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德育一向被摆放在首位,以德树人,以德育人,这是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之根本。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讲过“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作为培育幼师的学前教育专业更应如此,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前手工课程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加强思政理论和手工课程相结合,使得“立德树人”思想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实践当中。 关键词:课程思政; 学前教育; 手工实践; 立德树人; 
一、手工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符合高职学生教育发展要求 手工课程充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先进教育理念,积极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充分融入思政元素,结合幼师岗位育人的光荣使命,使学生认识手工课程岗位应用的意义,理解手工课程与幼儿园实践应用的关系,深刻认识手工课程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幼师手工岗位应用的要点。通过本课程的开展学习,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自己未来的职责,且责任重大,是教书育人的一份子,应做到立德为先,身正为范;从而注重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逐步形成“师德”风范,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增强学生对国家教育事业的热爱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怀。 二、手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手工课程是面向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全面、系统、科学阐述了幼师手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手工知识技能结合幼师岗位应用的具体实操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开设,学生掌握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爱岗敬业的幼儿教师努力奋斗。 (一)纸工艺术制作内容可渗透和表现思政内容 在学前教育专业纸工艺术课堂教学中,可以联系其历史发展、文化内涵、民族传统等来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比如纸艺术中的剪纸部分,剪纸艺术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老百姓喜闻乐见,且多应用的是红色纸材料,喜庆吉祥,多数在节日或者婚嫁装饰中应用,题材多样,形式丰富,是长久以来,劳动人民把自己对生活、对未来美好的愿望、期盼都蕴含在剪纸作品中,他们制作出的作品质朴、灵活生动、趣味盎然,在学前纸工艺教学中,对于这一节内容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红色的色彩表现,积极、向上、热情正能量的内容,比如红色革命题材、国庆题材等等。还可以结合我们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民间艺术的动人魅力,以及劳动人民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努力上进、奋斗不息的学习精神。实践内容可分以下步骤进行:1.学习了解红色剪纸的渊源,联系红色五星红旗,抗疫英雄等题材进行构思、剪制、创作出积极向上的剪纸艺术作品,融入了积极向上的革命传统,并设计作品表现祖国团结向上、欣欣向荣的复兴景象。2.应用于教室板报墙壁花边装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3.能够应用于幼儿园的环创中,使幼儿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染和熏陶。 (二)泥塑艺术内容可以结合思政元素展开教学活动 泥塑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也是中国雕塑艺术的一种,中国雕塑艺术最早则可追溯到南北向朝时期的石窟艺术、以及南朝时期的陵墓雕刻、汉代的霍去病墓前的石人石马雕刻作品、汉代说唱陶俑、唐昭陵石刻等,这些不同时期作品特点不同,或博大精深、或气势恢宏、或者活灵活现,让人观之震撼不已。泥材质是最原始、最早应用于塑像的材料,泥塑早期也多用于民间佛像的塑造,也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神灵的精神寄托和敬畏之情,到近代出现的天津“泥人张”的泥塑作品,抗战时期潘鹤的“艰苦岁月”雕塑作品以及后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其中雕塑“艰苦岁月”作品生动传神,反映了抗战时期一老一少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吹笛子的场景,歌颂了老手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人民英雄纪念碑更是讴歌纪念为国捐躯的英雄们,联系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堂中开展泥塑艺术的学习与制作,适时引导学生学习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特点以及近代雕塑艺术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革命先烈精神的感染、熏陶,从而得到教育,思想得到升华提高。泥塑实践的学习可分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泥圆雕技法技能,能够表现生活中默默在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的人们,比如塑造环卫工人、辛苦的交通警察、消防战士等,2.学习泥浮雕技法技能,通过泥塑作品的制作学习,使学生学习这些平凡的奉献精神。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塑造出动物和人物泥圆雕作品,且从平凡的形象中学习脚踏实地,勇于奉献的工作精神,从而启发学生作为一名未来的幼儿教师,应该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三)课程中版画艺术是表现思政内容的摇篮 版画艺术是1931年开始,由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形式,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不可分割,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紧密关联,它是我国革命文艺的很重要的一环,是30年代左翼美术的中坚力量。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是以双重身份体现的--版画家和革命战士。这些艺术家们坚定明确的革命立场,在他们自己的版画作品得以充分地展现,在当时的教育思想战线上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本课程中安排学生学习这一艺术形式、内容、结合版画制作的方式方法,以及传统篆刻印章技法相结合,运用特定材质进行雕刻,形成画面图案,用来表现积极向上的人物事迹,使学生在好的题材的感染熏陶下,提高思想觉悟。同时让学生观看学习、临摹历史版画作品,了解版画发展史,感受版画形式与革命文艺的血肉关系,感受这种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继承传统同时创作出新作品,继续表现生活中值得歌颂的人和事。