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铃薯是云南宣威地区重要粮食作物,当前在栽培管理工作中,通过农机技术,能显著提高马铃薯种植的机械化水平,减少劳动力成本,缩短种植周期,并有效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通过农机与农艺的融合,能够较好地实现马铃薯生产技术的升级和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当前在栽培时,应加强技术应用,推动种植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基于此,文章对马铃薯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旨在通过探究,能够为相关生产工作的进行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 马铃薯 农机农艺融合 生产技术 应用 研究 1. 引言 当前,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马铃薯生产效率和产量提升成为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马铃薯种植方式依赖于大量的人工劳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先进的农机设备如播种机、中耕管理机、收获机等能够在保证精度的同时大幅提升作业效率。然而,农机应用需要与农艺技术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农艺技术包括土壤管理、品种选择、种植密度、灌溉技术、病虫害防治等,这些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当前在生产时,应加强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提高生产质量,应用最佳融合模式,为马铃薯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 机械化耕整地技术 农机农艺融合背景下,作物种植当前的耕整地处理等工作更为便捷和高效。借助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能够快速完成马铃薯田的整备工作,为马铃薯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同时耕整地的效率相对较高。 在进行耕整地作业之前,还应合理选择种植地。云南宣威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均十分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在选择地块时,应优先考虑土壤肥沃、土层深厚、背风向阳、有机质丰富、排水灌溉方便的地块。土壤的酸碱度应控制在5—6之间,以更好地适应马铃薯的生长需求。地块应平整成片,保证地势相对平坦,便于后期开展机械化作业。此外,合理的茬口安排是减少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措施。建议坚持与麦类或豆类作物轮作倒茬3—5年,以减少田间病原和虫源基数,防范病虫害的发生[1]。 选定地块后,即可进行整地作业。整地时,应根据地块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机械设备。目前,常用的整地机械包括深松机,灭茬、深松、起垄联合整地机,以及旋耕、深松、起垄联合整地机等。具体选择哪种机械设备,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并注意在进行深松作业时,深度应超过30—35cm,确保将犁底层打破,破除土壤板结,为马铃薯根系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针对硬茬地,建议遵循根茬还田→深松→旋耕起垄的顺序进行整地。根茬还田时,要求破碎后的根茬长度不超过10cm,直径不超过1cm,以利于土壤的均匀性和透气性。旋耕作业的深度应控制在15—25cm,确保土壤松软。软茬地,则可以遵循深松→旋耕起垄的顺序进行整地。旋耕作业同样要求深度控制在15—25cm,起垄时,要求垄高保持一致,以16—18cm为宜,垄距保持在65cm左右,以确保马铃薯的生长空间和通风透光条件。 3. 机械化播种技术 当前,宣威地区积极运用播种机,来进行马铃薯机械化播种作业,不仅提高了播种效率,播种成本降低80%。在播种时,选择合适的播种机是机械化播种成功的关键。这需要具体结合播种地的实际以及马铃薯种植品种的实际,科学选择播种机械。播种前还需做好准备工作,选择健康、无病虫害、大小均匀的种薯,并对其提前做好消毒、催芽等处理。同时提前施入基肥。提前对播种机做好调试,科学地控制播种深度以及播种密度。一般马铃薯的播种深度为10—15cm,具体深度应根据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调整。播种密度的控制方面,株距为25—30cm,行距为65—70cm,可以结合品种特性以及土壤肥力进行调整。播种时,播种机应匀速行驶,确保播种均匀。播种机的操作手应具备一定的技术熟练度,以避免漏播或重播[2]。 4. 机械化施肥灌溉技术 马铃薯作为一种喜肥作物,生长各个阶段,对于肥料的需求尤为显著,在播种后,需对其做好管理工作。当前宣威地区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栽培工作的全程机械化,“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于一体的新型马铃薯栽培模式在当地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这一模式不仅有效减少了化肥用量,减轻了面源污染,还有效解决了马铃薯生产中冬春干旱缺水和精准施肥的难题。实际应用时,“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将水和肥料通过滴灌系统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实现了水肥的精准供应。这一技术不仅提高了水肥的利用率,减少了化肥的流失,还大大降低了化肥的用量。研究表明,与传统施肥方式相比,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减少化肥用量30%以上,有效减轻了化肥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宣威地区在冬春季节常常面临干旱缺水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正常生长。膜下滴灌技术通过在地膜下铺设滴灌管,将水分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大大提高了水分的利用效率。地膜的覆盖还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湿度,从而解决了冬春干旱缺水的问题。 5. 机械化中耕技术 马铃薯属根茎类作物,做好中耕培土能够促进根茎更好地生长,宣威地区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中耕管理降低69%。一般首次中耕培土除草可在追肥期进行。该时期,马铃薯已经进入了快速生长期,根系的生长和块茎的形成需要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的土壤环境。首次中耕不仅可以破除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还能为追肥提供适宜的土壤条件。除草率要求超过70%,伤苗率要求低于3%,确保无埋苗和压苗等现象。第二次中耕培土除草在封垄前进行。封垄前,马铃薯的块茎已经基本形成,此时进行中耕培土可以进一步促进块茎的生长,防止块茎露出地面,减少日晒引起的绿皮现象,提高马铃薯的品质和商品价值。培土时以拱形垄为宜,高度要求超过18cm,以确保马铃薯块茎在地下生长良好。培土时应以拱形垄为宜,高度要求超过18cm。拱形垄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湿度,同时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空间和光照条件。 6. 机械化植保技术 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容易高发各种病虫害。针对各种常见病虫害,应抓住关键防治期,加强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应用,以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和精度,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实际防控工作进行时,还应科学地选择适合的植保机械,这是提高植保效果的关键。像当前无人机喷洒系统,其被广泛地应用于病虫害防控工作中,适用于大规模地块,具有高效、精准、省时等优点。在植保前,还应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测,确定主要防治对象和防治时机。同时结合病虫害的实际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农药应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符合环保要求。并选择适宜的喷洒时间,避免在高温、大风天气进行。最佳的喷洒时间一般在早晨或傍晚,此时温度较低,风速较小,有利于药剂的均匀分布和吸收。 7. 机械化收获技术 宣威地区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收获效率,收获成本也降低了61%。收获时,可结合种植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收获机械。像联合收获机,其能够集挖掘、分离、铺放于一体,适用于大规模、高效率的收获作业。选择适宜的收获时间,避免在高温、大风天气进行。最佳的收获时间一般在早晨或傍晚,此时温度较低,风速较小,有利于减少马铃薯的损伤。马铃薯的收获深度一般为20—30cm,收获时,还需结合实际,对具体深度作科学的调控[3]。并注意控制好收获的速度。收获过程中,机械应具备良好的分离和清理功能,确保马铃薯与土壤、杂草等分离干净。分离装置应调整到适宜的角度和力度,避免损伤马铃薯。收获后的马铃薯应及时收集和储存,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导致品质下降。 8. 结束语 马铃薯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马铃薯的生产效率和产量,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广大种植户应加强技术应用,结合自身地区的发展实际,探索马铃薯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新模式,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嘉万,苏培娇,利艺.马铃薯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的应用[J].河北农机,2024(04):93-95. [2]徐春林.马铃薯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应用分析[J].中国农机装备,2024(01):76-78. [3]赵峰,孔振.马铃薯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应用分析[J].中国农机装备,2023(11):9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