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挑盐客、盐粮古道与区域文化网络 (一)粤东客家“挑盐客”概况 粤东客家地区指广东梅州、兴宁、蕉岭、大埔、丰顺等地。粤东挑盐客的产生与发展归功于商道的开辟。众所周知,自唐朝张九龄首开大庾岭商道以来,赣南在南北交通及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赣南处于沟通南北交通的大庾岭的北端,是岭南与北方进行物资交流和人员往来的重要通道,岭南钱粮、香药的上供,都由大庾岭商道进入南安军、虔州,然后通过赣江、长江、大运河,最后输送至都城。当时赣、粤产品交换中最重要和最大宗的物质,莫过于广盐。瑏瑠根据文献与现有研究成果可知,至少在北宋初,赣民利用秋、冬田事间歇期“资盐于广”已经成为习惯和传统,南宋后期甚至一度曾出现“岁秒空聚落”和“动以千百为群”,结伙相伴往返赣粤间贩盐的盛况。这些庞大的盐子群商,逐步在赣、粤、闽间开创出以赣南为中心的两条主要的私盐运输路线:一是赣州、汀洲与循州、梅州交界处,转运惠州盐、潮州盐;一是南安军与南雄州交界处,即通过大庾岭商道转运经南雄州陆运的广州盐。于是以挑担运输食盐为职业的挑盐客应运而生,他们广泛活动于赣南、粤东地区的交通要道上。 粤东挑盐客的身份多种多样,按工作时间划分可分为长期挑盐客和兼职挑盐客,按工作性质可分为挑担工和小盐商,按性别可分为男性挑客工和挑盐妇。“女劳男逸”的客家社会,造就了客家妇女勤劳、坚韧的精神。粤东客家挑盐妇本身就是居住在粤东地区、长期往返于赣南与粤东以充当运盐运粮工作的挑工。她们多为已婚妇人,通常为家境较贫或男性出外务工而家中需要经济来源者。 挑盐客的工作并非人人都能胜任,只有具备了一定素质与要求才能担当这项任务,相较而言女性挑盐客就更加不易。第一,要有过人的胆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赣闽粤边区盗贼较多,往往要有过人胆量以应对突如其来的事件。“两广素称多盗,兵戈不息,供馈实繁,其饷用之资,类取给于盐利之税,皆榷纳于桥关。”①“粤东负海滨,山盗会诸匪,甲于他省,公用以缉匪为大宗。”②其次过重的货物是挑盐客所面临的大问题,客家山歌就提到过:“见妹扁担百二三,阿哥心头着下惊。心想同你伐多少,又见人多唔敢声。”③第二,要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网。粤盐赣销、赣粮粤卖需要有紧密的联系网,才能获得当地相关的售卖信息,从而获得更好的报酬。第三,熟悉当地文化,例如赣南地区的语言,需要在挑运过程中逐步掌握所途径地区的语言与风土民情。 客家挑盐工的工作,从时间上看,一般都是十五天左右,前后参加者有上千人,成群结队的将食盐运送至赣南。挑盐工的收入来源主要为:一、雇主支付。如“平远县,本县食盐自广济桥过关,载至三河,在县贸易者,雇民船载至坝头,另募夫挑运发卖其坐派觧京盐钞银,除拨镇平外,三十五两九钱两分六口零。丑口原系潮府广济桥盐利代纳千,天启二年口屆奉。”④二、粤盐入赣。“兴宁向食潮州广济桥盐饷无定额,康熙三十三年桥商按县泒引,始定兴宁额引三万一千九百九十五道零,饷银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七两零,时江西负贩肩挑者多集与宁桥商,见兴宁能销盐,遂执成说以定额盐课,遂浮于正供矣。”⑤三、赣粮入粤。如《雍正朱批谕旨》记载:“南、赣二府,……向有潮州及附近汀、翰各府人们挑负米谷豆赴平远(嘉应州北部)易盐过岭,在各乡分卖。”⑥总之,粤东挑盐客的收入来源渠道主要是雇主支付、贩卖食盐以及带粮入粤。这样,促使盐粮文化发展的国家政策、劳动力来源及商贸交换机制得到了各方面的确认。 (二)粤赣盐粮古道 1.大庾岭商路-梅关古道 在江西和广东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蜿蜒着一条古道,鹅卵青石铺路,两旁或灌木野花突兀,或林荫夹道掩映,古朴而陆离,沧桑而厚重,这就是曾经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大庾岭商路,今人称为梅关古道。 大庾岭,位于粤赣边界,距江西赣州府大庾县城12公里,距广东南雄县城30公里,自唐代张九龄开凿以来,到五口通商前,一直是中原与广东乃至海外商贸的两条主要商路之一(另一条是湖南的南丰岭商路),“元明清三代,纵贯中国南北的大道,无过于此”⑦。万历二十三年(1595),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由广东进入江西旅行时,曾经这样描述大庾岭商路的盛况:“翻山的道路也许是全国最有名的山路”,“许多省份的大量商货抵达这里,越山南运;同样地,也从另一侧越过山岭,运往相反的方向。旅客骑马或者乘轿越岭,商货则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像不计其数”。① 清人认为闽粤交往有三条大的通道:“省之南顾,则赣州为一省咽喉,而独当闽粤之冲,其出入之路有三:由惠州南雄者,则以南安大庾岭为出入;由潮州者,则以会昌筠门岭为出入;由福建汀州者,则以瑞金隘口为出入。”②史载,“雍正五年丁末,潮州米贵,每日千余人在筠门岭及周田墟搬运,本邑米复大贵”,“乾隆六十年乙卯四月间闽广搬运,米价腾昂,每升六十文”,地方官因此把米贵归之于“接壤闽粤两省,运去米谷甚多,以致本地米缺价贵”。③ 赣南则从广东运进食盐。清代赣南大部分时间食广盐,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北宋初,庞大的私盐商贩逐步在赣、粤、闽间开创出以赣南为中心的两条主要的私盐运输路线:一是赣州、汀洲与循、梅州交界处,转运惠州盐、潮州盐;一是南安军与南雄州交界处,即通过大庾岭商道转运经南雄州陆运的广州盐。 南宋以后,中国商品经济活跃,作为南北物资交流重要通道的梅岭,开始出现更多商人的身影。明人形容梅岭商道的繁华景象说:“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④万历年间,著名传教士利玛窦越大庾岭时,亲睹梅岭繁忙景象,记述说:“旅客骑马或者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象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⑤众多的商旅为大庾岭两边的大余县和南雄县提供了巨大的就业机会。可以肯定,大余和南雄至少从明代甚至更早就有一支训练有素的“路夫”“担夫”队伍,他们负责为过往商旅提供运输服务,吃苦耐劳,数量庞大,有近十万之众。两边的路夫为了争夺生意,经常械斗,“杀伤狼藉”,后来南安和南雄知府商议,在距南雄70里处设立关口,双方货物在此地“博换”,也就是相互交换,各取所酬,并刻石定制,从此双方始相安无事。⑥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二十二年(1757)规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国商船只能至广州港停泊交易,致使梅岭更为重要,商业更为繁荣。梅岭古道一路店铺林立,据说下雨天不带伞,可走几公里而身上不会淋湿,已完全是一条繁华的商道。如今的梅岭,尽管没有了两边络绎不绝的店铺和房舍,也没有了来来往往的商旅,但是天高岭峭,点缀着夫人庙、六祖寺、望梅亭等古迹,不禁让人发思古之幽情。梅花尽开,古道幽深,见证着着盐业古道的悠久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