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鞋论文网提供论文发表、论文查重以及本科论文写作、硕士论文写作、职称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服务,上万成功案例,欢迎咨询。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童鞋论文网
热门搜索
行政 教育 营销 法律 经济 护理 心理 会计 文学 工商 计算机 旅游
站内搜索:
童鞋论文网
 当前位置:童鞋论文网 > 心理论文 > 文章正文
 
电信诈骗年轻化趋势——受害者心理分析与防范策略
论文作者:童鞋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txlunwenw.com  发布时间:2024/12/27 9:19:19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日益复杂化,受害者群体愈加年轻化。聚焦大学生、新入职场年轻人以及长期脱离社会的个体,探讨其在电信诈骗中易受害心理特征及诈骗者的心理操控策略。研究揭示了年轻受害者的心理弱点,如对快速利益的追求、社会经验不足及风险意识缺乏。诈骗者利用这些弱点,通过建立信任、提供虚假利益诱惑和情感操控等手段实施诈骗。加强年轻群体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其识别和防范电信诈骗的能力,对于遏制电信诈骗至关重要。

关键词: 电信诈骗  年轻化  心理特征

电信网络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形式,以其手法多变和隐蔽性强而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挑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0年发布的《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显示,90后年轻人已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受骗人数在所有年龄段中占比最高,达到了63.7%[1]。腾讯公司2021年的报告进一步指出,4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体是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者,其中20至29岁的年轻人占比高达41%[2]。360数字安全集团2023年上半年发布的《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显示,90后依然是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群体,占比为36.4%[3],表明这一群体的受害风险依然较高。

这一现象不仅对受害者的财产安全构成威胁,更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年轻受害者的心理特征和诈骗者的心理策略,对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年轻受害者在电信诈骗中的心理弱点,以及诈骗者如何利用这些弱点实施诈骗。研究结果旨在为电信诈骗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降低年轻群体的受害风险,为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提供支持。

一、电信诈骗的演变与现状

电信诈骗犯罪自20世纪末期在中国台湾出现以来,已经经历了显著的演变。最初,诈骗活动主要通过电话和短信等传统通信方式进行,以中奖通知或退税信息为诱饵。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诈骗策略也随之升级,诈骗者开始利用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平台、即时通信应用等多种网络工具来实施诈骗。诈骗内容也变得更加复杂,涵盖了网络购物诈骗、在线交友诈骗、刷单诈骗以及假冒政府机构诈骗等多种形式。

目前,电信诈骗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手段的多样化与技术化

诈骗者运用社交平台、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应用等现代通信手段,结合钓鱼网站和木马病毒等技术,进行更为隐蔽和复杂的诈骗活动。这种技术化的趋势使得诈骗行为更难被识破,普通用户在面对精心设计的网络陷阱时,往往难以有效防范。

(二)受害者群体逐渐年轻化

大学生等年轻群体因相对缺乏社会经验和网络安全意识,成为诈骗者的主要目标。诈骗者利用年轻人对网络的依赖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设计各种诈骗剧本,如虚假的在线购物优惠、交友诈骗等,诱使年轻人上当受骗。

(三)经济损失的严重性与侦破的复杂性

电信诈骗导致的经济损失往往数额巨大,不仅给受害者带来经济上的沉重打击,还可能引发社会信任危机。诈骗行为的网络化和匿名性使得追踪诈骗源头变得极为困难。诈骗分子常利用虚拟身份、代理服务器等手段隐藏真实位置,甚至将服务器设在国外,增加了警方的跨国执法难度。

此外,电信诈骗往往涉及复杂的资金流转,诈骗分子通过多次转账、使用多个银行账户,快速分散和转移非法所得,使得资金流追踪和资产回收工作变得异常复杂。这种快速的资金流动不仅对警方的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构成了挑战。同时,电信诈骗的跨区域性也给侦破工作带来了难题。诈骗团伙可能在不同的地区甚至国家设立多个窝点,这就需要各地警方之间进行密切协作和信息共享。然而,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执法程序和证据标准可能存在差异,这些都可能成为侦破过程中的障碍。

