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目前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调研,发现高职学生在养成绿色生活习惯的认知方面表现积极,而践行方面表现滞后,认知与践行不一致是当下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环保知识认识不深,忧患意识缺乏;政府和学校宣传引导不足,社会氛围不够。基于此,提出构建以政府、学校、家庭和学生为一体的环保培育机制,四位一体,协同推进。 关键词: 生态文明 高职学生 绿色生活习惯 养成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需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细节,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绿色生活的习惯,高职学生作为高校生更不能例外。积极培养高职学生养成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习惯,可以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2]。 一、研究设计 为了了解高职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的现实情况,笔者对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021级和2022级高职学生进行了问卷和走访综合调查,其中调查问卷共设计42道题目,主要涉及2个方面,分别是学生绿色生活方式认知状况和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现状。其中,学生的绿色生活习惯现状包括:日常生活习惯、出行习惯和消费习惯。调查问卷共发放698份,剔除无效样本15份,得到有效样本683份。走访调查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教室和寝室进行的,并对2个地方的用电、用水和垃圾数量情况进行了了解。 二、调查结果 (一)高职学生在养成绿色生活习惯的认知方面表现积极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99.42%的学生认为养成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习惯很重要,愿意为了保护环境而改变生活习惯;92.73%的学生有保护环境的意愿,只有7.27%的学生选择因从众心理而不注意环保;有85.76%的学生愿意主动宣传自己的绿色环保理念,只有14.24%的学生没有意愿宣传自己的环保意识。以上几方面的结果表明,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对于绿色生活习惯的养成态度是积极的,主观愿望是强烈的,这为培养他们养成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习惯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可行的数据支持。 (二)高职学生在绿色生活习惯的践行方面表现滞后 通过调研发现,高职学生在绿色生活习惯的践行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不足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高职学生在丢垃圾时,“经常进行垃圾分类回收”“有规则约束的时候才会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几乎不会进行垃圾分类回收”“从没有进行过垃圾分类回收”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0.87%、38.95%、9.3%、0.87%。该结果表明,有一半左右的高职学生环境责任感还不够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行为还存在随意性,只有在有规则约束的时候才会去做垃圾分类,这也反映了法律法规和上层约束的重要性,只有用最严格的法治要求加以引导限制,公众才会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3]。 2.部分学生在节约能源上不够重视 笔者设计“你出门时有随手关灯断电的习惯吗”的问题时,选择“总是”“经常”“偶尔”“从不”的学生比例分别为84.59%、13.95%、1.16%、0.29%。随后,笔者又问“你会有意注意公共场所,比如教室无人或自然亮度足够时,灯是否关了吗?”90.99%的学生回答“会,并主动去关”,9.01%的学生回答“不会,不关注公共场所的用电问题”,以上两题的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出门时具有随手关灯断电的意识,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还缺乏节电意识。 但是学生的真实行为表现又如何呢?笔者选择一天中光线充足的时候去对学生教室的用电情况进行调查,总共调查了70间教室,有57间教室都开着所有的灯,但窗帘未完全打开,只有13间教室的灯全关着且窗帘是打开的,相当于有81.43%的教室在白天光线充足的时候将教室窗帘关着却开着灯照明,有2间教室甚至只有1个人,却将教室的12盏灯24根电棒都开着,只有18.57%的教室里的学生真正做到了节约用电,充分利用了自然光,而且调查发现当时的光照情况下,关灯开窗帘并不会影响黑板的显示效果,只是稍微会晒一点,但窗边的学生却不会为了节约能源,稍稍适应一下“艰苦”的环境,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把节能环保、节约能源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尤其是处在学校教室这种公共场所的时候。因此从学生生活用电的情况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学生有节约用电的意识,但要将其落到实处尚显不足。 3.部分学生在循环用水上做得不足 笔者设计“你平时有节约用水的习惯吗?”的问题时,选择“总是”“经常”“偶尔”“从不”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3.2%、38.37%、8.43%、0%;接着笔者又问“洗脸、洗衣服或洗菜的水会常常用桶或者盆接着进行二次利用(比如拖地、冲厕所)吗?”