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档案资源参与高校记忆工程建设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本文从档案与高校记忆工程的内在耦合性出发,认为档案参与记忆工程主要有四个维度:完善的治理结构、资源建设体系、资源开发体系、档案服务体系。同时,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实践困境,需要从建立现代化的档案记忆治理结构、构建完善的档案资源建设体系、推动档案开发利用创新发展、持续加强档案服务转型升级等方面予以强化。 关键词: 高校 记忆工程 档案 唤醒共同的记忆,是新时代增强高校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有力抓手,也是高校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当前,档案参与高校记忆工程建设,在档案中唤醒沉睡的记忆,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部分学校的实践探索,深入分析在高校记忆工程建设中如何发挥档案记忆保护作用,以期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1档案与高校记忆工程的内在耦合性 1.1档案与高校记忆存在天然的内在关系 档案作为历史的最真实记录,是区别于单一文件、照片、图书、文献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包含着文书档案的治理维度,也承载着时空和现实记忆,成为文化建构的重要方面。对于高校而言,基于档案的高校记忆,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以档案视角构建记忆真相,为内容主体提供凭证信息,能够增强记忆的真实度和合法性,发挥记忆工程育人功能。二是档案是高校记忆的关键载体。高校记忆作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需要“物质载体”承担记忆场域,而档案作为一种“共享记忆”,将记忆变为真实、客观的物质实体,使记忆得以持续存在并遗留给后人,成为集体理解群体历史,构建集体记忆的基础。经过历史沉积后的档案资源,原汁原味地保留高校的独特价值观和文化传承,是高校记忆工程构建“最合适”的载体。例如,校史是记忆工程的主体,而校史的关键记录就存在于档案之中。因此,积极回应师生对记忆工程的新期待,必须发挥好档案资源的独特作用和潜在价值。 2档案参与高校记忆工程基本维度 2.1完善的治理结构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规划》《档案法》《实施条例》均对档案治理体制做出了明确要求。高校记忆工程建设离不开完善的档案治理体制,需要在学校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归口负责、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落实档案工作责任制。《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DA/T10-1994)确定高校档案分为党群、行政、教学、科学研究、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基本建设、仪器设备、出版、外事、财会10个一级类目。随着高校的发展,各类活动增多,一些高校又增设声像档案、校史档案、名人档案等,将一级类目扩展到11至13个,甚至更多。基于高校档案门类的增多,需要建立与实际相符合的档案管理格局。 2.2完善的资源建设体系 在高校传统管理模式中,档案承担着历史记录职能,综合档案馆作为资源的收集保管者,以档案的被动式接受和服务为主。随着档案的作用逐步显现,档案不仅是资源库,更成为记忆库,档案管理者不仅是资源的保管者,也是档案记忆的挖掘者和传承者。这不是档案工作者刻意提升自我的社会地位,而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档案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按照高校档案记忆工程的现实需要,档案管理者要变事后整理为“前端控制”,对重大项目、工程提前介入,及时跟进,确保档案资源齐全完整,反映真实的建设历程。 2.3完善的资源开发体系 档案资源转换为高校记忆,不是简单的陈列,而是需要对档案资源进行情感、认知的表达,达到启迪思维、总结经验、教育后人的作用。作为档案记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档案开发利用是对档案文献有计划、有组织地挖掘和建构记忆的行为,也是高校精神和传统的赓续,对于传播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档案开发利用既能激活尘封的时代记忆,也能使高校记忆更具阅读性、传播性和趣味性。有学者认为,档案开发利用具有记忆再生产功能,细化为记忆的唤醒、传承和增值。