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高质量发展命题之下,沉浸式管理理念面向现代化学校治理,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和大家一起做”的治校主张便是该理念的校本化表达。“和大家一起做”指校长引领、召唤、带动学校所有人精诚团结,共同参与学校的治理,推动学校发展,进而在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内生力,结成共同体,努力实现办学愿景。它的提出源于“共同体”理论,体现了民主决策的思想和合作互为的思维,具有凝聚性、参与性实践特征和实践性、主动性、情境性、融合性特质。其实践机制主要有引领机制、融通机制和增值机制。 关键词: 沉浸式治理 治校主张 “和大家一起做” 学校管理 教育高质量发展命题之下,每一个学校、每一位校长都在思考如何建设高品质学校、如何回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如何对接时代发展的趋势、如何承接教育发展的期待、如何联结学生发展的可能。有人说,教育是“做的哲学”,笔者深以为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叶圣陶先生办学也曾以“做”为慧,由两位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理念可见教学与办学中“做”的重要性。若从校长这个角色切入,由“做”为始,那么还得想清楚几个根本问题,即“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和“做成什么”。其中关于“怎么做”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构决定性质,面向现代学校治理,校长若能以沉浸式管理理念引领,以深度参与和投入情感的方式“和大家一起做”,在去中心化的学校治理实践中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同频共振,以“一起做”沉浸一线进行组织进化,或许能使学校拥有更多发展可能。 一、校长沉浸式管理理念的校本化表达 “和大家一起做”作为校长的治校主张,是沉浸式管理理念的校本化表达,但目前尚没有相关的理论界定与论述,因此,解析“和大家一起做”的内涵是有必要的。“和”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主要表达学校内人员的多元组成“和而不同”。在政治上强调和谐与团结至“协和万邦”;在生活中表现为和睦友善、人际关系和谐,体现了中国百姓朴素的生活智慧。“和”在此主要指学校成员遵从群体发展的理性规范,既表达了团结的状态,又体现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相应也”,取“呼应、应和”之意,指校长具有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一起”联结“大家”与“和”,呈现凝聚、共同、合作的实践形态,是对“大家”与“和”的进一步强调和升华。“做”是“进行工作或活动”,即实践。“做”的另一重意思是“做中学”。“做中学”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主张之一,他认为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还应该通过实际操作和经验来学习。基于此,“做”在这里的理解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并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促进思考、发展与创造。结合以上关键概念的解析,“和大家一起做”即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校长的引领、召唤、带动下,学校所有人团结合作,共同沉浸于学校治理工作和发展活动,并在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内生力,结成共同体,努力实现办学愿景的过程。 “和大家一起做”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主动性、情境性、融合性等特征。其一,实践性。“做”即实践,“做”也是体验,实践性是所有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属性,体现了治校的过程与效能。学校管理涉及学校工作和活动的方方面面,大到学校发展规划的研制,小到某一个教学方案的实施,唯有依靠实践,方能促进办学品质的提升,乃至成就治校理想。其二,主动性。从校长的维度来看,主动性体现了校长既作为决策者也作为行动者、带领者的角色形象,体现了校长与教师“一起”主动亲历、自觉参与、深度投入的实践存在。从教职工或其他相关人员的维度,则体现了从卷入到融入的过程,由此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工作走向共同决策与共同实现。其三,情境性。情境性即校本性。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一直是治校的基本思考,情境性强调“和大家一起做”的校本立场。表征立足于学校既有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和研判,然后确立发展目标和实践策略,进而有效实施的实践准则。其四,融合性。即融通与合作,“和大家一起做”一方面是校长主动融入集体,另一方面是校长以悦纳的心态与姿态接受“新”学校、“新”团队。在具体的工作中,注重合作,凝聚与发挥学校所有教育者的力量,实践学校发展蓝图。 二、校长沉浸式管理理念的生成逻辑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其政治觉悟、职业精神、教育思想、专业素养、管理能力等都对学校发展有重要的影响[1]。以沉浸式管理理念统摄“和大家一起做”的校本实践,指向学校建设过程中成人和成事两个维度,体现的是校长领导力这一核心能力。且“和大家一起做”以“做”为基点,以“和大家一起”为基本样态,体现了“教育共同体”的组织文化,由此形成合作共生、互动共进的学校组织管理样态和学校文化生态。“和大家一起做”治校主张由长期的实践中总结、积累、沉淀、演绎而来,有其理论和实践的生成逻辑。 1. 理论逻辑:“共同体”理论与治校主张的演进 沉浸式管理理念下的“和大家一起做”主要源于“共同体”理论。“共同体”作为社会学的重要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斐南迪·滕尼斯提出,解释为一种以血缘、感情、伦理为纽带建构的社会组织形式,意味着生活在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遵守共同的规范,都有责任与义务维持共同体的秩序,以促进共同体的持续发展[2]。就学校而言,每一位教师虽独立和独特,但都肩负“立德树人”的共同使命和“教书育人”的共同责任,此为“和大家一起做”的思想基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是学校的办学目标,也是学校所有成员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实践追求,此为“和大家一起做”的实践基础。 (1)“和大家一起做”体现民主决策的思想。“共同体”被杜威提升到了“民主”的高度上。他认为的共同体不是外力作用下的“共同体”,而是建立在广泛、深入而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基础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有机联系。“共同体”内的人不仅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知识愿望、目的利益等,还对“共同体”有自觉的理解、强烈的兴趣和积极的追求。在共同体内,人们之间互相理解与尊重、关心与合作、主流与创造,从而实现每一个个体的发展[3]。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机构,既是“共同体”的物质载体,也是“共同体”的精神载体,更是以教育目标为牵引,以平等、民主为底色的实践载体。每一个教师都明白学校是什么,也知道自己身为教师的责任与使命,符合学校成员“同在屋檐下,共做一件事”,彼此尊重和支持的职业发展期待。 (2)“和大家一起做”彰显合作互为的思维。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提倡发掘学生不同的个性,以形成独一无二的“交响的学习”,形成更高层次的“协同学习”。学校是师生共同学习和体验教育生活的场所,“学习共同体”作为一个表现学校改革愿景的词语,进一步揭示了学校应该是“学生共同合作学习”“教师共同合作学习”“家长与市民共同合作学习”的场所。“和大家一起做”主张协同,倡导合作,体现了互相关联、相互成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哲学思想。 2. 实践逻辑:“集体性”行动与协同实践的演绎 “和大家一起做”符合集体性实践特点。集体的特征主要是有共同的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健全的规章制度、积极向上的舆论及有效的活动等。学校作为教育机构,须统一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政策,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规范、系统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达成教育目标。作为专业组织,学校由专职人员承担教育任务,学校行为有共同性和统一性,集体性是学校实践的天然属性,也是必然属性。“和大家一起做”表征有领导、有组织、有共同目标的统一行动,体现“学校是集体生活的形式”的实践认知。诚如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等重大事项必须要征求广泛意见和听取成员建议,并须由学校教代会讨论通过之后才能实施;学校的课程计划必须通过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实施与完成。“与大家一起做”治校主张是对学校作为“实现教育和社会变革的集体事业”[4]的领悟与践行。 (1)“和大家一起做”契合凝聚性实践特质。学校将不同年龄、不同个性、不同生活习惯以及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人们聚集到一起,校长虽为领导者、指引者,也需向他人学习。学校作为复合性主体,除了学校内的校长、师生员工之外,还有学校外的以家长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可以对学校教育实践走向产生影响的主管部门、教育专家、学者等。学校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凝聚所有教育相关者的力量,通过对话与合作建立理解与互信,才能既促进自己的进步,又推动学校的发展。简言之,大家只有团结在共同发展愿景中,凝聚彼此的力量,一起努力做,才能达成目标。“和大家一起做”表达了校长与学校所有人员之间以伙伴定义关系的态度,以及与其他教育相关主体合作与协同的实践取向。由此,“和大家一起做”是办学治校实践中校长核心领导力与团队凝聚力双向互动的生动描述。 (2)“和大家一起做”暗合参与性实践特征。校长是学校的负责人和领导者。无论是“负责人”还是“领导者”,都意味着校长参与学校建设并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负主体责任、领导责任及监管责任。可见,参与性是校长之于学校治理的基本属性。2012年,教育部专门就义务教育学校制定校长专业标准,明确校长的专业职责为“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5]。校长作为一种专业职务,有其必须躬身研究与实践的专业内容。就中小学校而言,校长首先是一名教师,且一般都是优秀的学科教师,有其学科专业领域,也需担负学科教学职责,并在学科教学领域率先垂范。“和大家一起做”说明了校长无论是进行学校管理决策还是进行教育教学实践,都是主动的、深情的参与者,都是“心、脑、手”统一的实践者。 可以说,“和大家一起做”是基于校长专业角色定位与学校治理实践特点,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时代新人”培育为目标,结合学校组织管理实际和组织文化建设实际进行理论思考后初步形成的治校主张。“和大家一起做”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根本遵循,将“知行合一”作为实践的底层逻辑,将“一起做”作为方法论,在全面推进学校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创建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管理样态,把握民主决策、集思广益、团结互助、努力进取、持续进阶的基调,以实现教育高水平发展。 三、校长沉浸式管理理念的校本化实践机制 有人曾以“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来强调校长之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而这“重要性”和“立德树人”的责任相关;与老百姓对“家门口的好学校”的期待相关;与“培养好每一位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的使命相关。学校是一个整体概念,这些“重要的事”需要“和大家一起做”才能不负信任、不辱使命。与每一位学生都想成为好学生、每一位教师都想成为好老师一样,每一位校长都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好校长。然而,尽管每一位校长都是教师中的佼佼者,且均为百里挑一、优选优聘,但他们还是得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再优秀、再强大也不可能“包打天下”,更何况学校不是孤岛,校长不可能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便能“决胜千里”。他们只有融入学校团队中“和大家一起做”,才能内心笃定、步履坚实。沉浸式管理理念统摄下的“和大家一起做”自有其实践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