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普及知识的重要阵地。在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的新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六结合”,即“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翻转课堂与体验教学相结合”“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成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课程。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 积极心理学 教学体系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中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1]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线下线上、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2]课程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其教学形式和效果一直备受关注。在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的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近些年来,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趋势,并受到众多教育者的青睐。本文拟从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的角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注重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成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课程。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受多种因素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从教学形式来看,通常以大合班的形式授课,并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并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师生间互动交流少,学生参与体验式学习受到局限,难以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其次,从教育者角度来看,存在课程教学目标较单一、教学模式较刻板,以及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矫正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最后,从受教育者角度来看,存在“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缺乏持续和深度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的问题,加之“00后”学生习惯使用网络获取信息和资源,一旦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内容不能迎合他们的口味,他们就会成为“低头族”。 2 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2.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育理念是由罗杰斯在1952年正式提出的,而后他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教学理论。在罗杰斯看来,能够真正对学生行为产生影响,以及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他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理论所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去学。[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中心,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目标上,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训练、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对学习情境和问题环节的设计,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团队协作;在学习模式上,强调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活动体验和合作交流自主构建知识;学习情境包含各种课内外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 2.2 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实践 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构建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六结合”,即“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翻转课堂与体验教学相结合”“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2.2.1 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明确课堂教学的设计思想及方案 教师注重全体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以此为原则明确课堂教学的设计思想及方案,关注学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着眼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及学习能力,并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在师生角色、知识媒介、课堂中心、考核评价等方面都有重大改变,力求使新的教学方案能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课程单元目标中进一步明晰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使整个课程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如“大学生人际交往”一章的认知目标是了解人际交往的内涵和意义,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掌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能力目标是学习并掌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适应生活,并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情感目标是乐于与人交往,崇尚尊重、平等、友善和宽容,培养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提高个体的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 2.2.2 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搭建以积极自我意识养成为主线的课程育人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面向的教学对象不是单一的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其作用不只是预防和矫正,更重要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强大的精神力量。[4]为此,教师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围绕六大美德24项积极心理品质,搭建了以积极自我意识养成为主线的课程育人内容体系。如“大学生情绪管理”一章是回答自我意识中“我如何表达自己”的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爱、热情、宽容、幽默等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章是回答自我意识中“我的未来在哪里”的问题,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思想开放、视野开阔等积极心理品质。 2.2.3 通过六个“相结合”,打造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课程 (1)育心与育德相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同样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导向,并将这个宗旨贯穿教学细节。教师在对课程思政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后,可以结合心理课程的特点,将思政元素有意识地融入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如在讲述“大学生自我意识”时,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担当和责任意识;在讲述“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诚信”“友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将“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推动课堂由心理教学向全面育人转变,力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线上和线下学习的优势,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了线下理论课程学习和线上学习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优势,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习效果。自2016年开始,教师就利用“优学院”平台开展线上教学,课前向学生发布导学案、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和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并明确学习要点,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自主查阅资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学习或将自己的疑问反馈给教师,由教师进行解答。线下课堂教学以60~70人为一个教学班,教师首先反馈学生课前线上自学情况;其次利用教学平台发起讨论、投票等活动检验学生自学效果,通过这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实现课堂互动全员覆盖;再次针对章节内容提出研讨问题清单,由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形成观点并进行展示,教师做总结发言;最后教师发布课后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活动实践等作业,使学生巩固知识,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使教学活动在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中得以实现,增加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和课程的吸引力。 (3)翻转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 大量教学实践发现,“翻转课堂”能够很好地获取知识,但缺乏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而“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学生参与其中能够更好地领悟知识,但缺乏理论知识的传递。为此,教师尝试将课程的教与学进行重新设计,构建了“翻转+体验”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教师设计引导式问题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翻转素材,并尝试思考和回答问题;课上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抢答、教师点评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翻转素材的理解,教师通过设置体验活动加强生生交流。如在讲到“大学生人际交往”时,教师设置了“你说我猜”的活动环节,让学生体验作为传达者和倾听者的不同感受。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了解到:传达者要考虑对方的接受能力,并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者要努力做到认真聆听,并能够准确地识别他人的情绪。 (4)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严格管理”是形,“人文关怀”是魂,有效的课堂管理要做到形神兼备,要以学生为中心,把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当前,大合班的授课形式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教师在首次课上会与学生共同制定“心理课堂契约”,并向学生提出合理使用手机的要求,强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也是心理课程所要培养的一种能力。同时,打破教师主宰课堂的惯例,允许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构建相互尊重、理解、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心理安全环境。对于个别学生屡次违反课堂管理制度的行为,教师也并不放纵,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使学生容易接受。 (5)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在保证课堂主渠道的同时,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如举办心运会、心理训练营、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绘画大赛、心理微视频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和发展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如教师在讲到“大学生情绪管理”时,为学生介绍了“园艺疗法”,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花卉、水果、蔬菜等素材制作园艺作品,并体会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在课堂上大家一同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感悟,更深层次地体会到“园艺疗法”的魅力所在。此外,学生还自愿组合、成立团队,以校园大学生活为视角拍摄心理微视频,全员参与,分工有序,精心准备,收获颇丰。 (6)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教师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特点,采用多元的考核模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会在首次课向学生明确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平时认真积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主动学习,才能顺利通过考核。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70%)+期末成绩(30%),日常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线上自学、课堂出勤、互动参与和课后作业等。期末终结性考核以所学内容为基础,通过个人成长性报告和小组心理微视频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查,重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教学实施效果 3.1 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变化效果 通过教学创新实践,学生对该门课程更加感兴趣,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个别患有严重抑郁症,曾有自杀念头的学生,通过学习重新燃起对生命的希望,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疾病且积极进行治疗,症状逐渐好转。更为可喜的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部分学生致力于报考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此外,教师也在教学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提升,更加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实效、教学研究及各级教学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3.2 学生比赛获奖情况 近三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活动比赛中脱颖而出,如在天津市高校大学生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心理韵律操大赛、心理歌舞音乐创作大赛、心理健康运动会等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展示出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积极乐观、自信自爱、坚韧不拔、勇于挑战的优秀品质。 3.3 社会影响 由笔者担任指导教师,来自学校不同学院学生组成的“麦穗”团队,除了在本校开展日常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活动,还利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回报社会,在天津部分中小学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真正实现了助人自助的目标。 4 结语 通过不断的探索,教师构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初步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学生对课程教学反馈良好,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设计,自己不仅学到了心理健康知识,与同学、朋友和家人的关系也越发亲密融洽。通过课程教学,教师不仅完成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性教育,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然而,不同类型的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管理理念上都有所差异,因此需要结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进行课程设置,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2011-05-28)[2024-08-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105/t20110528_120774.html.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1-05-28)[2024-08-30].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 [3]唐继亮,姚本先.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思想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的启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4):139-143. [4]吴少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现状及提升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7:32.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