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是国家、社会乃至民族未来建设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其中思想理念和人格品质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力量的发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应与人民的发展和国家的利益相统一。作为我们育人的楷模,教师在相关体育课程教学中应注重自身体育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更好地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健康为先的理念,并将其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任务。体育精神与课程思政的结合,为加强中华优秀体育精神拓宽了道路,也促进了体育课程思政对传播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播。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拼搏、勤奋和努力的理念。 关键词:学校体育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1新时代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涵 1.1丰富体育课程研究体系及课程思政的相关理论体系 在过去百余年与世界体育的交流中,我国的运动健将以为国争光为目标和动力,默默奉献,奋战在无数训练场上,创造了宝贵而热血的中华体育精神[1]。学校体育课程应该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丰富课程的专业度,为“课程思政”这一相关主题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在课程建设和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应该始终突出价值引领这一重要因素,将其作为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检测指标之一。 1.2充实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内容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是将“育体”和“育德”完美结合的模式。一方面,该模式应致力于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鼓励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融合。课程思政与中华体育精神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不光是简单地加强学生的身体素养,还要满足“课程思政”的要求,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进行相对应的教育。在个人项目中,注重发扬永不言败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在团体项目中,更加强调团体合作意识。引用优秀运动员事迹,树立榜样作用,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潜移默化的融入体育课程中,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掘体育的魅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改变体育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通过书本学习思想政治,而是将书本学习带到课堂之外,不止于课本。 1.3加强发展高校体育及思政教育工作 中国通过举办各种体育赛事,特别是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国家树立了制度自信;中国运动员们通过努力拼搏为国家赢得荣誉,激发了人民对体育的热情,提升了国家对体育项目发展的重视程度。学校体育课程是提升学生身体素养的主要课程,其重点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推进体育教学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关键。综合发展高校体育及思政教育工作,一方面要跟随新时代中国体育实践的发展,有效地推动全民体育的热潮;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的作用,将体育精神中所蕴含的的真正内涵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日常锻炼中发扬中华体育精神。 1.4提升国家软实力 软实力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展示自己政治制度和文化内涵无形影响力的方式。通过各项国际赛事,中国展示了自己的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人民对于实现中国梦的热情。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让全世界看到了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让全世界看到了新时代的中国。体育项目已成为我国展示国家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华体育精神以体育文化作为发展核心,以体育运动实践为载体,展示本国独特之美。学校体育教学项目的增加、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课程考核规范的优化,以上措施能够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整体提升国家的体育能力,使体育成为中国的一张响亮名片。 2新时代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困境解析 2.1新时代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形式片面 当代思政教育大多只停留在课堂中,过于刻板、单一和片面地讲解理论知识,学生无法深刻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大大削弱了思政教育的效果。思政课的核心是用讲理的方式教育学生,重点在于教学方法和方式,深入浅出地传授道理。老师需要用心教,学生则需用心领悟[2]。对于体育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不能空泛敷衍,而是需要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去衡量,并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背后的价值定位[3]。教师可以通过用先进典型模范事迹去诠释作为体育界优秀运动员的崇高理想,既展现各类体育人对于自己的目标的坚韧意志力,又时刻紧贴时代要求,紧靠着体育强国等战略布署,彰显出体育工作者勇于担当、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4]。改革创新是当代改变现状的核心精神,要加强对现代体育思政的传统观念的优化意识,思政课建设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寻找两者共有的平衡点。创新“体育+思政”的育人模式,思政育人和体育育人都以立德树人和培养新时代人才为目标,双方的融合能够紧密贴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从而实现协同育人目标的升华。 2.2新时代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制度匮乏 后奥运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相关体育事业要淡出,而是要为体育相关产业去找寻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对体育事业消弱责任,而是要它把该管的事情管得更好[5]。一方面,思政教育课程在学生日常课程中往往占比不多。在极端环境下,场地空间有限,各项赛事周期不准确,教师安排的训练计划难以展开,竞技水平难以提升。另一方面,体育思政教育制度匮乏,大部分高校对于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教学理念相对古板,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较其他学科些许滞后,对于思政的实质理解也只是限于表面而未深入实质。 2.3新时代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能力薄弱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要推动学生的学习和体育共同发展促进,充分培养体育相关领域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培养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未来接班人[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全国人民的中坚力量,学生是国家、社会乃至民族未来发展的关键力量,其思想理念和人格品质都直接影响着这种力量的发挥。思政教师往往未能注重隐形教育的重要性,刻板地强调理论教育及结果考核,这种单一的政治课程无法满足当代学生提升思想教育的需要,只有依托更多政治元素融入现代体育课程,才能更好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到现代高校教育当中。教师应丰富思政教学方法,如探究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调查式教学法等,营造生动且互动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氛围。 3新时代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选择 3.1以学生为本,发扬“体育育人”思想 要提升协同育人的思想,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植中华体育精神。中国体育相关产业的建设不仅是发展体育强国的要求,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首先,我们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的发展流程,坚持以学生为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创新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并在体育实践道路过程中贯彻落实,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学科进程。最后,要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积极吸取西方体育文化可借鉴的部分,激发体育文化的活力,将其落实到各个应用中。 3.2以健全体育制度体系为方向,全面优化思政发展途径 优化思政发展路径的首要任务是加强体育对健康的引领作用,将全民健身理念落到实处。首先,充分激发各方积极性,优化全民健身机制,推动全民健身实现新突破并构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促进健康运动。其次,优化全民健身方案,修整并管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布局,改善城市和乡村健身设施的分布,增加健身设施的完备程度。最后,抓住数字媒体发展的机遇,完善线下和线上的双重优化机制,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完善与全民健身相关的标准化建设,在各项运动实践中帮助学生建立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的价值体系,真正培养成为有理想担当的时代新人。 3.3以加强教师思政水平为关键,提升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体育中的“身体教育”与其他教育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可以统一的一个过程。然而,人们经常混淆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和延伸功能。教师应该注重日常工作,推动“课上+课下”双模式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体育精神的奠基石,而校园文化活动则是发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动力。要提高学生对体育思政的理解程度,首先要不断完善思政文化进校园的机制,强调教师在校园广播电视和校园实践活动等宣传媒介方面的作用。其次,要广泛且经常地开展主题宣讲、演讲比赛、文创设计征集活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4以体育课程实践探索为依据,优化体育课程教育模式 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整体而言,我国的体育治理结构仍未能改变。体育教师仅仅专注于技能教学,缺失了对于体育精神的思政价值内涵的教育,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合作机制尚未建立,行政命令仍然是主要的治理方式,现代化的体育治理体系未完全实现。我国新推出的体育教育培养体系中,国家将重点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政治教育水平,发扬教师在学校体育方面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此外,国家也需重视体育课程的良好精神品质,充分发扬立德树人的良好品质,从课程规划、课程内容、课程发展等方面,将学生的各项能力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德育评价作为主要方面,与智育、体育与劳动评价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佃娥,杜发强.“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类专业课程建设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56-58. [2]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 [3]黄敏,陈英军,李亚莉.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体育学刊,2011,18(5):78-81. [4]卢元镇.中国竞技体育现行管理体制的制度性代价[J].体育学刊,2010,17(3):7-12. [5]王向宏,董建锋,张锡庆.“体教结合”模式培养我国竞技后备人才运行状况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1):102-106. [6]罗永义,仇军.基于体育本体论的“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2):105-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