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大课堂”是高校思政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善用“社会大课堂”,能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社会大课堂”的建设,要以阐释党的科学理论为切入点,推动地方资源转变为实践教学资源;以真懂真用真信为突破点,推进实践过程转化为实践教学成果;以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为着力点,推动实践共同体完善实践教学保障。立足地方实际,围绕思政课教学热点问题,地方高校要以项目为依托,深入探索善用思政“社会大课堂”的路径。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社会大课堂” 思政课建设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善用思政“社会大课堂”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一环,对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重要作用。本文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课堂建设为例,依托数个具体实践项目,探索地方高校善用“社会大课堂”推进思政课建设的结合点和实施路径,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达到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目标。 一、思政“社会大课堂”的理论渊源 (一)思政“社会大课堂”的提出 高校思政课堂是“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与“网络云课堂”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而“社会大课堂”是其中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之一为“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1];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2]。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3]。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4]。这些思政“社会大课堂”建设的顶层文件推动着思政“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探索,使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迎来了重要契机。 (二)思政课“三个课堂”中“社会大课堂”的内涵 “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是高校思政课堂的组成部分,三者均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特性。“思政小课堂”主要是指思政课理论教学,侧重在理论课堂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和价值内化。它凭借规范的教学场所、覆盖学生面广、贴近统编教材、师生互动便捷、评价标准科学的优点,在课堂教学主渠道筑牢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的主阵地。“网络云课堂”侧重利用新媒体技术,在课堂内外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信息化媒体手段、公众号微信等载体、微课金课等虚拟仿真资源,有效扩展思政课的教学空间和教学形式,达到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同频共振。而“社会大课堂”更侧重通过校外思政课实践,让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沉浸式、体验式的实践教学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运用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政小课堂”“网络云课堂”相比,“社会大课堂”是形式更为直观生动、主题更为明确有导向、师资更为多元协同育人、更加注重能力素养培养的课堂,对思政课实效性的提升有独特优势和效用。 (三)善用“社会大课堂”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 1. 善用“社会大课堂”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性 (1)善用“社会大课堂”有助于思政课课程目标的实现。 思政“社会大课堂”,能在校内理论课堂讲授的基础上,用更生动、易懂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强化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武装,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实现课程设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价值目标。特别是“行走的思政课”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有力促进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思政课“实起来”“活起来”“火起来”,真正实现思政课“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2] (2)善用“社会大课堂”有助于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需要建设“大课堂”“大平台”和“大师资”。思政“社会大课堂”挖掘校内外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充分积极调动政府、学校、社区、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力量,扩展大思政教育的教育主体和教育空间,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体系,多场域、多角度、多维度开展思政教育,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进一步推进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和质量提升。 (3)善用“社会大课堂”有助于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个人奋斗目标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新征程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追求强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个人青春梦,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善用“社会大课堂”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可能性 (1)思政课“社会大课堂”与其他课堂互为补充。 思政课“社会大课堂”具有课堂属性,具备课堂教育主客体、教育目标、课堂学习活动、环境条件和影响因素等课堂要素,与“思政小课堂”“网络云课堂”相比,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紧密结合的课堂,是建立在理论教学基础之上的、更为直观和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课堂。“社会大课堂”开展的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能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2)思政“社会大课堂”建设遵循学生认知成长规律。 思政课“社会大课堂”契合当代大学生思维特征和学习方式。思政教师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对学生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验式、沉浸式教学,以更加打动人、更有说服力的“社会大课堂”,提升大学生理论感悟、道德素养、政治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 (3)思政“社会大课堂”落脚于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 思政“社会大课堂”遵循“八个相统一”的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打破传统思政教学的单一灌输模式,将思政课师生从“方寸讲台”中转移到“社会天地”中,补上了理论教学内容短板、回应时代关切,能满足学生不同层面的学习发展需求,使思政课成为真正入耳、入脑、入心的课程。 二、地方高校善用“社会大课堂”推进思政课建设的结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