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并将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在生态文明实践中进行了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灵感源泉,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实践策略和道德启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融合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民胞物与的天下观、严禁而守的法治观、义利合一的发展观,深刻体现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简单承续,而是在全面把握国内外生态环境治理发展趋势基础之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重构,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全新成果,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内涵,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 绿色发展 思维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断,赋予了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基,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内核和应对生态挑战的强大力量支撑。故而,习近平立足全人类发展,提出了具有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并在生态实践中实现了自我超越、自我革新,助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发展境界。基于此,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入手,揭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探索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期为中国及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与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重渊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着解答生态治理问题的重要智慧,因而具有普遍属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源泉。新时代,为真正理解并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须深入挖掘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资源和启示,以探寻其生成根源。 (一)理论视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务虚性的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它承载着丰富的民风民俗、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有性格,还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独特的理论视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了众多与当今时代产生共鸣的独特智慧,它以提高生态环境生产力来满足人类的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导向,与现代生态实践相结合,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滋养。例如,“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仁爱精神倡导对自然和生命的关爱,“无为而治”的道德标准倡导顺应自然规律,“守土有责”的法治观念则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严格管束。当前,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生态形势,有必要继续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从中汲取更深层、更广阔的思想理念与思维方式,应对生态环境治理危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转化过程中,因其强烈的现实感召力而不断自我完善的独特理论体系,具体呈现为生态文明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等价值理念。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也展现了中国式生态治理方案的独特魅力和实践价值。质言之,通过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并将其与现代生态治理实践相结合,可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注入更多精神动力和智慧支持。 (二)实践策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务实性的参考 攻克困扰世界的环境治理难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方向之一。当前,世界生态环境出现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等现实困境,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严峻挑战。而西方资本主义生态文明已逐渐走向衰退,其以“自然服务人”的生态价值理念所产生的异化力量,正侵蚀着人类共同发展的空间,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不能再依赖主导世界的西方文化或文明。在这一背景下,内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恰恰能够为解决人类社会生态困境提供实践方案。例如,通过发掘“天人合一”的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携手共建共享、包容开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通过探究“万邦和谐”的理想状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保护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呼吁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应承担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共建美丽清洁的世界;通过遵循“民胞物与”的博爱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倡导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国际胸怀,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的一系列传统生态理念不仅为现代社会中复杂的生态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更成为了当代世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参考和指引。简而言之,应进一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使其与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合,形成更具说服力,更有行动指引力的生态治理思想,从而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治理经验。 (三)道德启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伦理性的思考 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生活为切入点,成功提炼并形塑了中华文明中道德理念的当代话语体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根基,焕发了道德理念生机勃勃的教育功效,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丰厚的伦理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穷理的思想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1]。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华儿女观察世界、理解人类社会的哲学智慧,是中华民族德治国家的重要基础。与中华文化道德理念相比,资本逻辑催生而出的人与人相异己、消费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西式道德观,造成了人类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频发。为此,依赖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作为指引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已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世界性生态危机问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为解决生态环境这一项世界性难题提供价值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诸多尚待发掘与阐发的智慧瑰宝”的视角[2]340,进一步阐述了传统道德理念既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能够为当代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道德准则。为此,面对生态环境治理困境,有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发掘、扬弃、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道德理念,解决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生态伦理困境。例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生态治理的正义追求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遵循、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智慧等,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理念的现代化成果转化的立体而系统的呈现,它超越了西方传统生态治理模式,为解决全球生态文明难题提供了重要道德支撑。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深邃的自然哲学智慧。这些智慧不仅根植于古代文献的字里行间,也广泛体现在古人的自然观、天下观、法治观、发展观之中,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精神滋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