选择“总是”“经常”“偶尔”“从不”的学生分别为40.41%、29.07%、28.2%、2.33%,以上两题的结果表明多数学生有节约和循环用水的意识,只有少部分学生没有这种意识。 但学生的真实行为又如何呢?笔者选择晚间学生都在的时候,对6人间高职学生寝室进行了抽样调查,总共调查了60间寝室,只有5间寝室有储存一次用水进行二次利用的情况,相当于只有8.33%的学生寝室对一次用水进行了二次利用。学生寝室每天拖地和冲厕需要大量用水,而学生每天洗脸、洗脚、洗衣服等各种一次用水也比较多,但只有少数学生寝室对一次用水进行了二次利用,因此从学生整体生活用水情况来看,同样也是虽然大部分学生有节约用水的意识,但落到实处的时候做得还不足。 4.部分学生出行习惯不够低碳环保 在回答“你出行选择交通工具时,最优先考虑的因素是什么?”选择“经济实惠”“方便快捷”“节能环保”“舒适自在”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7.97%、23.55%、24.71%、4.04%。从结果可以看出,当下的高职学生出行习惯更多考虑的是经济实惠和方便快捷,只有24.71%的学生考虑节能环保,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节能环保并没有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低碳生活践行力度还不足。 5.部分学生消费习惯不够环保 笔者设计了“你平时使用一次性餐盒吗?”这个问题来调查高职学生使用一次性餐盒的情况,选择“几乎每天都使用”,“一周1—2次”,“一周3次以上”,“一个月或者许久一次”的学生分别为10.76%、36.05%、13.66%、39.53%。同时笔者选择在下午学生打扫卫生前,分别对60间教室和寝室的垃圾数量情况进行了多次抽样调查,均发现学生寝室和教室每天产生了大量一次性餐盒、塑料袋和杯子。以上情况说明,高职学生使用一次性物品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产生了大量的白色污染。因此,目前来看大部分高职学生没有将绿色消费贯彻在自己的行为中,消费习惯不够环保。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虽然在绿色生活习惯形成的认知方面表现积极,但在践行方面表现滞后,学生还没有将认知主动地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没有自觉地养成绿色生活习惯,明显存在认知与践行不一致的情况。 三、制约高职学生绿色生活习惯养成的因素 (一)内因:学生对环保知识认识不深,忧患意识缺乏 通过课堂提问发现,高职学生对于环境危机和资源短缺的情况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他们对环境危机出现的忧患意识缺乏,生态意识还较为淡薄;另外学生对于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认识也不够深刻,对于绿色生活习惯的具体做法了解不够清楚。比如,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节约使用所有的物品实际上就是在节约能源和低碳生活,因为所有物品的生产和转运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学生的思想却局限地以为节约能源和低碳生活就是节约电或者煤、天然气、石油等化石燃料,从而以为自己可以做的很少,而实际上却是可以做的很多。因此,以上两个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的养成。 (二)外因:政府和学校的宣传引领不足,社会氛围不够 这些年,国家和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足够的重视,相关的政策也在陆续出台,但从当下的社会状况来看,实施力度是不够的,多个地区当下的垃圾分类现状还较差[4];废物利用度(比如旧衣服)还较低,且在年轻一族中广泛存在着过度追求时尚、盲目攀比和爱慕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心理,造成了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极大危害[5];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不足,很多家庭没有储水工具,不会对水进行循环利用,没有循环利用的意识;社会还广泛存在使用塑料用品的情况,人们的购物、买菜、办酒席等都产生了大量的塑料垃圾,使用环保工具进行生活的社会引导和强制性实施力度还不足,社会风气较差;学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重视程度还不足,宣传方面也做得不足,关于绿色生活方面的实践活动也不多,还没有做到让绿色生活的概念深入到每个学生心里的程度[6]。人都具有从众心理,如果政府和学校不采取强制措施,不下大力对环境保护方面进行偏向和重视,那很难改变当下的社会状况,高职学生也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难以养成绿色生活的习惯。 四、引导高职学生形成绿色生活习惯的策略 (一)以政府为引领,优化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 当下社会环境污染已经很严重,而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还不足,笔者认为各地政府机关有必要积极行动起来,像“脱贫攻坚战”一样,引领全民参与打一次“绿色环境保卫战”,通过大量宣传和引导,帮助民众养成绿色生活习惯,改善一些现在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这将在整个社会掀起环境保护热,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对于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的形成,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以学校为阵地,积极培养绿色生活习惯先行者 1.以生态文明教育课为主阵地强化绿色生活教育 课堂肯定是重要的,生态文明教育课堂可以是主阵地,一方面需要通过课堂系统地让学生了解当下的环境危机和资源能源短缺情况,增强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另一方面需要通过课堂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具体如何实践等,为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的养成提供理论基础。 