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版画在特殊时期所起的积极作用,教育学生以纸板代木版刻图印画,学习民族传统,感受革命情怀。让学生学习传统版画制作技法,表现题材和内在爱国主义深刻含义,从而更加努力学习,为振兴祖国出一份力量。总之,经过版画这一章节内容的洗礼熏陶,学生们深刻认识先烈的英勇事迹,受到很大的感染和鼓舞,从而更加珍惜当下,认真学习,不断努力进步,从而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四)布工艺制作结合思政元素的实践表现 布这一材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我们用布制作蔽体的衣物,用布材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在学前专业手工课程教学中,不同步材质应用得更多,学生通过学习制作出各种能够应用于幼儿园活动中的布艺作品。有牛仔布贴画、玩偶、有不织布制作的墙饰、挂饰、玩教具等,在课堂中,除了教学生布工艺的制作技法,还引导学生结合思政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创作中,比如学生制作的“学雷锋”布艺贴画、给幼儿园的孩子们制作布艺红旗、布置布艺国庆壁挂等。让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热爱祖国大家庭,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情怀的熏陶,促使自己不断进步,牢记当初选择学前专业的初心,不忘即将为幼儿之师的使命,和幼儿一起成长进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布工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分以下步骤:1.课堂学习运用缝、绣、补、连缀等方法制作出布艺作品,并能够应用于幼儿美术活动中,作为一名为未来的幼师,要充分考虑布材料柔软安全环保,充分为幼儿考虑周到;通过学习本节课程的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技法,且为幼儿制作玩偶,提前感知为人师表应对幼儿充满爱护之情。2.学生通过学习,充分利用不织布材料的较为平整的特点,运用所学技法,剪裁缝绣,制作出各种造型的墙饰教具,比如布艺向日葵钟表,布艺绑鞋带墙饰,布艺绘本等,方便幼儿学习,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3.学生通过制作各种幼儿园教具,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开发了学生思维,使学生提前进入幼师角色,以幼儿为主,创作缝制各种特色的益智教具,为幼儿学习成长作出努力。 (五)废旧物造型的收集归纳,因材施艺实践表现 废旧物回收利用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对生活中各种废旧物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制作、加工成有用的作品并能够应用于幼儿教学活动和环境装饰中。通过废旧物改造在幼儿园的应用,也使幼儿感知、认识这一再利用途径,从而教育熏陶幼儿,爱护环境,从小养成环保节能的好习惯。课程中通过改造旧物创新制作的学习,锻炼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因材施艺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养成爱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旧物再利用的意识习惯;比如收集各种废旧纸材,设计切割组合制作造型;通过旧物改造,给幼儿制作玩教具、环境装饰作品;学生们发挥想象创造能力,成功的变废为宝,而且有了一定的实用性,这使得学生们产生很大的成就感、自豪感,从而精神上受到鼓舞,心理上得到满足,进而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更加认真努力投身幼儿教育事业中去,这也是我们课程教育教学的成功。 三、手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应用 通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在强化课程思政,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一)挖掘思政元素,调整教学目标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精神,立足立德树人、报效家国,发掘作品中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政的有效结合,是让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 (二)修订课程标准,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目标 依据与课程相关的思政要素,优化课程标准,将思政要素融入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适度调整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强化思政目标。 (三)建设《手工》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库 组织相关专业课教师,系统挖掘所蕴藏的思政元素,进行提炼加工,按照资源类型、教育功能、教学应用、专业课程类别等项目分类,形成以“章节素材—课程资源—专业资源库—学校资源库”分层级呈现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为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精准、方便、可及的素材,为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我学习教育提供资源。 (四)案例实施 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让团队成员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一节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本课程的所有案例都将思政元素、民族文化、专业素养、手工技能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使其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立体式课堂既继承了传统课堂的优势,又吸收了互联网时代各种先进手段,有利于营造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氛围。可操作性强,教学一体,易于同行参考借鉴。所有案例都以“爱国情怀的培养,为人师表的自觉”为出发点进行素材选择组合,贴近学生学习生活。课程教学结束后通过对学生作品进行技能展示活动,显示学生学习效果较好,且得到了全院师生的积极的评价,学生们表示通过手工课程的学习,在爱国意识、理想追求、个人修养、学习动力和努力方向等方面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收获。 参考文献 [1] 李焦明.如何实施“课程思政”[N].中国科学报,2019-09-04. [2] 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6-12-12. [3] 孟庆楠,郑君.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课程转化:价值、目标与路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3):139-145. [4]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5]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6] 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9-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