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会计信息失真治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令人担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会计信息失真的本质是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缺失,会计信息脱离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的要求。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愈演愈烈。据上海财经大学的调查显示,有88%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提供虚假财务信息会影响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妨碍利益相关者决策,造成国有资产大规模流失,国家税收逐年减少,社会资源配置失调,严重阻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危害社会稳定与和谐。 研究公司信息失真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有助于认识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质量非常重要,不仅直接影响股东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决策,而且直接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社会资源配置和资源配置的效率。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维护广大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保障国家税收,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证券市场和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状 (一)编造虚假财务信息,信息披露不真实 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主要表现在: 编造虚假经营业务; 滥用会计差错追溯调整; 利用会计政策和估计变更等会计手段操纵利润; 用资产重组转移资产、操纵利润或者通过资产置换,低估置出资产值,逐渐掏空上市公司资产,或者收购大股东劣质资产,为大股东套现获利; 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转移风险; 直接利用会计处理操纵利润。2008年6 月25 日,宁波立立电子开始公开招股。不久之后被指控涉嫌资产非法转移,其总裁李立本将浙大海纳的优质资产揽入立立电子的腰包。 (二)预测信息准确度低,缺少科学合理性 我国规定上市公司自愿披露预测信息。但据统计,,22012年沪深两市有489 家A 股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鉴证报告,而且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内控审核报告意见均为无保留意见,有再融资计划的上市公司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但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数与实际数的偏差甚大。当上市公司对这些偏差作出解释时,只是强调市场、国家政策以及其他客观因素,淡化自身经营失误、数据失真等主观因素。有的上市公司设法圈钱,侵害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合肥丰乐种业有限公司曾雄踞国内种业第一,但其发布虚假预测信息,实际挪用募集资金,致使公司形象严重受损。 (三)信息披露非主动,影响相关使用者决策 信息披露非主动主要表现为披露不充分和信息披露滞后。对有关公司盈利或发展的财务信息陈述不充分,隐瞒事实,误导投资者; 年报不完整,补充公告频频出现; 隐瞒表外交易和债务; 对重要事项缺乏对细节的描述。会计信息滞后主要表现有: 以定期报告代替临时报告,重大突发事件不及时披露,年报编制到期推迟。财政部于2006 年10 月19 日对ST 花炮下发《关于湖南浏阳花炮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结论和处理决定的通知》,指出公司存在着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等多项严重问题。然而,ST 花炮直到2007 年5 月18 日,才将该《通知》这份被隐藏7 个月的报告进行披露。 (四) 缺少保密意识,泄露机密信息 上市公司的明细账目和财务报告作为公司的机密文件,记录着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前我国许多上市公司保密意识不强,保密措施不够,甚至不采取任何保密措施。例如,纸质文件随意乱放,电脑不设开机密码,重要电子文件没有备份,甚至缺乏对重要文件加密的意识,权力分工混乱,对可疑人员缺少警惕性,使一些涉密资料和信息在法定披露日之前泄露,有的账目可能被篡改并予以公布,在损害公司形象的同时,也导致虚假财务信息发生。 (五)信息披露错位,规避披露责任 有些上市公司大股东常常越俎代庖,出面代替公司披露公司的重要会计信息,导致披露主体错位,这种情况在家族式企业中尤为突出。而且,当前不少上市公司往往以新闻、消息、个人专访等形式披露重要信息,有时甚至以口头披露代替规范的书面披露。在披露的信息中,有的甚至是关于公司分红配股,公司经营业绩根本逆转的重要信息。采取新闻形式披露信息,可以防止受到证监会证券交易所暂停营业和摘牌的处理,不利于投资者行使公平享用上市公司有关信息的权利,也不利于提醒投资者注意上市公司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很多重要信息就这样被忽略掉。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各方利益驱动,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市场主体利益多元化,在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同时,也诱使有些人员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置国家利益而不顾。南海华光通过粉饰财务报表,骗取中国工商银行74 亿元贷款。从银行等信贷机构的角度上说,我国商业银行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牺牲品”。只有提高识别能力,才能避免产生巨额的不良贷款。再加上当前会计信息造假的成本低,不断滋生和蔓延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此外,我国各种法律法规对违法者的惩处力度都不足以对失真行为产生震慑。不少上市公司存在从原始凭证到财务报告一条龙造假程序,但当前法律最高惩罚只是3 年有期徒刑。如对于违反税法偷逃税款,税务相关部门只是责令其补缴税款和罚款,但一般高管和财务人员不承担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二)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存在缺陷,导致诚信危机 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也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首先,会计理论与现实相比存在着误差。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子技术已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得会计主体的界限越来越难以界定,而会计分期往往要依靠主观判断来划分,币值稳定事实上不可能也不切实际。会计制度也存在漏洞,现行会计法律条文可操作性差,多使用“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等词语,缺乏准定量标准,并且处罚的力度不够,当前法律最高惩罚只是3 年有期徒刑。比如: 《证券法》规定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行政罚款的额度为30 万元~ 60 万元,这些罚款与其非法利益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规范日趋简约,使得会计处理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