(四)诈骗策略不断更新

诈骗者不断更新手法,他们不仅利用社会工程学技巧,还经常变换诈骗剧本,如通过冒充政府机构、银行客服等权威身份,利用受害者对这些身份的信任感进行诈骗。此外,诈骗者还紧跟时事热点,设计出与时俱进的诈骗场景,使得诈骗行为更具欺骗性。

二、案例分析受骗者心理特征

案例一:假冒权威

澳门留学的张某接到一个自称是出境管理局的电话,称有一份紧急文件需要确认,让她本人来取。因张某此时不在澳门,便询问文件内容。对方在获取张某的手机号和姓名后,称第一次未查到记录,随后又说第一遍输错字了,找到一份处罚文件,若不处理将取消入境资格。由于张某每日往返珠海和澳门上学,听后十分恐慌。对方接着提高声音严厉质问张某为何发布虚假消息,并称这张卡是用她的身份证办理的。张某感到生气,表示要亲自去澳门报警,对方则提出由其领导处理此事帮助张某,但被张某拒绝。挂断电话后,张某才意识到可能遭遇诈骗,上网查询后发现有学生也收到过类似电话,甚至被骗取钱财高达300万。

诈骗犯巧妙地利用了受害者对权威的信任和顺从心理。权威身份立即在张某心中建立了一种信任感。人们通常对权威机构有天然的信任和敬畏心理,认为这些机构具备合法性和专业性,因此更容易相信其真实性。在这个背景下,张某接到的电话内容高度紧迫,涉及她的入境资格,这对于在澳门留学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且敏感的问题。紧急情况下,张某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被极大削弱,更倾向于顺从对方的指示。对方获取她的姓名和手机号,并假装第一次未查到记录,随后称查到处罚文件,这种反复验证的过程进一步增强了张某对对方身份的信任。对方提高声音严厉质问,使张某情绪紧张和恐惧,防卫心理减弱,顺从权威的倾向增强。张某表示要亲自去澳门报警时,对方提出由领导处理,假装给予帮助,实则进一步引导她顺从指示,放弃自主行动。

挂断电话后,张某意识到可能遭遇诈骗,体现了她最终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考。但整个过程中,诈骗犯通过权威身份、紧急情境和情绪操控,成功地让张某在大部分时间里顺从了他们的指示。

电信诈骗受害者往往对权威表现出高度信任和顺从,这种心理特征在诈骗过程中至关重要。诈骗分子通常冒充检察院、公安等权威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身份的权威性增加可信度。受害者面对这些看似权威的信息时,通常会不自觉地降低警惕,更容易接受诈骗分子的指示。

案例二:假冒银行客服人员

赵某接到一个自称是淘宝客服的电话,称其账户将被扣除888元的VIP会员费。因未开通此服务,赵某感到困惑和恐慌。诈骗者利用赵某对淘宝的信任和对银行业务的陌生,制造紧迫情境,声称若不立即行动,其银行卡将被冻结。赵某在对方引导下,被转接至所谓的“银行客服”,被告知需将资金转移到“安全账户”以避免冻结。担心第二天的旅行计划受影响,赵某未加核实便匆忙转出5万元。诈骗者留下编号,并指示其十分钟后再拨打电话查询。正是这短暂的等待让赵某逐渐意识到不对劲,最终发现被骗。而赵某此时正处于一个考研失败宅在家的阶段。

