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广西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是推动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制造业和智慧物流融合是落实广西“十四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重点。文章基于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探究影响广西两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提升广西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以期物流业和制造业可以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发展,并为其他类似地区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物流业 制造业 协同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于2020年8月联合印发的《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中指出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全社会物流总需求的主要来源。推动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进一步提高物流发展质量效率,深入推动物流降本增效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加快物流业态模式创新的内在要求。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西南地区对外连接的重要窗口,2021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制造业和智慧物流融合是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广西的物流和制造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求,基于广西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研究物流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协同关系,通过实证测度两者之间协同程度,有助于加深广西产业的融合,对实现广西制造业与物流业更好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物流业与制造业的研究有很多,主要集中在两者的协同发展效率、协同集聚、耦合协调度、融合发展等方面。而有关广西制造业与物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业与制造业绿色协同发展、互动升级研究及联动发展研究这几个方面。陈良华等以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万艳春等基于中介效应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研究数字化对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发展的影响。胡霞娥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物流业与制造业在空间集聚视域下的协同发展。陈胜利等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唐红祥等构建模型识别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西部陆海新通道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路径。龚雪等基于耦合协调度和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演化及影响的关键因素。 尽管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数字经济结合其中一种研究比较多,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研究两个行业协同发展较少。本文以此为突破口,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数字经济背景下广西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现状并探究其对策。 二、基于SWOT分析数字经济背景下广西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现状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广西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罗列出研究对象所处内外部环境,对于制定相应的对策是有帮助的,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加清晰地分析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一)发展优势 随着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服务和物流网平台技术的普及应用,广西的制造业与物流业正逐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规模和主体持续扩大,发展环境持续改善,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不断完善,物流服务流程也得到优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广西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工业强桂战略,积极推动工业数字化融合,实施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工程、推广应用智能化生产线和智能工厂、打造数字化车间等。主要优势如下: 1. 政策大力支持 自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于2020年8月联合印发的《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来,广西政府机构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提高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水平。2024年5月印发的《广西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助力新型工业化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鼓励和支持物流业与制造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两业协同发展水平。 2. 物流区位优势明显 广西是中西部地区唯一拥有出海口的省份,同时还拥有面向东盟的陆路边境口岸,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接合部,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作为通往东盟的重要国际大通道,广西不仅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还是联结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这样的地理位置为物流业提供了便利的物流通道和较低的运输成本,同时也为制造业的原材料进口和成品出口创造了便利条件。 3.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广西拥有完善的海、陆、空交通网络,包括大型的沿海港口、内河水道、高铁网络等。截至2023年底,高速公路营运里程达到9067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212公里。这些交通设施的完善,为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不仅提高了物流效率,也为制造业提供了快速反应的物流服务和原材料的快速供应。 4. 拥有丰富的物产和产业基础 广西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海洋资源、有色金属资源和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制造业提供了原材料保障。同时,广西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为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成本优势。作为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拥有机床、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动力机械、电机电器、仪器仪表、重矿机械和石化通用机械等多个制造行业。这些产业不仅构成了广西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物流业提供了丰富的物产和产业基础。 5. 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 广西近年来多次出台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并制订相关行动计划。同时,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23年,广西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超万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连续6年保持较高增长。数字新基建持续完善,已经累计建成10.7万个5G基站,数字产业化持续向好,核心产业稳步增长,产业数字化发展速度增快,工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认定自治区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多达16家,广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为91.3分,在全国提升速度中排名前五,同时数字经济区域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二)发展劣势 1. 协同观念与服务模式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 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沟通不足,缺乏有效协作机制,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同时服务模式还比较单一,忽略了客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单一的服务模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2. 高水平专业人才匮乏,人才供需不对称 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广西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劣势之一。近年来,新技术和高水平人才短缺问题频发。一方面,虽然高校也设置了相关专业,但目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速度跟不上市场的需求,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不够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同质和重复现象明显,导致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但是很多工作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大浪费了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国内外对高水平的人才争夺日益激烈,广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优秀人才的吸引能力不足,导致在高水平专业人才方面竞争力不足。最后,随着制造业和物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高水平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不利于数字经济下“两业”的高质量发展。 3. 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协同不足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广西物流业与制造业面临创新能力不足和产业结构较低的问题。广西创新能力还不足,首先,广西在科研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广西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217.9亿元,而全国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12个。其次,高端创新型技术人才匮乏,广西在吸引、培养和留住高端创新人才上仍然面临挑战,区内高校数量相对较少,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同时还缺乏足够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 (三)发展机遇 1. 国家战略支持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广西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得到了国家在政策、基建、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战略支持。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桥头堡,其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得到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的大力支持。同时,国家对广西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也是非常大的,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国家支持广西加快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这些国家战略为广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会,促进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2. 数字经济红利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广西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享受到了显著的数字经济红利。一方面,数字经济推动了广西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两业”在运营管理、供应链协同、客户服务等方面实现了智能化升级。例如,《广西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助力新型工业化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中提出,到2026年,实现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这将极大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在广西物流业与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物流速度,还增强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降低了运营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