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学术界关于工资水平的决定因素的讨论从新古典学派创立开始就备受关注,其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作为产出不可或缺的投入品,其供给、需求、成本必然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中的其他重要方面,如价格、消费、储蓄等。然而,关于工资水平影响因素的讨论到目前为止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学者们众说纷纭。最早也最为著名的是马歇尔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出发,将工资视为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并利用均衡价格理论从供求角度对工资水平的变动加以解释。凯恩斯继续沿用这一理论,并将就业、价格、货币、经济增长等因素揉合在一起,详细阐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了工资—价格螺旋理论,即价格水平、货币供给均是工资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制度学派认为新古典学派所谓的工资、就业水平决定机制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供求关系并非决定工资水平的唯一因素,其他非经济因素如工会制度、政府干预等制度性因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资水平。除这些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外,劳动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工人受教育程度与工作年限直接影响到工人工资收入,而行业间工资收入的差距与行业间劳动力质量的差异有关。至此,学术先贤们已经提出的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包括劳动力供求状况、价格水平、货币供给、制度因素、人力资本水平。 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现代学者越来越多地用实证方法来验证其他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并提出了许多新的影响因素。Sebastian Galiani 与Pablo Sanguinetti(2003)研究了阿根廷贸易自由化对工资的影响,发现贸易深化在阿根廷只能解释一小部分工资不平等现象,贸易自由化对工资回报率的影响约占15 %。赵永亮、刘德学、刘钜强(2011)应用我国1995 年至2008 年30 个制造业样本的经验考察,发现市场获得促进了工资率的提升。Gunther Schnabl,Christina Ziegler(2011)研究了中东欧地区汇率与工资水平的关系,发现固定汇率制国家的工人工资在长期内更有可能增加。GerardoEsquivela 与Jose′Antonio Rodr′guez-Lo|′pez(2003)研究了墨西哥技术进步以及贸易与工资之间的关系,发现技术进步会降低技术工人工资,增加工资差距。罗小兰、丛树海(2009)研究了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对其他工资水平的影响,发现最低工资标准对交通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等高工资行业工资水平具有推动作用,而对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等低工资行业工资水平增长具有滞后性。此外,还有学者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工资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与工资、外商直接投资与工资水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此不一一列举。 总结整理已有的研究,工资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劳动力供求、工资制度、价格水平、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人力资本、贸易自由化、外商直接投资、汇率、城市化进程等。此外,经济增长作为工资的源泉,其增长的多少与速度必定影响到可供分配的财富。另外,工资的表现形式为货币,货币供给的多少必然影响到货币工资的多少。虽然,目前尚没有文献专门研究工资与经济增长或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但不少学者在对其他因素的研究中都会涉及这两个重要因素。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其中提到的所有工资影响因素梳理并尽可能地纳入模型,将错综复杂的各种因素归类,把握其本质,得出我国工资水平的内在影响因素及其对工资水平的作用机制。 二、我国工资水平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指标的选取 梳理已有文献关于工资水平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有经济增长、市场供求、劳动生产率、工资制度、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物价水平、贸易自由化、外商投资、货币供给、汇率以及城市化进程。为所有这些影响因素选取合适的代表性指标,须将各因素均纳入模型综合考虑。考虑指标数据的可得性以及代表性,各指标选取如表1 所示,为方便文章实证建模,为每一指标设定代码,如表1 所示。 各指标值均选取1994 年至2011 年期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其中,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以1978 年为基期的定基数据;最低工资标准为全国除台湾、西藏之外的各省市历年最低工资标准最高值与最低值均值的平均值;国内生产总值用以1978 年为基期的CPI 指数进行平减得到。供求状况的代表指标就业人数滤波按如下方法得到:先对就业人数应用eviews6.0 软件进行H-P 滤波,从而得到就业人数的长期趋势序列值,然后用就业人数序列值与该长期趋势序列做差,得到就业人数滤波指标,用以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若其值为正说明劳动力需求比正常情况下多,经济发展较快;反之,则说明劳动力需求低于一般水平,劳动力市场有供大于求的倾向,经济发展趋于衰退。 三、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工资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因子分析是实现数据降维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在不丢失过多信息的条件下实现数据分析的降维目的,减少多重共线性,也能更容易更清晰地把握数据信息的本质。本文将通过使用因子分析方法从众多工资影响因素中提取出各因素间共同的特点,并实现影响因素的分类,分析影响工资水平的内在的影响因素。 首先利用spss16.0 软件进行各指标值的标准化处理,并求指标的相关矩阵,进而求特征根,输出结果显示有两个特征值大于1,且前两个公共因子解释的方差之和占总方差的96.978 %,可以反映我国工资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第一个主因子可以反映总方差的87.87 %,而第二个因子可以反映总方差的9.1 %。 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除就业人员滤波外,其他指标在第一个主因子的载荷均很高,达到0.9 以上,而只有就业人员滤波在第二个主因子上载荷较高。在第一个主因子上载荷较高的指标反映了经济增长、对外经济发展、货币因素、城市化进程、工资制度、技术进步以及人力资本方面的状况,这些因素均为劳动力市场的外部环境状况,而就业人员滤波则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供求状况。因此,将第一个主因子定义为宏观环境因子,将第二个主因子定义为劳动力供求状况因子。 进一步求出因子得分矩阵以便计算历年两主因子得分,因子得分矩阵输出结果如表2 所示。 宏观环境因子构成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最低工资标准贡献较大,可见,人力资本水平以及经济增长是决定工资水平最重要的因素,其次为制度性因素如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力供求因子构成中,除就业人员滤波外,其余指标系数均较小。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在劳动供求因子中占比较高,这说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越多,劳动力超额供给越明显,这与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相符。 根据因子得分矩阵中各指标系数计算历年两个主因子得分,并画出两主因子得分趋势图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宏观环境因子与劳动力供求因子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并且环境因子上升比劳动力供求因子上升快。1996 年之后,环境因子的值始终大于劳动力供求因子,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说明环境因素对我国工资水平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市场供求因素虽然也在不断发挥作用,但作用甚微。仅观察劳动力供求因子,可以发现2004年之后其值由负转正,说明我国劳动力在2004 年前实际就业人数均低于长期潜在的应该达到的就业水平,处于劳动力供给过剩,企业劳动力需求不足,就业水平较低的状态。而2004 年之后,劳动力供求因子转为正值,标志着我国劳动力供给过剩,就业紧张的局面转变,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水平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2004 年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普遍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以及之后一直出现的招工难、普通劳动力短缺现象。可以说,2004年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一个转折点,我国劳动力市场从此开始吸纳之前过剩的劳动力供给。 四、环境与劳动力供求对我国工资水平影响的机理研究 本章接着上一章的结论,利用已经得出的因子得分,继续探讨环境因子与劳动力供给因子以及我国工资水平三者的关系。 首先对各变量进行ADF 检验,结果显示,除劳动力供给因子(market)平稳之外,环境因子(environment)与工资水平(stwagep)均不平稳,但二者经一阶差分后均平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