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结果与分析 从表4、图2 可看出,实验组SCL - 9 量表检出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有45 人,占实验组人数的14. 75%,对照组检出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有70 人,占对照组人数的23. 10%。两班检出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组的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向良好心理健康状况转变方面高于对照组的学生。从表5 两班比较可知,SCL - 9 量表中躯体化、敌对性、恐怖三个因子具有显著性差异; 而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六个因子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在实验前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了50m、立定跳远、跳绳、800m( 女) 、1000m( 男) 项目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两班体育平均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而实验后对两班学生进行上述项目测试( 4 个项目的平均成绩) ,从表6 测试结果可知,两班的体育成绩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具有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成绩。 3. 1 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有利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从上面列举自信的例子和参考课题《花样跳绳》,可以看出,设计自尊、自信和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单元主题活动有利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们对自信的例子受到启发,并学会了自己运用激励语言。跳绳参考主题活动为学生建立交往的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自我调适,促进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消除不利的心理因素。同时,教师也可设计克服困难的主题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讲述困难是客观存在的,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自我克服困难。教学中也可讲述体育明星的风采,为学生树立榜样。例如,在长跑教学,可讲述奥运冠军王军霞的事迹来激励学生。在具体的课例中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进行“对症下药”。如果学生是技术上的困难,教师要多给予技术上的指导; 如果学生是生理方面的原因,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生理状况,作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如果学生是怕运动量太大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在教学上可先为这部分同学减少运动量,适应后再逐步加大运动量。 3. 2 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改善有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学生的心理状况 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跟踪辅导并记录归档,通过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观察、谈心、家访、周记等途径,把握好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动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同时,要与班主任、学校心理咨询员共同探讨、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使心理问题学生能更快向良好心理状况转变。例如,对于一个患有多动症状的学生制定一个实施转变为良好心理的对策,既要关注其个的心理转变,也尽量不要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我们在上课的排位置时,让其尽量站在前面与其吵闹的同学距离远点,避免随意与其他同学吵闹。同时,让该学生自己说出每周违反课堂纪律可行性减少的次数,当达到预定的减少次数时,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取得的进展。针对“弱势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积极进取,提高其自信心。 3. 3 教师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精神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将心理健康定义为爱和工作的能力。我们教师首先要学会关爱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韦恩州州立大学莱德博士( Raider, 1999) 认为,要从目标评价及过程评价两方面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教师要掌握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所占的比例,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要具备评估与诊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技能,围绕某主题设计实施团体辅导活动的技能,以及实施个案心理辅导的技能。《广东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职责规范》一文,是从专职心理教师的素质、工作职责范围的技能要求、工作程序规范三个方面制订了专职心理教师应履行的职责和应具备的素质。可见,教师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同时,教师要努力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提高心理辅导的技能。因此,本实验的两位老师进修了心理学课程学习,共同制定实施健康教育方案,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并向有经验的心理学专家取经、学习。 4 结论与建议 4. 1 通过教学实验,SCL - 9 量表检出率和各因子分以及体育成绩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优于对照组。 4. 2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锻炼机会,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4. 3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与班主任、学校心理咨询员协作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4. 4 教师要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状况,努力提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的胜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