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鞋论文网提供论文发表、论文查重以及本科论文写作、硕士论文写作、职称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服务,上万成功案例,欢迎咨询。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童鞋论文网
热门搜索
行政 教育 营销 法律 经济 护理 心理 会计 文学 工商 计算机 旅游
站内搜索:
童鞋论文网
 当前位置:童鞋论文网 > 经济论文 > 文章正文
 
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论文作者:童鞋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txlunwenw.com  发布时间:2019/6/28 8:16:46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科学论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场深刻变革,只有加深认识理解其时代背景和重要性、明确其特征与动力、加强对其实现途径的探讨,才能加快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把经济工作重心转到经济高质量上来,为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需要,具有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

1、国际背景

从国际来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积极追求的目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新的战略举措,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希望通过构筑先进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抗击经济危机冲击的能力。如美国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德国的“工业4.0”战略、日本的“制造业振兴战略”、英国的《英国工业2050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战略、韩国的《制造业创新3.0战略》等等,均把以智能制造、先进装备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作为产业升级的目标,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世界经济竞争既是速度竞争更是质量竞争,谁的经济发展质量更高,谁的发展动力就会更足,发展的可持续性也会更强,就会在国际竞争中拥有更大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2、国内背景

(1)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必须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低速、经济增长动力从投资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这既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征的科学总结,也是对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判断。经济新常态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劳动成本、发展空间和资源环境的制约作用会日益凸显,经济不可能一直持续高速增长,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增速必然会降低。另一方面,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高速化、规模化发展,逐渐实现了富起来,人均收入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这种发展总体上是以高投入、高污染和低效益为代价的低质量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今后,我国要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把发展质量放在首位,从速度规模型发展模式升级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新时代,要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必须依靠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原来物质文化需要基础上,向更加多元化、更高水平升级,这既是需要类型的丰富,更是需要质量的提升。随着人民收入持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我国新一轮消费升级正在加快。我国过去的速度规模型发展模式虽然带来了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但同时也产生了大而不强、供需结构不匹配、发展不协调、环境污染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较大距离。因此,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大力实施“三去一降一补”,淘汰过剩的低端产业,弥补中高端产业不足,促进经济发展更加平衡充分的同时,夯实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经济基础。

(3)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跨越当前发展关口的迫切要求。2017年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9000美元,在世界各国和经济体中排名第70位,距离世界银行统计的12000多美元的高收入国家门槛越来越近,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取决于能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意味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应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

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动力来源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和举措,并将其明确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目前关于高质量发展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论述来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绝不仅仅是提高产品、服务质量,也不可能局限于某些经济领域,而是涉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深化改革开放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标本兼治更突出治本的战略举措。目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标准还没有制定出台,但可以根据人类经济发展规律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总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动力来源。

1、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创新驱动,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科技进步贡献率

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是驱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几次经济飞跃都是科技创新推动的直接结果。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世界第一次科技革命,使得机器化大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生产效率产生了质的提升,英国抓住机遇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人类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美国和德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以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促进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其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均达到70%以上,进一步拉大了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在古代农耕文明时期,我国得益于相对先进的农耕技术,经济发展长期领先世界,经济总量曾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直到近代,清朝政府以天朝大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再加上长期的战乱,致使我国错过了世界前两次科技革命,国力从此由强盛走向衰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同时,也加快了追赶世界先进科技的步伐,学习、引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持续提升。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使得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新时代,我国必须更加重视和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2、高质量经济发展应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明确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经途径。现代化经济体系涵盖内容广泛,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其核心内容和战略重点之一。产业体系与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紧密相关,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国家、地区,其现代产业构成也有较大差异。对于总体处于工业化后期的我国来说,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体现出三次产业比例较为合理、中高端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较高比重、工业中的实体经济发展良好等特征。三次产业的现代化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来说缺一不可。其中,农业应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率、劳动生产率、农业商品化率和绿色化水平,加快实现现代化。工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是工业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工业现代化水平和工业发展质量仍需大力提升。同时,应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整体发展质量效益提升。服务业在提高收入、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现代服务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方向,生产性服务业又是现代服务业中的发展重点,其对工业、农业发展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应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具有高水平的质量保障和强大的品牌经济

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是世界工业化进程的规律和趋势。质量不高曾经是我国产品与服务的代名词,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整体形象。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推进,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另外,名牌产品是高技术、高质量、好口碑、高市场占有率的代名词,往往能以比一般的同类产品高得多的价格销售,赚取更多的额外利润。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品牌已经成为地区乃至国家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世界各主要经济强国往往都是品牌强国。研究表明,20%的强势品牌占有世界市场份额的80%,世界经济总量的80%是由20%的知名品牌企业所创造,这充分证明了品牌经济的强大竞争力。[1]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经济大国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进一步提升质量标准和品牌经济竞争力,加大力度建设质量强国和品牌强国。

