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鞋论文网提供论文发表、论文查重以及本科论文写作、硕士论文写作、职称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服务,上万成功案例,欢迎咨询。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童鞋论文网
热门搜索
行政 教育 营销 法律 经济 护理 心理 会计 文学 工商 计算机 旅游
站内搜索:
童鞋论文网
 当前位置:童鞋论文网 > 硕士论文 > 文章正文
 
网络“圈层化”背景下青年精神需求的困境与应对
论文作者:童鞋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txlunwenw.com  发布时间:2025/1/17 10:03:42  

摘要:近年来,网络“圈层化”交往逐渐成为青年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网络圈层间的交往反映出青年面临着精神需求困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上难以逾越精神“舒适圈”,在情感上囿困于双向撕裂的精神“孤独圈”,在价值上深陷良莠不齐的精神“迷茫圈”。为破除网络“圈层化”背景下青年面临的精神需求困境,应不断优化青年精神的认知供给、情感供给和价值供给,破解青年精神“舒适圈”“孤独圈”和“迷茫圈”。

关键词: 网络“圈层化”  青年  精神需求  精神供给

圈层源自现实生活中人与社会产生的一系列交集,是一种本就植根于人性的人类文化,具体是指以情感、利益、兴趣等维系的具有特定关系模式的人群聚合[1]。“圈层化”是圈层的一种现象和趋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青年群体以网络为主要阵地、以兴趣与情感为核心纽带,构建起了各式圈层[2],出现了网络“圈层化”现象。网络“圈层化”,即青年群体在网络社会中,以不同的趣缘为主要依据形成的各式各样的群体类聚[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作为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走向。”[4]网络是青年表达诉求的主要平台,在网络“圈层化”影响下,青年的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知识视野虽然得到拓展,但也面临着“信息茧房”、社交窄化和价值单向等诸多问题。“网络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5]目前,学界关于“圈层化”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关于网络“圈层化”“圈群化”的研究也逐渐涌现,但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圈层化”的机制、特征、传播话语等方面,结合青年群体尤其是青年精神需求的研究较少。因此,只有立足网络“圈层化”这一背景,探索青年精神需求,优化青年精神供给,引导青年打破网络圈层对精神的桎梏,才能更好地把握青年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一、网络“圈层化”:研究青年精神需求的独特视角

青年的精神需求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网络“圈层化”的出现丰富了当代青年的精神生活,成为青年找寻自我、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网络“圈层化”为研究青年成长规律和思想状况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开展研究,有利于深入探索青年的精神世界,精准把握青年的精神状态与特点。

(一)网络“圈层化”

圈层的形成与人的社会交往紧密相关。马克思在解读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P135)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会因血缘、地缘、趣缘等各种因素形成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费孝通认为,这种社会关系存在于差序格局中,即“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7]。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各有不同,“每一代人都形成了自己的圈层,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和很大影响力的圈层效应”[8](PVI)。这种以“己”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形成具有伸缩性的网络结构,是圈层的本质所在。

数字时代,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平台提供了更多可能,人们的交流空间不断拓展,交流方式更加丰富,逐渐建立起了新型的人际关系与人机关系,颠覆了传统的社会交往模式,网络圈层也随之出现。学界关于网络圈层的研究比较丰富,张铨州认为,网络圈层是指社交群体的一种具体形态,即由拥有相似价值观、兴趣爱好的网络用户借助网络平台自主选择聚合而形成的网络社群,并且在这个社群内,成员们相互认同彼此之间的层级差异,并共同拥有特定的风格趣味和价值主张[9]。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圈层实质上是一种以趣缘为纽带联结网民的聚集方式,是群体信息传播的新场域。

(二)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需求

需求是人类进行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源泉,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马克思认为,“生产物质生活本身”[6](P158)是一切人类生存的首要前提,当人们满足这一需求后,“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6](P159)。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也论及了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10]。骆郁廷认为,人的精神需要既包括理论需要,也包括情感需要和意志需要[11];操菊华指出,精神需求是彰显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维度,它关系到人的切身利益,包括情感需求、认知需求、价值追求等[12]。人的物质需求在现实世界中产生,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个体的基本生存需要;精神需求同样是在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更高层次的需求。

新时代青年的个性鲜明,其精神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学界关于青年精神需求的研究较少,代表性的观点有:“青年学生的精神需求是指青年学生群体为了不断发展进步而逐渐扩展的精神享受和精神愉悦的需求”[13],既包括他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追求,也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需求在求知、情感、道德、审美、意义等方面呈现积极向上、丰富多样、自信自主的特征,但也存在需求发展的片面性、不平衡性和乏力性等问题[14]。此外,张雪梅等从虚拟偶像崇拜这一现象切入,指出新时代青年精神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15]。宋德孝从高校思政课的角度指出,新时代大学生具有独特的个体体验与群体特质,这让他们产生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精神需求。高校思政课应精准对接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实现供需平衡的良性循环[16]。总体来看,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需求有着鲜明的特征且充斥着多种矛盾,要理性分析并积极回应青年的精神需求,以丰富的精神供给精准对接青年的精神需求,充实青年的精神世界。