这一论述,实际上将开发利用工作的全过程进行了高度凝练和总结,开发成果不仅使记忆得以传承和再现,还逐步被师生所接受,进一步转化为推动高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2.4完善的档案服务体系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加速融入档案工作,档案服务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高校档案利用逐步从“线下”转为“线上”,构建档案记忆的模型更具传播性和情感性,师生从档案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动力。同时,档案服务方式的改变加速了档案传播方式转型,形式更为灵活、生动的档案舆论阵地成为档案走出档案馆、塑造集体记忆的主要形式。如某信公众号、短视频等以其快速、直接的方式吸引受众,激发内心的情感认同,塑造新的传播集群,展示共同的记忆。 3档案参与高校记忆工程的困境 3.1管理体制不顺畅 高校档案工作基础较为薄弱、长期不受重视的现状未能得到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是档案管理顶层设计不充分。档案管理制度较为陈旧,与《档案法》《档案法实施条例》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管理体制未能形成党委领导的强大合力,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标准化管理水平较低。二是档案管理人员配备松散,大多数为兼职人员,晋升通道不畅、职业荣誉感不强、专业化水平较低,限制了档案记忆的建构。三是服务渠道狭窄。虽然档案参与学校重大工程的机遇增多,但是档案单独承担高校社会记忆工程机会欠缺,无法真正展现档案的独特作用。 3.2资源建设不到位 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社会活动、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的深入,档案资源门类和数量增多,再沿袭传统的收集范围和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要求。当前,档案资源建设不充足的问题成为高校档案记忆的重要困境和障碍。在新形势下,高校需要对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进行分类,确定不同门类、载体或形式档案的分类方法,确保档案分类科学合理,要明确档案材料归档范围,按照各门类档案整理规范要求,依据档案材料全面、系统的原则,明确各门类文件材料的档案范围,保证档案材料的完整性。 3.3档案开发力度较小 档案资源融入高校记忆工程的力度不足,参与项目质量不高,档案效能发挥的空间较为有限,主要表现在:一是档案开发产品质量不高。大多数档案文化产品局限于汇编类,档案研究与阐释类较少,无法满足高校记忆工程需求。二是作用发挥不足。档案部门参与记忆工程多停留在提供部分档案资料,在开发上亮点不多,无法使档案从幕后走向前台。 3.4档案服务手段较为单一 档案电子化、网络服务已基本实现,但是智能化服务尚处于摸索阶段。例如,人工智能的精准算法功能,能够通过档案资源的分析为记忆工程提供有效的资源和案例服务,走出被动服务和大海捞针的传统模式。档案宣传方式较为呆板,档案服务高校文化建设主要依靠较为活泼的宣传形式,但长期以来,高校宣传工作重视不够,宣传的灵活性、鲜活度与吸引力不足,无法有效发挥记忆工程的“四梁八柱”作用。 4档案参与高校记忆工程的路径选择 要按照档案资源“存史资政育人”的总要求,发挥好档案在记忆工程方面的作用,扎实做好档案“四个体系”建设,构建记忆工程新模式。 4.1建立现代化的档案记忆治理结构 搭建档案参与高校记忆工程的组织领导体系,有利于推进二者深度融合,提升记忆工程的影响力。 4.1.1明确职责。 档案部门要扛起参与记忆工程的“第一责任”,通过规范提升档案管理质量和效能,为档案资源、利用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高校主要领导对档案参与记忆工程的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以高质量档案管理引领记忆工程走深走实。 4.1.2提升能力。 档案工作者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关系。谋划档案工作发展时,要将记忆工程融入长远目标,细化分解长远目标,推动长远问题分阶段进行。要着力提升创新水平,在继承与发展、变与不变中谋划档案工作,以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体制机制的优化推动档案工作效率提升。 4.1.3加强资金支持。 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资源建设不足、设施不全、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补齐建设相对滞后的短板。同时,通过强化奖补作用,以补助资金为杠杆,调动融入记忆工程的积极性,为高校软实力提升增添动力。 