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直指新时代党的文化强国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擘画了行动蓝图。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夯实文化强国之基、铸就文化强国之魂、筑牢文化强国之柱、传播文化强国之音。这些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互构互嵌,对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航标意义。 关键词: 新时代 文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P5),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根本性变化。人民群众在追求物质富足、经济发展的同时,渴望有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更加有益的文化活动、更为多样的文化形式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陶冶精神文化情操,提升精神文化品格。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内在包含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时代取得更大成就和发展是系统性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2](P5)同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树立深刻的文化自觉并积极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识。 放眼国际,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国家安全问题成为每一个主权国家部署发展战略方针的关键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力量成为全球性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3](P14),越来越被看作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实现长远发展的核心元素和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延继帝国主义的修辞,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遍及全球,其“软实力保护伞”支撑了世界[4](P25)。基于上述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的现实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愈发认识到直面与回答“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全新历史条件下,特别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范围内文化激荡态势不断增强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摆在治国理政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立足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现实成就,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习近平文化思想领航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5](P10),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的又一次伟大飞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擘画了新的时代航标。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夯实文化强国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6](P15)建设文化强国需明确导向,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强国的灵魂,其核心地位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明确其在推动文化强国战略理论发展与实践繁盛的显著标志与理论轴心。之所以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7](P144)。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已走过近200年的历史征程。德国当代著名思想家阿尔弗雷德·韦伯评价道:“马克思的解释将人们经历的必然性命运历程,同处在这种命运历程中的人们心中实现命运的愿望结合在一起。”[8](P20)如果说资产阶级的幸福承诺只能凭借观念论的文化才能实现,并通过在天国和灵魂中寻找满足而使自己的理念成为非实在的东西,那么唯物主义哲学则严肃关注着人民大众的幸福,并在历史中为实现这种幸福而斗争[9](P11)。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伊始,就在与其他社会思潮的斗争中日益体现出其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在不断时代化、大众化、本土化的实践进程中,日益彰显出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的理论秉性,逐步体现出其作为国家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亦具有其独特的实践性品质。马克思关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0](P140)的思想成为我们回应当代西方各种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潮的重要基点。后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是与对语言的激进重构一起发展起来的,这具有一定的价值,即进一步从人的主体层面受诱惑或受制于资本主义霸权加以解释。但是,后马克思主义者的短视表现在,仅仅通过一种隐喻思考事物,没有考虑具体的各种关系之间的影响。比如拉克劳倾向于哲学(本体论的)研究,而对现实存在的文化与政治安排中的具体事物却毫不关心[11](P245-248)。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束之高阁的“书斋里的学问”和一成不变的僵化教条,其“改变世界”的实践品格使其在历史进程中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自身的时代化与本土化,彰显了其作为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现实可行性。回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文化强国建设理论的生发进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诠释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化建设方针的确立,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两个文明”思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等的系统阐述到新时代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定文化自信,传播文化强国之音”等理论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始终贯穿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发展进程之中,是贯通于党的百年文化强国建设理论形成赓续发展的根本逻辑主线。 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具有价值同向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5](P4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推进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亦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系列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这一居于文化建设和发展基础性地位的问题,是任何国家推动文化建设和发展事业繁荣兴盛的先决性条件。在这个问题上,建党百年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承续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人民性的政治立场的基础上已经给予了明确回应,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推进文化建设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关于人民群众与文艺发展的关系等重要问题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系列重要讲话中作了精辟阐述,进一步澄清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人民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明:“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12](P128-129)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哲学视阈——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人民性的文化理论其实明显区别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观。西方左翼要么批评大众文化是文化工业的强加(阿多诺),要么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来自底层和上层力量的矛盾混合体(葛兰西)[13](P88),这些评论都没有真正站在处于历史主体地位的人民大众的立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根本性决定力量。概言之,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汲取文化产品创造、文化形式创新、文化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价值旨归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其归根到底是为人民服务。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命脉在人民、根基在人民、基础在人民,必须牢牢坚持“二为”的文化发展基本方向,真正做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与人民同行。因此,必须将“人民对文化的满意度”作为文化发展评价的根本尺度和最高标准。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12](P127)。显然,评价文化发展的质量、文化强国建设的成效等问题,同样必须将“人民高不高兴、人民答不答应、人民满不满意、人民赞不赞成”作为根本衡量标准。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建党百年来文化强国建设理论逻辑生发延展的最新一环,其与建党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系列中国化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又充分彰显“人民至上”的底色。它始终将“人民”作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体,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思想,推动建设顺应历史规律、把握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呼声、引领发展潮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夯实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之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进一步把握文化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进一步正确认识新旧文化间的张力、进一步科学处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内在机理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