2.以日常思政教育为辅助强化绿色生活教育 班主任、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线工作人员,承担着高职学生绿色生活习惯养成的重任。因此,班主任或辅导员要参与到学生绿色生活习惯养成的培养中来,在入学教育时就可以安排绿色生活讲座;在平时的日常管理中,还要经常开绿色生活习惯养成的主题班会,以达到提醒和强化作用;辅导员或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比如多去检查学生宿舍并留心观察学生出现的生活习惯问题,积极地指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转变,逐渐形成绿色生活习惯。 3.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丰富高职学生绿色生活体验 学校应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绿色实践活动。在学生养成节能环保绿色生活习惯的过程中,离不开绿色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只有让大多数学生都参与进来,才能对学生产生最直接和有效的影响[6]。比如,学校可以每年举办“大学生讲生态文明教育课”的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宣传,一方面可以促进比赛的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并参与到生态文明学习中来,另一方面通过比赛的形式进行,对于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除此外,还有评选节电模范宿舍、评选节水模范宿舍、绿色知识竞赛、选举环保先进个人等活动形式。 (三)以家庭为单位,构建绿色生活习惯践行体 家庭是绿色生活实践的单位和场所,学生只有在家里积极地践行绿色生活习惯,方能对环境做出有效贡献且发挥长效作用。因此,要鼓励学生在家里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做到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有些家庭受教育程度低,环保意识薄弱,绿色生活意识也较为薄弱,需要社区或村委会加大对他们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力度,争取让家庭更多成员拥有绿色生活意识。同时,要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对家人宣传绿色生活知识,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的绿色生活习惯的形成,从而起到一个相互影响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绿色生活习惯长期稳定地践行。 (四)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学生对于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且长远的意义,他们今天是学生,今后便是生活的主角。因此,要激励学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一方面要加深对环境危机和资源短缺的认识,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另一方面要加深对绿色生活方式内涵的认识,积极学习绿色生活方式的具体做法,促进节能环保绿色生活习惯的养成;第二,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活影响不大的情况下,优先选择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第三,积极配合学校的管理,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绿色实践活动,把对绿色生活的认知落到实处,争取做到知行合一。 五、结束语 当前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加强对高职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对当下环境和资源情况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自觉地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并做到知行合一,对于中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笔者通过调研了解了高职学生当下生活习惯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维度提出促进学生绿色生活习惯养成的策略,四位一体,协同推进,以期为高职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方世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永续发展观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2):15-20. [2]刘友宾.发展生态环境职业教育,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J].世界环境,2023(2):12-13. [3]赵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法律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财经大学,2020. [4]张光红.农村垃圾分类及治理对策研究:基于贵州86个村落的实证分析[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9(5):86-91. [5]韩玉玲.高职学生绿色习惯的养成路径探析: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生态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9):13-15. [6]李君.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养成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