在这个案例中,诈骗者巧妙利用了受害者的几大心理特征。首先,诈骗者冒充淘宝客服,利用受害者对权威平台的信任,使其更容易相信即将扣费的说法。突如其来的消息引发了受害者的困惑和恐慌,紧迫情境削弱了他的判断力。诈骗者进一步利用受害者对银行业务流程的不熟悉,声称若不立即采取行动,银行卡将被冻结,增加了受害者的紧张感。当受害者被转接至所谓的“银行客服”后,权威身份的进一步强化使他更加相信对方的指示。担心第二天的旅行计划受影响,受害者在高度焦虑中未加核实便匆忙转出5万元。诈骗者留下编号并指示他十分钟后再查询,这一短暂的等待时间让受害者重新冷静下来,逐渐意识到事情的不对劲,最终发现被骗。

整个过程中,诈骗者成功利用了受害者的信任、恐慌、紧迫感和焦虑,巧妙操控其行为,使其按照指示行事。同时结合赵某当时情境,可能因为感知到的社会支持不足或自我效能感降低而更容易受到诈骗的影响。缺乏社会支持的个体可能在面对诈骗时感到孤立无援[4],更容易接受诈骗分子提供的“帮助”。同时,自我效能感降低的个体可能对自己的判断力缺乏信心,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从而在诈骗分子的引导下做出不利于自己的决策。

受害者还可能因为对高额回报的渴望或对小概率事件的侥幸心理而上当。诈骗分子通过承诺不切实际的高回报或利用受害者的贪婪心理,诱使他们投入资金。即使在意识到风险后,受害者也可能因为沉没成本效应而继续投入,希望挽回损失。

在心理学大五人格模型中,被诈骗者通常表现出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质,这些特质可能增加他们被骗的风险。首先,高神经质者因情绪不稳定、焦虑和易受压力影响[5],往往在紧急情况下做出冲动决定,容易被诈骗者利用。其次,高宜人性者由于信任他人、善良和顺从,常常更容易相信诈骗者的谎言[6],尤其是在对方表现得友好或伪装成可信任的人时。此外,低尽责性者在处理事务时缺乏谨慎和细致,可能会忽略诈骗的蛛丝马迹,从而陷入骗局。

三、电信诈骗的防范策略

在数字化时代,电信诈骗成为全球性问题,尤其威胁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和年轻群体。诈骗不仅导致经济损失,还可能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为了预防诈骗,提升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至关重要。这需要政府、教育机构、社区等多方合作,共同构建安全的社会环境。

(一)提升公众教育和宣传与风险意识

政府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社交媒体等多种媒介,广泛宣传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段和防范方法。宣传内容应包括诈骗案例分析、防范技巧、受害者访谈等,以增强公众的直观感受和认知深度。同时,宣传材料应设计得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确保信息的易接受性和传播效果。

学校的教育也是关键。学校是培养未来社会成员的重要场所,将电信诈骗防范教育引入学校是提升青少年风险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模拟演练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育内容不仅应涵盖诈骗的识别和防范,还应包括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等相关知识,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

社区活动的推广也不可忽视。通过在小区宣传、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举办讲座和展览,向居民普及电信诈骗知识,提供咨询服务,可以增强社区成员的防范意识。社区活动应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鼓励居民分享自身或他人的防范经验,形成良好的社区防范氛围。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电信诈骗不仅对受害者的财产安全构成威胁,更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学校、社区和企业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如何应对压力和焦虑,提升心理素质。在教育中,重点讲解诈骗分子的心理操纵手段,帮助人们识别和抵御这些手段[7]。通过心理健康课程、讲座、工作坊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和应对能力。

同时,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针对受到电信诈骗影响的受害者,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心理咨询服务可以通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社区心理服务站等渠道提供。受害者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获得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帮助,减轻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健康。

(三)加大法律法规和执法力度

有关部门可以制定和完善有关电信诈骗的法律法规,明确电信诈骗的定义、处罚标准和法律责任,为打击电信诈骗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加强跨部门合作,建立公安、通信、金融等部门的合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此外,国际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加强国际合作能够有效打击跨国电信诈骗犯罪,遏制其跨国蔓延的势头。