4、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充分融合和体现绿色发展理念

经济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投入与生产,创造产品、服务及社会财富的过程。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创造更多的产品、服务和社会财富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绿色发展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绿色发展是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生态、节约、循环、环保等理念融入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在提高产出的同时,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从人类20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由于过多的资源、能源消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原有的工业化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不能适应人类未来的发展需要。当前,人类社会正在发生新一轮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潮流和趋势。在国内,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确定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强调要绿色发展。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绿色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战略举措。

5、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是区域协调的发展

通过集群发展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是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由此最初必然会产生区域不协调现象:先发地区经济发达,后发地区经济落后。虽然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区域协调发展,但通过经济中心辐射效应、产业转移、先发地区带动后发地区等举措,逐步达到较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之一。区域平衡协调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既是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结果和体现,又反过来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及各区域内部均存在经济发展不协调现象,这是我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之一。

6、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使人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人民的收入水平高低、是否共享发展成果是衡量经济是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一方面,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利润和财政收入,保证人民收入的持续提高,促进消费升级,从而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题中要义,虽然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平均富裕,但贫富差距过大绝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现。从现实来看,我国正处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期和攻坚期。2017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距离高收入国家门槛还有不小差距,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仍然处在0.4以上的高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71,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任务依然艰巨。[2]随着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发展战略的实施,人民收入水平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贫富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将显著缩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思考

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来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当前,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继续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与规律,从指导思想与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质量和品牌建设、绿色发展等多维度综合施策,形成强大的动力与合力。

1、明确和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理念

思想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决定着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式与方向。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不断探索中形成和发展的,这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紧密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形成于当代中国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是其显著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长期发展的科学指南,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应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另外,“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应作为衡量各项决策及经济工作实践的重要标准,切实贯彻和落实。

2、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激发市场活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动力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偏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和主要抓手。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需求侧“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拉动,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降低,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消费升级,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居民消费升级倒逼我国经济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但现有的供给体系已不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如何从供给侧发力,进一步释放供给约束,激发市场活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我国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西方供给学派提出的供给管理,不仅要减税降低企业成本,而且更强调通过深化改革达到简政放权、鼓励创新创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的综合效果,从根本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尤其是“三去一降一补”,化解了大量低端过剩产能,清理了许多“僵尸企业”,使资源要素不断向中高端产业和优质企业聚集,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成本,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开局。今后,应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动力支撑。一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实施简政放权、负面清单、自由贸易区等举措之外,要更注重改革举措在微观层面的落实,在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上进一步向国际标准看齐,切实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二是通过减税降费等综合措施继续为企业减负。当前,我国企业总体经营成本仍然较高,盈利能力偏低,特别是实体经济中制造业的利润率平均在5%以下,处在多年以来的低位。[3]这一方面加剧了企业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也抑制了企业进行研发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未来的持续发展。三是应更加注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目前,我国要素生产率大约只有美国的10%和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提升空间和潜力巨大。一方面,应提高土地和资本要素的使用效率,清理闲置土地和低效土地资源,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金融等领域加快向社会资本开放,遏制资本过多投向房地产的不良倾向,使土地和资本要素向实体经济和高技术产业、企业聚集;另一方面,加强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生产管理水平,加快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健全创新创业风险机制,降低创新创业成本特别是融资成本,激发和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3、持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与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从世界工业革命和发达工业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历来都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创新水平有了显著提升,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2.15%,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一,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三,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第20位上升至第17位。[4]但与世界创新强国相比,我国在许多创新指标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如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2017年我国为57.5%,发达国家一般都在70%以上;就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来说,发达国家一般在30%以下,我国仍然在50%以上,一些高端技术领域,如高端芯片、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等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90%;就科技成果转化率来看,发达国家一般在40%以上,我国仅为10%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还不到5%。[5]因此,必须正视我国与世界科技强国之间的差距,持续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弥补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一是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原始研究能力不足,导致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缺乏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因此,应加大对前瞻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提升我国在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领域的创新能力。二是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切实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保障科技人员的合法利益,调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减少行政干预和人为阻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三是健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优良的社会环境。四是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保障。一方面,通过改进教育模式、加强职业培训、完善人才考核选拔机制等途径,培养更多本土创新人才,促使“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另一方面,加大对国际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从全球网罗人才,为我所用。

4、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应以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为方向,重点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手,推动产业整体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首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保持三次产业的合理比例。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占比会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增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服务化的趋势明显,其服务业占比一般都在70%以上,美国、法国和英国更是接近80%,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一般也在70%以上。2017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为51.6%,已经超过工业占比11个百分点,但服务业现代化程度还较低,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约15%,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一方面,我国服务业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同时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工业大国,工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必须保持工业在整体经济中的较高比例和地位,尤其是应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其次,持续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离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有较大差距,需要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一方面,应逐渐淘汰落后低端产业,为新兴产业和中高端产业腾出空间、汇聚更多资源;另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进农业、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制造业服务化,促进生产质量、效率和效益全面提升。最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建设创新强国和制造强国的战略支撑。应充分利用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机遇,汇聚全球优质资源,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主导地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使我国成为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

