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园开展微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高素质的科研型教师对提高学前教育理论水平、完善学前教育学科结构、营造高水平的教育环境、实现优质学前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就幼儿园教育现状而言,一部分教师对科研活动或课题研究存在片面认识,缺乏相应的科研知识及基本素养,在科研能力层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并且,由于工作事务繁重,教师对科研活动的开展缺乏积极性。 通过分析教师的科研能力现状,笔者主要发现以下问题: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科研能力发展不均衡;教师缺乏将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进行有效整理,以及对感性经验进行“反刍式思考”的能力,科研意识有待加强;教师在教育教学应用过程中缺少对科研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不清楚如何寻找问题,如何选用合适的科研方法,以及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等,科研能力亟待提升。 针对教师群体内普遍缺乏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整体较弱的现状,园所可以利用微课题切口小、与实践紧密结合、便于实施的特性,引导幼儿教师采用微课题的研究方法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主动进行观察、记录和反思,以较低的难度步入研究者的行列。 二、微课题研究的特点及优势 微课题是指以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目的,切口小、涉及研究人员少、周期短、针对性和时效性强的教育科研课题。它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缩小研究范围,不过分强调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是一种大众化的研究样式。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小问题、小现象和小故事都可以成为微课题。 在开展微课题研究时,教师需要坚持“真”“实”“小”“活”。“真”即根据幼儿园的现有问题、现状进行突破,探索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规律、模式和方法;“实”要求在探究时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立足实际,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小”指的是微课题研究的选题视角应是教师在平日教育教学中经历的小问题、小困惑,因此称其“小”(微课题虽小,但研究范围要聚焦且具体);“活”即灵活,微课题的实施流程没有规划课题那么复杂,组织形式既可以是单独进行,也可以是合作研究,选题较为灵活、自由。 教师在做微课题研究时,因为问题明确、视角熟悉,所以更具优势,更加明确研究方向。当把日常教育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便可以成为研究者,并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科研意识与能力素养。 三、基于幼儿园实际开展的微课题研究路径 (一)科研意识的培养路径:园区里的“一题多讲” “一题多讲”即教育教学中的相同问题经由多位教师处理、讲授。不同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不同,通过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处理,从“异”中得出比较,园所可以探索一条解决问题的共性化路径,进而归纳出此类问题的最佳解决策略。同时,教师在讨论、分享的过程中渐渐克服对科研的恐惧,树立起科学研究的信心。 (二)科研氛围的创设路径:头脑风暴涌现微课题 在日常园本教研中,如果每位教师将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及时汇总、交流,就会形成强劲的教育合力。例如,教师在给幼儿上课时常会考虑游戏设置问题。为了使更多幼儿积极参与,教师集思广益,就“如何设置互动游戏”开展研究活动。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反思自己运用的教学策略,此时的头脑风暴就会促进微课题的涌现。 通过园本教研中的头脑风暴活动,教师不仅积累了宝贵的教育经验与资源,还训练了选择课题的眼光。当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对个案进行分析研究时,教师可实现由实践到理论的跳跃,通过交流探讨,高效有序地将教育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促进了理论水平的提高。 (三)科研方法与技能的提升路径:“教育日记”积累思考 “教育日记”是研究者对问题及解决过程进行的持续记录。第一步,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真”“实”“小”“活”的问题进行记录,形成自己的“问题库”,为教育科研积累丰富材料,提供实践基础;第二步,教师围绕已有问题、疑难点进行文献综述的收集、整理、分析,了解相关研究现状,为开展下一步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第三步,在分析问题时,教师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在开展研究工作时有所侧重;第四步,教师经过实践、反思、改进、总结四个环节,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行为,并对研究过程与内容进行总结与提炼,最终将主要经验与做法整理成微课题研究成果。 四、幼儿园开展微课题研究实践的思考 微课题研究是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抓手和渠道。教师把微课题作为科研的切入点,快速地入手研究课题,定位研究方向,对科研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从调查数据来看,在开展微课题研究后,教师所做的科研课题、论文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明显提升,教师主持课题的层次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调查也发现,在开展微课题研究后,部分教师能够积极寻求自我发展,主动关注政策动向和学前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并形成反思。 可以说,一方面,微课题研究为教师搭建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促进了教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另一方面,它引导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整合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思考,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助力幼儿园形成良好的研究环境、科研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