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北舞狮面具的历史渊源 民俗艺术的形成是地方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地理根源、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的综合体现。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划分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 “南方”和 “北方”。南北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所谓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舞狮面具在长期历史演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风貌。 ( 一) 物阜民丰、狮艺卓然 南狮是流行在南方的舞狮活动,北狮则盛行于北方各地。具有南派 “醒狮”发源地之称的佛山,古称 “忠义乡”、“季华乡”,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腹地,东与广州毗邻,南与港澳接壤,地理位置优越。佛山 “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是中国古代 “四大名镇”之一,自古商贾云集,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佛山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蕴育了独具魅力的 “狮头”艺术。佛山舞狮面具呈现的柔和细腻、绮丽多彩的气质,是南方地域特征的真实写照,因而佛山素有 “中国狮艺之乡”的美称。 邳州古称 “邳国”、 “下邳”,别称 “良城”,位于江苏省北部,居于苏、鲁、豫、皖要冲,历史上的水陆交通要道,是京杭大运河畔名城之一。邳州是远近闻名的 “民间艺术之乡”和 “民间绘画之乡”。邳州舞狮面具是这里土生土长着的一种民间艺术,在这里土生土长着一种民间艺术,俗称 “纸塑狮子头”。邳州舞狮面具表现出雄浑壮阔、刚猛朴实的风格特质,与北方的自然风物相关联。 ( 二) 民俗传统、纳福迎吉 舞狮活动属于民间传统娱乐项目,南北方民众均将其发展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佛山民间舞狮始于明代,兴于清代乾隆年间,并有专门制作舞狮面具和锣、鼓、跋的能工巧匠。① 从表演动作来看,南狮可分为红面 “文狮”和青面“武狮”。文狮以表演搔痒舐毛、匍匐打滚等温顺动作来体现狮子活泼可爱的性格; 而武狮以蹿跃跌扑、上桌登高等强烈动作,表现狮子威猛勇武的习性。当某些村庄不安宁时,多请青面狮去耍弄一番,而红面狮多出现在喜乐佳节,以增添喜庆气氛。佛山人在春节期间的祈福与文艺活动参与者众,其中最深入人心的新正贺岁形式则非“醒狮采青贺岁”习俗莫属。② 除了每逢佳节喜庆、迎春赛会、开张庆典,敲锣打鼓,表演会狮,大头佛引狮,采青戏珠等舞狮助兴外 ( 如彩页图1) ③,还有舞狮到人家贺节的习俗,称为 “瑞狮临门”。④ 佛山人多尚武,将南派武功融于舞狮之中,是其表演形式的独特之处。从武馆舞狮面具的扎作和设色也可分辨出其特征,如脸红、角钝、短须而头黑的,人称 “关公狮”,代表这间武馆不是好斗的,如脸黑、青鼻、铁角、牙擦须,人称“张飞狮”,是代表好强斗狠的武馆。⑤ 武馆也参加当地迎神赛会、秋色会景和武馆会友结婚的送字等,同时伴以牛皮扪面、木板为身的狮鼓,小型钢跋、铜锣等,与舞狮艺人的起落行走步伐相配合。此后便相沿成俗,每逢年节喜庆,必敲起锣鼓舞起狮子,这种民间以舞狮迎祥纳吉的习俗经久不衰。 舞狮同样也是邳州佳节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传统习俗,当地也称 “耍狮子”、“玩狮子”。有关邳州舞狮活动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明代的 《邳州志》。⑥ 逢年过节、丰收庆典,舞狮子、跑竹马、赶旱船、踩高跷等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多彩。每年春节前一个月邳州各乡村都自盘狮会,正月初一开始,演员擎彩旗敲锣鼓到四邻八乡拜会演出,庆贺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达到高潮。“拜大年”、“把大门”是邳州舞狮的传统吉祥祝福节目。农闲空暇时,舞狮便是邳州乡民聚集消遣的保留节目之一。表演时由公狮、母狮两对双人合作扮演的太狮,带一只单人扮演的幼狮为一组,另一人作武士打扮手持彩色绣球引诱 “狮子”起舞。邳州舞狮由当地民间精湛的舞蹈和传统狮舞相结合,舞狮者一人做 “狮头”,双手握住舞狮面具起舞,另一人上身披盖着由邳州当地白苘染色后制成的长流苏,下身穿着和狮被同色的裤子和花靴作为“狮身”,随狮头舞者的步伐有节律地摆舞,亦步亦趋,时跃时扑。舞狮面具口部开合,在运动中纹饰交错,狮被红绿相间,茼麻飞舞。如彩页图 2为现收藏于邳州市博物馆民俗厅的邳州舞狮道具,邳州的舞狮极富运动感和层次感,极大限度地保留了北方舞狮的独特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