(三)网络“圈层化”与青年精神需求的关联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在网络视频(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约车用户中,青年都是主体。”[17]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青年间的圈层效应日益显著,基于人际关系、兴趣爱好、地域分布等因素,新的群体不断聚集。网络圈层的兴起促成了青年网络“圈层化”,且成为当下网络圈层的显著特征[3],如“饭圈”“电竞圈”“汉服圈”“二次元圈”“低消费圈”等。网络“圈层化”在满足青年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问题。

《2023年度年轻人搜索关键词报告》显示,“MBTI测试”“精神进补”“搭子”等词汇成为了年度关键词[18],“精神”“情绪”“人格”等话题备受关注,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圈层化”背景下青年关注的热点更侧重于精神层面。物质条件的富足促使人的精神需求进一步提升,当代青年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得以满足之后,开始追求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需求。网络“圈层化”恰恰为青年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青年的精神生活在不同的网络圈层中更加丰富、立体、多样,其精神需求呈现鲜明的“圈层化”特质。基于上述理论背景,本文主要从认知、情感和价值三个层面来分析网络“圈层化”背景下青年的精神需求问题,揭示这些问题的具体成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提供可能的对策。

二、网络“圈层化”背景下青年精神需求的现实困境

网络“圈层化”背景下,青年的圈层身份呈现多种样态。网络圈层可以满足青年拓宽视野、兴趣互通、情感共鸣等多种精神需求,但长期的网络圈层生活也会给青年带来负面影响,使其在认知、情感、价值方面面临不同的精神需求困境。

(一)认知蒙蔽:难以逾越的精神“舒适圈”

在网络圈层的环境中,青年会接收到诸多具有针对性的定制信息。当青年深度融入网络圈层后,会在无形中为自己搭建起精神“舒适圈”,从而阻隔了原有的良性沟通。一方面,网络圈层中的信息呈现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特征,导致青年长期处于信息过载的状态。大多青年可能同时参与多个圈层,而不同圈层会通过移动设备智能化和多元化的应用服务为青年推送各类文字、音乐、短视频等,这些内容大多贴合青年喜好。海量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传播会消解知识的权威性,使青年在庞杂的信息流中难以筛选出正向的、有质量的信息。另一方面,网络圈层中“信息茧房”效应日益强化,容易使青年深陷圈层身份之中,减少与外部信息的交流。不同的网络圈层有着不同的核心理念,青年或主动选择加入某个圈层,或被动接受某个网络圈层信息的精准推送。一些社交平台、商业网站凭借强大的算法推荐技术,向用户推送“定制”信息,进一步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这种圈层定制信息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渐加深了圈层之间的隔膜。如果青年长期不间断地接收来自圈层内的大量定制信息,就容易“圈地自封”,忽略外界信息,与圈外人分隔开来。

《圈层效应》中关于Z世代①有着类似描述,“Z世代的不同之处在于,社群是他们有意识的内心选择,而不是外界强加给他们的,而且他们在不断形成更大的全球社群。”[8](P142)当代青年的物质条件相对优渥、知识面广泛、自我意识较强,更加重视自我体验和自我实现。但这种个性化也使他们难以在原有组织生活中拥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长期待在自己喜爱的精神“舒适圈”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可能逐渐形成一种自我蒙蔽的状态,与外界的隔膜也日益加重。

(二)情感困顿:双向撕裂的精神“孤独圈”