5、以“中国质量”和“中国品牌”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中国质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要义,也是“中国品牌”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品牌”则是“中国质量”的价值体现。近年来,我国的质量标准体系日益规范,但仍然跟不上建设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的需要,标准不明确、不严格甚至缺失,与国际标准不一致,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应尽快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法规体系,加大对假冒伪劣行为的执法惩处力度,激发、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创造崇尚质量、遵守规则的市场环境,把“中国质量”推向新的高度。同时,在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树立“中国品牌”的良好形象。从2017年“世界品牌500强”统计数据来看,美国入选233个,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法国入选40个,英国入选39个,日本入选38个,我国只入选37个,且均排在三十位之后,与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并不匹配,亟需加强品牌建设来提升我国企业及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6]为此,应大力推动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建设,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品牌营销力度,进一步提高全民品牌意识,培养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可度和忠诚度,鼓励更多优秀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打造更多的世界级品牌,壮大品牌经济规模,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支撑。

6、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经历的最高文明形态,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发展不仅是对以往工业发展模式的改进和升级,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途径。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以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并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努力践行绿色发展模式,协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首先,进一步推进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教育,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作为当代中华优秀文化不断传承发展,为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指引和科学指南。其次,加强绿色发展机制建设,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一是加快完善绿色发展评价考核体系,把绿色发展指标纳入地方经济和政府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引导和激励地方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型,壮大绿色经济规模,提升绿色经济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二是加快完善绿色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环保督查、责任追究和执法惩处力度,提高企业、部门及个人的违法成本,使绿色发展成为社会大众的自觉行为;三是加快完善绿色发展市场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使绿色发展行为有利可图、前景可期。一方面,加快完善碳排放交易、绿色金融、政府采购以及价格、税收等激励机制,为绿色发展提供市场、资本及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加强生态补偿立法,为生态补偿机制的规范化运作提供法律依据,建立绿色发展财政基金,加大对生态功能区的补偿力度,支持和引导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绿色产业发展。最后,推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绿色化。一是加快构建绿色化的能源结构,提高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强化对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二是支持企业加强生产流程技术改造,提高清洁生产能力,减少污染排放;三是大力发展“静脉产业”,促进废旧物品和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四是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绿色消费文化等途径,推动公众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绿色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引导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化变革。

7、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前提和基础,两者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对于城市来看,乡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只有乡村强起来,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前,在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及各区域内部存在发展不协调问题,这是导致乡村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偏低以及贫富差距较大的根源。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和精准扶贫战略,使城市反哺乡村、东部支援西部、先富带动后富,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重点解决贫困人口问题,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应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当地优势的产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农业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外部输血和内部造血相结合。一方面是国家政策的倾斜支持,通过产业和项目布局、产业转移、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以及人才援助等综合举措,为“老少边穷”及西部地区输血;另一方面,落后地区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企业、项目落地,同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增强自我造血能力。精准扶贫战略的关键在于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配合,以产业、项目作为支撑增加就业率,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支持人们就地创业,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双:以品牌引领建品牌强国[N].经济日报,2017-05-11.

[2]国家统计局:近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EB/OL].

[3]罗连发、韩笑:我国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现状分析及解释[J].宏观质量研究,2016(1).

[4]佘惠敏:我国创新能力排名升至第17位[EB/OL]

[5]中研普华集团:2017-2021中国科技成果转化行业调查分析报告[R].2018.

[6]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7年世界品牌500强[EB/OL].

上一篇:辉县市北云门镇产业发展+扶贫实践探讨     下一篇: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现状及政策建议研究
 
客服老师 3982228081
本站网址 www.txlunwenw.com
郑重承诺 专业团队,保证原创与通过!
童鞋论文网真诚欢迎新老客户的光临与惠顾!
 
 热门文章
·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研究
· 用户锁定效应视角下的网易云音
· 众筹产品创新性对融资绩效的影
· 南京市城镇居民冷鲜肉认知度问
· 摩拜共享单车可持续盈利研究
· 催生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原
· 基于网络平台的SPA模式研究——
· 社交媒体中不实信息转发主体心
· 基于游客感知的云台山景区微信
·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企业
 
 推荐文章
· 滴滴打车运营现状调查分析
· 广播体操与戏曲的共生之路研究
· 国产荒诞喜剧《我是余欢水》和
· 小微项目学习研学旅行课程的实
· 夜间文化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探
· 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生态系
· 网络众筹下剩余善款处置问题研
· 春兰矩阵改革过程及失败原因研
· 基于AISAS模型的拈花湾网络直播
· 精准扶贫的改善对策探讨
 
 相关文章
· 依托信用大数据平台建设 促进经
· 徐州市蔬菜“最后一公里”价格
· 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区人力资本与
· 民族地区技术创新的制度约束与
·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
· 我国低碳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探
· 贷款利率松绑将促进跨领域的P2
· 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实证研究
· 资源环境约束下乌鲁木齐市低碳
· 武汉城市圈环境经济政策设计与

专业指导团队,准时守约,保证原创与通过,十年信誉,品质保证
童鞋论文网提供本科论文、专科论文、毕业论文、职称论文、硕士论文写作指导以及论文发表、论文查重服务
版权归童鞋论文网所有 禁止一切商用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