在加大执法力度方面,需要提高对电信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和破案率。设立专门的反电信诈骗机构,配备专业的侦查人员和技术设备,以提升打击电信诈骗的能力和效率。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增加对诈骗行为的威慑力,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加强法律宣传和普法教育,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法律知识和防范方法,使公众了解电信诈骗的法律后果,增强对电信诈骗的警惕性。全面的法律宣传不仅能让公众对电信诈骗有更深刻的认识,还能帮助他们在面对诈骗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从而有效保护自己的权益。

四、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两个案例深入分析电信诈骗年轻化趋势下的受害者心理特征及诈骗者的心理操控策略,提出了构建电信诈骗心理防范机制的综合性策略。研究发现,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即时利益的过度追求以及风险意识的缺乏,成为电信诈骗的主要目标。诈骗者巧妙地利用这些心理弱点,通过建立信任、提供虚假利益诱惑和进行情感操控等手段实施诈骗。

为有效遏制电信诈骗,研究提出了三方面的防范策略。首先,通过多渠道宣传、学校教育和社区活动推广公众教育和风险意识提升。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抗压能力和应对能力。最后,加大法律法规和执法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跨部门和国际合作,提升打击电信诈骗的能力和效率。

综合来看,本研究为电信诈骗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范对策。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降低年轻群体的受害风险,还为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提升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识别诈骗的能力,减少电信诈骗的发生,保护个人财产和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20年)[EB/OL].(2020-12-18)[2024-08-01].http://www.caict.ac.cn/kxyj/qwfb/ztbg/202012/t20201218_366375.htm.

[2]澎湃新闻.2021年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EB/OL].(2022-02-23)[2024-08-01].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819377.

[3]2023年上半年度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EB/OL].(2023-10-09)[2024-08-01].http://pop.shouji.360.cn/safe_report/Mobile-Security-Report-202306.pdf.

[4]孙晨博,赵桂芬.电信网络诈骗中90后被害过程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2-66.

[5]ANDERSON K B,WOOD P K.Personality traits as predictors of susceptibility to online fraud[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08(5):688-695.

[6]COSTA P T,MCCRAE R R,DYE D A.Facet scales for agreeableness and conscientiousness:A revision of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J].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1(9):887-898.

[7]骆剑勤.由大学生电信诈骗案引发的几点思考[J].商,2016(31):259.

上一篇:社会流动信念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     下一篇:没有资料
 
客服老师 3982228081
本站网址 www.txlunwenw.com
郑重承诺 专业团队,保证原创与通过!
童鞋论文网真诚欢迎新老客户的光临与惠顾!
 
 热门文章
·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研究
· 用户锁定效应视角下的网易云音
· 众筹产品创新性对融资绩效的影
· 南京市城镇居民冷鲜肉认知度问
· 摩拜共享单车可持续盈利研究
· 催生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原
· 社交媒体中不实信息转发主体心
· 基于网络平台的SPA模式研究——
· 基于游客感知的云台山景区微信
·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企业
 
 推荐文章
· 统一监护制度下父母处分未成年
· 对罪犯未成年子女社会化帮扶的
· 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角色定
· “三生融合”视角下“景村协同
· 滴滴打车运营现状调查分析
· 广播体操与戏曲的共生之路研究
· 国产荒诞喜剧《我是余欢水》和
· 小微项目学习研学旅行课程的实
· 夜间文化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探
· 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生态系
 
 相关文章
·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与防范
· 女性家暴受害者“以暴制暴”的
· 加强高校电信诈骗预防治理工作
· 高校电信诈骗防范工作开展对策
· 青少年田径训练损伤的有效防范
· 电信诈骗治理中存在的难点研究
· 健全舆论平台监管责任对性侵案
· 《巴别尔没有离开天通苑》中都
· 公正世界信念和具身认知对责备
· 两岸合作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困

专业指导团队,准时守约,保证原创与通过,十年信誉,品质保证
童鞋论文网提供本科论文、专科论文、毕业论文、职称论文、硕士论文写作指导以及论文发表、论文查重服务
版权归童鞋论文网所有 禁止一切商用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