网络的隐匿性使青年更愿意在圈层中展现内心真实的自我,呈现“线下社恐、线上社牛”的状态。他们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转换中可能产生新的矛盾,最终走向精神的“孤独圈”。其一,青年正处于思维成长、观念觉醒的关键期,对情感的诉求更为强烈,网络圈层接纳了青年的现实孤独感,满足了他们的各类情感需求。研究表明,当不良情绪引发病态的强迫行为时,青年学生更倾向于寻求网络帮助来引导自我调节[19]。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彼此深刻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逐渐减少,网络圈层中的虚拟身份让青年享受着脱离现实的“便利”与“自由”。然而,当青年不得不回归现实身份时,“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会产生割裂,青年停留在虚拟世界的情感难以向现实转化,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孤独感。其二,网络圈层为青年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同时也可能使他们落入同质化陷阱。在网络圈层中,青年可以重新设定自己的身份与角色,以独特的方式表现自我,回归自己的真实状态,与“同道中人”在圈层内相聚,最大化地满足自己的意向表达、抒发情绪、寻求身份归属等情感诉求。然而,这个过程也让他们给自己贴上了重重标签,看似找回了“自我”,实则迷失了“真我”。其三,在网络圈层中,青年容易迷失自我,形成窄化的虚拟人际关系,加重与圈外人的情感隔膜。青年在网络圈层的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引发网络群体交往冲突,产生矛盾对立和信任危机[20]。为不断确证和彰显自身的圈层身份,青年在对外交流时会主动建立圈层边界,这实际上是他们过度依赖圈层的表现。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数智化技术的发展形塑出一种“轻社交”模式,青年越沉溺于轻社交,与熟人社会的情感隔膜就越严重[21]。青年群体中流行的“搭子文学”便是如此,一方面是热衷于找各种“搭子”来满足情感陪伴需求,另一方面是难以向“搭子”倾诉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当青年通过不断强调身份标签来定义自我时,就会将自己固化在圈层之中,加重网络圈层内外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虽然“圈层”看似满足了青年被尊重、被认可的心理诉求,但是,这究竟是群体的狂欢还是孤独的另一种汇集?网络圈层看似为青年提供了情感的栖居地,但也可能将青年带入了一个双向撕裂的精神“孤独圈”,阻隔了情感的深度交流,难以真正缓解青年的焦虑与孤独。

(三)价值偏失:良莠不齐的精神“迷茫圈”

虽然网络“圈层化”现象迎合了青年个体“圈地自萌、自娱自乐”的社交需求,但其中良莠不齐的信息也可能影响青年的价值判断,使他们沉浸于各自的精神“迷茫圈”,从而出现价值偏离现象。其一,网络圈层内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可能会干扰青年的价值判断。网络圈层为青年提供了更加私密和小众的社交空间,同时也使得圈内各种信息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把控。另外,网络圈层中不乏一些把无知当个性,用低俗博眼球,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利益至上等错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污染与公共领域的滥用[22]。其二,网络圈层具有较强的封闭性,窄化了青年的价值取向。在网络圈层中,青年身处一个思想高度一致的环境,多数人的价值观念会误导甚至同化少数人的价值观念。在此种情形下,青年的求知欲可能会不断减弱,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能会不断下降。为了融入圈层,青年可能会不自觉地迎合群体价值观念,导致非理性的判断成为主流,其个体自主性被逐步消解。其三,网络圈层中暗语集结,形塑了青年独特的表达习惯和话语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有些网络圈层还形成了一套用于确认身份、划分圈层的通用的网络暗语,如汉服圈的“山正”、电竞圈的“炸鱼”、二次元圈的“赛高”等。这些网络暗语不仅是网络亚文化发展的新动态,也是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方式,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具有导向性。如果任其自由发展,一些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信息便会乘虚而入,渗入青年的日常生活,甚至造成主流话语的“失势”。

首页 上一页 1 234 下一页 末页 
上一篇: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述评     下一篇:没有资料
 
客服老师 3982228081
本站网址 www.txlunwenw.com
郑重承诺 专业团队,保证原创与通过!
童鞋论文网真诚欢迎新老客户的光临与惠顾!
 
 热门文章
·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研究
· 用户锁定效应视角下的网易云音
· 众筹产品创新性对融资绩效的影
· 南京市城镇居民冷鲜肉认知度问
· 摩拜共享单车可持续盈利研究
· 催生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原
· 社交媒体中不实信息转发主体心
· 基于网络平台的SPA模式研究——
· 基于游客感知的云台山景区微信
·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企业
 
 推荐文章
· 统一监护制度下父母处分未成年
· 对罪犯未成年子女社会化帮扶的
· 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角色定
· “三生融合”视角下“景村协同
· 滴滴打车运营现状调查分析
· 广播体操与戏曲的共生之路研究
· 国产荒诞喜剧《我是余欢水》和
· 小微项目学习研学旅行课程的实
· 夜间文化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探
· 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生态系
 
 相关文章
· 高校学生网民参与网络舆情传播
· 关系网络社会生态中大学生人脉
· 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及其限度研
· 雷蒙德·威廉斯的生态社会主义
· 麦金太尔正义理论思想渊源研究
· 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探
· 论全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 网络流行语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
· 网络集体行动认同情绪模型的理
· 青少年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浅

专业指导团队,准时守约,保证原创与通过,十年信誉,品质保证
童鞋论文网提供本科论文、专科论文、毕业论文、职称论文、硕士论文写作指导以及论文发表、论文查重服务
版权归童鞋论文网所有 禁止一切商用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