4.2构建完善的档案资源建设体系 4.2.1高标准制定“三合一”制度。 科学划分归档范围是档案资源建设的基础,要根据高校记忆工程需要,在传统归档范围基础上,融入新产生的档案门类,构建体系涵盖面更广、收集更全面的制度体系。要全面掌握高校业务职能和特点,特别要将专业档案作为重点内容,科学开展编制工作。要注重细化归档范围,增强可操作性;全面鉴别文件现实作用和历史价值,兼顾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统筹考虑纸质与其他载体文件管理要求,明确细化归档范围,准确划分保管期限。 4.2.2完善档案资源征集体系。 征集工作是有效弥补馆藏不足的重要手段,具有记忆价值散存在社会上的档案资料是征集重点,高校要在校庆日等重大节点开展精准征集,更好地记录学校发展的光辉发展历程,进一步展示办学成就、总结办学经验、凝聚师生力量。北方民族大学在校庆日期间,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大学文化及荣誉成果以及领导专家题词与题字、名师大家手稿及讲稿的图片及影像资料等,丰富了高校记忆工程内涵。 4.3推动档案开发利用创新发展 要建立以高校记忆工程为导向的开发利用体系,突破固有思想的藩篱。 4.3.1服务于高校文化建设。 注重档案与校史资源建设,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其效用发挥,在“资政育人”方面发挥档案服务事业发展、服务立德树人、服务文化需求的作用,真正使记录在档案里、印刻在校史中的时代记忆“活起来”“火起来”,为文脉历久弥新发挥积极作用。例如,有的高校建立文化资源平台,档案馆就及早介入筹建,提供大量的历史照片、视频和档案资料,实现了照片、视频、音频与文字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网统管,既充实高校文化软实力内涵,又展现了档案的服务价值。要加强编纂研究,服务好学校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全面彰显学校的历史、卓越的贡献、厚重的精神与奋进的文化。中国石油大学档案馆编写《中国石油大学校史》《征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年谱》《风雅石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藏书画精品》等,实现了让档案活起来、用起来。 4.3.2满足用户文化需求。 师生是高校记忆的主要受众,档案参与记忆工程需要以师生为核心构建开发利用体系。例如,在学生毕业季,高校档案馆可以制作毕业生合影集、学生校园生涯记录等作为毕业礼物,即让学生带走母校的美好瞬间。在教师节、荣退仪式等节点,可以推出教师风采录、教学历程回首等档案文化产品,让教师感受学校的人文情怀。 4.4持续加强档案服务转型升级 4.4.1推动档案宣传提质增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展览”、VR等现代技术呈现方式成为新的表达范式,高校可通过互联网,将传统档案展览、编研成果电子化,使用户不受时空限制就能随时感受高校记忆情怀。要推动宣传载体多样化,在某信公众号、某博、某音、某手等,以鲜活性的档案宣传刻画高校记忆,走出传统呆板、说教式的困局。 4.4.2推动服务方式转型。 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档案服务,发挥智能算法优势,构建精准用户服务模式,精细、准确地匹配用户实际需求,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满足个性化需求偏好,让师生在智能化的服务中感受学校的情怀与记忆。例如,重庆大学建立“数字记忆”平台,以全面收集和数字化加工档案记忆类资源为数据基础,根据各类需求,提取相应知识,通过数据可视化、VR/AR、智能交互等技术呈现出来,取得了良好的展示和唤醒记忆的功能。 结语 高校记忆最真实、最丰富地再现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有利于增强师生的自尊心、认同感和自信心。档案天然具有社会记忆功能,与高校记忆工程的构建具有天然耦合性。在新形势下,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档案资源在记忆工程的重要性和独特作用,加强“四个体系”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标准化水平,推动记忆工程迈上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雯.高校“档案记忆观”构建的路径依赖与创新研究[N].陕西档案,2024(02):28-29. [2]杨伟龙.高校记忆工程视域下照片档案收集与共享App设计及实现的途径[N].城建档案,2020(11):25-26. [3]张雯.高校“档案记忆观”构建的路径依赖与创新研究[N].陕西档案,2024(02):2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