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文明的哲学转型与现代哲学如何消化、对待实定性问题密切相关。在黑格尔、谢林、费尔巴哈、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实定性(Positivität)是个含义多变、非常复杂的概念,它提供的确定性根据,先后与主权者的命令、传统习俗、经验事实的确证内在相关。至少在宗教与神话领域、文学艺术领域、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都先后出现了不能完全归于理性、无法为理性完全把握的实定性问题。晚年的谢林在宗教与神话领域展示的实定性只是其中的一种、一类,绝非全部,亦非典型。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科学领域的实定性越来越多的把握、吸收,走向对黑格尔的理念世界在先的否定哲学的批评,得出建立“真正的实定科学”的结论。对物化世界的实定性根基的重视,对精神世界的实定性根基的重视,在超越性新世界中超克现代虚无主义,是作为“真正的实定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 实定哲学 实证性 马克思 真正的实定科学 马克思哲学是在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思考中诞生和发展的。现代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文明,具有一系列崭新的特点。它塑造了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代世界。这个世界的基本特点,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话说就是:“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1)如果说前现代世界是一个稳定、固定、等级森严、永恒、静穆、崇高意义非常确定的古典世界,那么现代世界就是一个变化、生成着、创新、不稳定、特别是崇高意义已被亵渎了(所谓“上帝死了”)的新世界。这个新世界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不确定性成为新常态,由此导致确定性的缺失,导致确定性根基的转化,导致确定性亟须新的奠基和重构。这种新的奠基和重构是现代文明对哲学提出的适应性要求,是现代文明的哲学转型的内在要求。由于这种确定性根基的转化,以及新世界变化越来越快和越来越复杂,新的确定性的确立殊为不易。某些确定性倒是存在,却不被人们认同和喜欢。人们喜欢的确定性常常不在,而不喜欢的确定性却可能不时袭来。本文认为确定性或者实定性与越来越固定化的物化体系、越来越感性和生成着的世界、一切神圣性都被亵渎了的无根世界密切相关。如何理解、构建这种确定性或者实定性,如何在实定世界的基础上构建有根基(非虚幻)、有前景(非固化)、有意义(非虚无)的现代世界,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根本之处,也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思考的关键之处。 一、走向对经验事实的日益重视 在本文中,实定性主要是指与黑格尔、谢林、费尔巴哈、马克思延续使用的德文词“positiv”直接相关的一种属性。这个词以前常常被译为“实证的”,但“实证的”这个含义其实是后来才有的,并不能完全表达“positiv”的全部含义。雷蒙德·瓦克斯曾说:“‘实证主义’(positivism)一词源于拉丁文positum,意思是指制定或颁布的法律。一般而言,法律实证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任何法律的有效性都要上溯至一个客观的可确证的渊源。”(2)“实证的”这个词本来就意味着有一个根据,而且是长期以来被视为无可怀疑的根据。这个根据或者是主权者的命令,或者是自然甚至上帝;无论是哪一个,都是不可怀疑的根据。重视经验事实验证的新文化开始质疑这种根据,并对其进行新的替换:必须由经验事实来验证。根据的重新构建才是实证性的关键问题所在。从这个视角来看,实证性这个词的含义不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且也是多面向的,并不是单义的(3)。一般来说,它的只是由经验事实来验证的含义是现代文化诞生以来才有的一个现代含义。在这个词正处于演变过程中的黑格尔、谢林、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注意它的复杂性和历史演变性就更为重要。“positiv”本来是指不是来自自然而是由人积极设立的东西。这种人为设立的东西是否真能立得起来、是否最后得以落实,取决于是否确有根据,而根据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规定。在本文的范围内,根据不同思想家在不同时代和场合的不同使用,我们把“positiv”一词作“实定的”“实证的”“肯定的”等不同翻译,并以“实定的”为主。 如马尔库塞所说:“黑格尔去世后的十年内,欧洲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实证主义’时代。实证主义将自己作为实证哲学体系而公之于世,并呈现了与实证主义后来发展截然不同的形式。”(4)在这里,马尔库塞指的是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体系。不过孔德的实证哲学主要是针对科学史和科学方法论替代传统形而上学而言的,哲学意味并不浓。真正从哲学出发提出传统哲学是否定哲学,未来哲学应该转型为实证哲学(肯定哲学)的是晚年的谢林。他批评从康德到黑格尔的传统哲学都是理性、逻辑地致力于揭示世界本质的否定哲学,还没有发展成揭示世界的感性、经验、情感、实存性、生成性等不那么符合理性的本性的肯定哲学。 但“positiv”一开始却不是经验、感性或由经验、感性来确证的意思。谢林在早年的《学术研究方法论》第七讲用了“positive Wissenschaften”这个通常译为“实证科学”的短语;先刚教授在译注中特意说明,这个短语在谢林这本著作写作和出版的时代还没有实证科学的意思,而是官方设立的意思(5)。也就是说,“positiv”所意味着的实定性、确定性来自官方设定,在实际操作中因此具有不容怀疑的实定性。实定性、确定性的根基是官方设定的,或者传统延续下来的。这似乎不符合理性批判的哲学原则。黑格尔早年写过一篇《基督教的实定性》。“实定的”在其中是当下的、未经理性反思的、传统延续下来的、被人认可的意思。实定性“首先意味着主体的道德自主性的扬弃”。实定性意味着对外在强制的屈服、主体性丧失,即理性、主体性的对立面。卢卡奇在《青年黑格尔》中甚至把它看作未来异化观念的萌芽,“这个概念在神学和法学里曾是一个非历史性的一般概念”(6)。如果说黑格尔在这里理解的“实定性”是未经理性批判的因而并不充分确定的实在所具有的东西,那么海德格尔在《现象学与神学》中则进一步把实定性解释为“某个现成摆着的”东西所具有的性质,它可以由实证科学予以揭示。“实证科学”就是“对某个现成摆着的和已经以某种方式被揭示出来的存在者的有所论证的揭示”,神学的实定性于是就是“通过那种在信仰之为信仰中被揭示的基督教的事件”(7)。实定性不但与现成存在者直接相关,而且还与实证科学的分析揭示直接相关。“关于某个现成存在者的科学,即关于某个实在(Positum)的科学,我们称之为‘实证科学’(positive Wissenschaften)。”(8) 在启蒙运动以后日益重视经验、感性、实存性、生成性的时代,“positiv”一词的词义逐渐有了新的变化,从来自传统根据的神与习俗、官方设定到重视理性和逻辑,从重视理性和逻辑到重视经验实证,从重视与上帝、官方相统一的传统理性到重视与感性、生命相统一的新理性,确定性、实定性越来越具有了新的内涵。以往由感性经验证实的那种意义上的“实证”可能无法完全涵盖这些内涵,为此我们暂且用“实定的”一词来界定“positiv”。 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以及英国经验论哲学传入德国,“positiv”这个词越来越跟经验实证相关起来。按照理性主义传统,一切知识的确定性都来自理性的原则,并因此能够被提升为“严格的科学”(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都相信这一点),而来自英国的经验论传统却更愿意把确定性的根基赋予经验验证;即使不是全部,至少也是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