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备课”的基本模式 第一层:教材解析基础备 第一步,组内进行分工,分别承担解析教材任务。备课前,组内成员一起自读教材、教参,在认真研读教材、钻研课标、细化课标的基础上,厘清教学重点,确定教学目标,提出教学问题,解析知识疑难。第二步,教材解析者根据教材解析情况,向本组教师提供“教材解析清单”,并将其作为全组教师搜集相关教学资源的参考。 第二层:资源共享提升备 收集资源,形成资源包。收集资源是资源共享、智慧交流的前提,全体备课组成员根据“教材解析清单”认真收集资源,包括问题、习题、活动、微课、影音、课件等,汇总与单元章节相关的资料。 资源共享,智慧交流。一是把资源包上传到微信群中,为教师继续进行评析、研讨搭建一个平台,所有教师都可以线上进行评析、补充、探讨、交流。二是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进行集体研讨,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将教师的资源包进行分享等,并对其展开讨论、优化,初步形成群体智慧教学设计。 第三层:智慧融合个性备 前期形成的群体智慧教学设计虽群策群力,但班情不同、学情不同、教师个性不一,用同样的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需在群体智慧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备课。 教师在前两层备课的基础上,对优秀案例进行整合,由教师个人独立完成备课过程,形成个性化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如下:一是补充教学资源,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二是调整教学思路,根据班级学情对群体智慧教案进行再次加工,选择更加适合自身的教学风格;三是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多样、动态发展的,教师基于教学经验采取与自己条件相适应的教法,适应本班学生的基础和个性;四是形成教学流程,基于本节课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以及调整后的教学思路,形成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如果说常规的集体备课是形成统一的教学设计,是大家齐心协力盖好统一的“房子”,那么“三层备课”则是先各自为群体贡献各种“材料”,然后共同盖好主体,最后自己进行布局、装修…… “三层备课”的实施效果 共享教学资源与经验。“资源可共享,教学设计需自己完成,只有共享的资源,没有公用的教案”,是学校“三层备课”的显著特征。这种备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师在网络上直接下载或是直接照抄书上的教案,形成更加实用的教学设计,避免备课、上课“两张皮”现象,更好地落实“备、上、研”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三层备课”为教师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教研平台。一方面,它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通过分享和借鉴他人的教学资源和经验,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促使教师深入思考课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中不断完善提升的专业化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自我钻研、集体研讨、整合资源、形成风格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互相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落实“三层备课”,互相共享资源和经验、互相学习和成长,教师可以不断改正自身的习惯,让集体备课活动迸发出新的火花,切实促进专业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