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供中小企业选择的会计政策模式 企业会计政策模式是指对企业会计要素在确认、计量方面按照一定目的,在国家法律法规约束范围内,考虑企业内在各因素进行会计具体处理的一整套相互关联方法的搭配逻辑,是将会计处理基础、会计原则在具体应用时按照统一思想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不同的会计政策模式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确认上的差异、会计要素计量上的差异、纳税金额上的差异等方面。根据会计政策应用所产生经济效果的不同,会计政策模式分为以下三种: 1. 保守型会计政策模式。该会计政策模式的应用目的是将企业利润和所有者权益最低化,会计处理的原则是低确认收入,高确认费用; 低确认资产,高确认负债。具体应用方法是: 所有的会计要素都按买价作为历史成本计量,不采用公允价值计算。购入资产发生的相关税费均作为费用而不构成资产成本。对资产价值转移的计量从高计算。加大资产减值力度,加大对负债的确认力度,尤其对预计负债在确认条件上放松。慎重确认收入,采取就低不就高的原则。禁止对或有收益进行确认。对政府补助收入尽可能计入递延收益。借款费用尽可能费用化。 2. 中庸型会计政策模式。该会计政策模式的应用目的是将企业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均衡化,在采用会计政策时,根据市场和业务自身情况确定较为合理的处理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是: 会计要素主要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同时辅助采用公允价值或现值计量; 购入资产发生的相关税费大部分情况计入资产成本; 对资产价值转移的计量按经济利益预期实现的方式进行,不进行人为调节。资产减值政策运用强调适度性。对负债的确认力度适当,预计负债在确认条件上要充分考虑未来条件的变化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情况; 合理确认收入,在各种销售方式下,对收入的确认尊重事实。或有收益如果基本确定,收到时可以确认; 借款费用恰当处理,根据其发生的经济性质可以资本化或费用化。 3. 激进型会计政策模式。该会计政策模式的应用目的是将企业利润和所有者权益最大化,采用会计政策的原则是高确认收入,低确认费用; 高确认资产,低确认负债。具体应用方法是: 会计要素按情况确定其计价办法,可按历史成本,也可采用公允价值; 购入资产发生的相关税费都计入资产成本; 对资产价值转移的计量从低不从高,资产减值政策只在小部分资产中运用。对预计负债基本上不确认。高调确认收入,对或有收益大胆进行确认; 政府补助收入全部计入当期收益; 借款费用尽可能资本化。各种会计处理模式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差别很大。举一实例说明: 假定某企业2013 年发生下列业务: ( 1) 采用预收款方式销售商品2 000 万元,该批商品的成本1 200 万元; ( 2) 尚未完工的建造工程的借款利息100 万元; ( 3) 应收账款可能产生坏账损失300 万元; ( 4) 法院尚未判决的诉讼损失100万元; ( 5) 收到政府补助400 万元; ( 6) 固定资产减值500 万元。不同会计政策模式在处理这些业务时的差异见下表。 在保守型会计政策模式下企业的净资产和利润为- 1 000 万元; 中庸型会计政策模式企业的净资产和利润为+ 300 万元; 而在激进型会计政策模式下企业的净资产和利润为+ 900。利润的变动趋势说明,同样的经济业务经不同模式的处理,反映出的财务结论是截然不同的。 二、影响中小企业会计政策模式选用策略的相关因素 中小企业的会计部门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首先是要考虑本单位应采用的会计政策模式类型,并将其作为企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影响中小企业会计政策选用模式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规模、企业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的法律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等。 1. 企业规模对会计政策模式选用的影响。企业规模的大小与会计政策模式联系密切,规模小的企业由于经济总量小,经济活动内容比较简单,会计要素处理不必过于繁琐,可以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模式。而一些规模较大的中型企业,由于经济总量大,会计业务相对复杂,会计要素处理则需要合理化和规范化,通常采用中庸的会计政策模式较适宜。 2. 企业发展周期对会计政策模式选用的影响。企业的发展大都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几个阶段。在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刚刚起步,各种耗费和开支都很大,因此,不必对那些隐性费用加以预计,可以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模式。在成熟期,企业各项业务已经步入正轨,对各种收入和费用都应该合理确认和计量,是一种正常的会计处理过程,应该采用中庸的会计政策模式。而在衰退期,由于企业可能面临清算或转轨,要求必须真实核算企业的家底,采用保守型会计政策模式为好。 3. 社会环境对会计政策模式选用的影响。中小企业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会计政策模式确定必然会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比如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的要求是不能超越的,各项会计政策必须在这些框架内制定。同时,中小企业面临的政治环境也会对会计政策模式产生影响,比如国家倡导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会计政策模式宜采用比较温和的模式。国家经济环境整体比较宽松,经济效益普遍较好时,宜采用较为保守的会计政策模式。 4. 企业经营结构、组织形式和内部管理机制对会计模式选用的影响。经济业务不同、经营结构不同,确定会计政策模式时会有差别。比如工业和商业在确定政策模式时会有不同的考虑。工业企业加工繁杂,商品周转缓慢,宜采用比较保守的会计政策模式,而商业企业商品周转速度快,可采用较为激进的会计政策模式。另外,投资者与经营者分离的程度、企业内部管理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企业会计传统等因素都会对会计政策模式产生影响。 三、中小企业在会计政策模式选用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会计政策要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政策和发展目标,会计政策模式的确定要有利于企业整体价值的实现。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中小企业会计政策模式在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会计政策模式没有确立,会计政策关联性不强。很多中小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没有建立起会计政策模式的观念,采用会计政策没有统一的计划和总体的设想,会计政策的选择较为随意。表现为政策与业务不能衔接、各项政策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从而导致会计处理的分散性和不系统性。第二,会计政策模式选择定位不准,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些中小企业对会计政策模式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由于相关因素考虑不周,使得采用的政策模式定位不准,会计政策具体采用的原则、基础和方法不能真实合理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本来面目。第三,会计政策模式变更不合理,影响会计信息的利用价值。会计政策模式变更要有一定的原因和理由,从外在条件上说,只有在国家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企业才可以考虑会计政策模式变更; 从内在条件上说,当企业面临的客观环境和经营条件发生了变化,方可以考虑变更会计政策。有些中小企业对会计政策模式的变更采取比较随意的态度[1],某项经济活动和某种利益格局发生一点微小的变动,企业就可能变更会计政策,从而使整个企业的会计政策模式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会计政策模式是会计工作的战略及其核心所在,每个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都必须高度重视。解决会计政策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正确的会计政策模式。国家有统一的政策要求,每个单位又都有其自身特点,应将国家的要求和企业的特点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企业目前的发展周期情况、企业会计业务的发生情况、企业内部治理情况、纳税筹划需求、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等,确定恰当的会计政策模式。第二,坚持会计政策模式的稳定性和一贯性,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经济活动应当是相对稳定的,企业管理的目的、方法和手段也应当是稳定的,与此相对应,要求会计政策模式也要保证稳定性[2],这样产生的会计信息才有可比性和可利用性。为了保证会计政策模式的稳定性,要求企业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将各种政策通过企业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第三,加强企业会计工作检查,督促中小企业会计政策模式的有效运行。为了保证会计政策模式的有效运行,除了中小企业内部需重视此项工作外,国家会计主管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应注重从外部进行监督检查,规范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促进中小企业会计工作质量的稳定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