行为,而是事关我国国际话语权,国家“软实力”建设和国际形象等重大问题的国家战略。因此,高校外语教师中国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不仅是要在知识层面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还要对其有强烈的情感上的认同,要树立起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自尊,要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校外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形成独有的文化身份和人格魅力,并承担起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行动者。 二、高校外语教师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责任 当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之一是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外语专业大学生除了应具备这种素质以外,还是一个既懂外语又能接触外国文化的特殊群体,不论毕业后从事何种具体职业,都责无旁贷地肩负着互为介绍和传播中外文化的特殊使命,成为“文化强国”战略下推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促进本土文化现代创新的生力军,必须具备主动的双向文化传播意识和较强的传播能力。这是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必备特质。 外语专业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是高校外语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高校外语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培养外语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从清朝时期的“中体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注重语法学习、语言技能、交流能力,到注重文化学习、文化传播等发展阶段,这一过程既是外语教学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当今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并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传播中国文化,消除世界对中国的偏见与误解,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是时代的需求与呼唤。因此,培养具有双向文化传播能力的外语人才,是高校外语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一味侧重于目标语文化的学习,忽略了母语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只偏重学生作为交际个体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忽略了其传播文化的责任,结果导致了高校外语教育与国家实际需求相脱节。对于这种现状,南京大学教授从丛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10],众多学者也为此表示出了深深的忧虑。 据《中国教育在线2013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统计,1978-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累计达到264.47万;而且从2007-2011年,出国留学人数连续4年增长比例均超过20%,其中,河北省出国留学人数已超过国家的增长速度[11]。另据河北经济年鉴(2012)统计,2011年到河北省旅游的外国游客人数达98.27万,并且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河北省入境旅游人数将达到137万[12]。在这样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大潮中,试问目前我省高校每年毕业的将近6 000名外语专业毕业生中[12],有多少能够用外语熟练地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又有多少能够在我省经济、贸易、文化等工作领域中成为中外文化传播的“桥梁”? 教师的职责不应只是教书,更要育人。这里的“育人”是指培养出具有中国文化根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的外语人才和真正的文化传播者。高校外语教学曾经一度过分强调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的负面作用,而忽视了其正面作用。其后果是一味强调对目标语文化的学习,努力摆脱母语文化的影响,对中国文化敬而远之,把学习者变得越来越“外国化”。试想一位英语专业的学生曾熟读《圣经》,却不了解《论语》;只知道庆祝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却无视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岂不是一种悲哀!缺少文化根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的外语学习者,不会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播者,在国际交流中更不会得到尊重。因此,外语教学中加强对母语文化的学习,于国、于民意义重大。 高校外语教师要加强母语文化教学意识,担当起“母语文化身份重建者”的角色。从笔者目前从事的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经验来看,我国高校英语教材中,多数内容及选题均来自于英语国家,强调英语输入的原汁原味。其结果是学生很少有机会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接触中国文化,更难有机会学习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要增加介绍中国文化为主题内容的课程,学习优秀中国文学作品的译文,加强中外文化的对比与讨论,设计介绍家乡文化等内容的活动,在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之中,实现中外文化输入的平衡,是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中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外,高校外语教师还应当担当起“双语文化协调者”的角色,需要认识到外语学习过程中充满了中外文化的互动与冲突,无论是由于对外语文化的盲目崇拜,对母语文化产生自卑或一味否定,还是由于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对目标语文化产生抵触,都会严重阻碍对目标语言的学习及双语人文素养的提升。作为双语文化的协调者,教师必须能够参与到学生中外文化的学习之中,把一个文化群体的表达、意图、理解和期待,通过协调和平衡传递给另一个文化群体,实现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互动、评价和整合。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待目标语文化,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高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的内在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