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湿地公园具有满足公众观赏娱乐、科普和教育等功能,亲近自然,可达性高。同时,也可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生物多样性,成为近年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当前,中国城市湿地公园在规划建设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以“景观三元论”理论为基础,总结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三元设计”,以期通过合理的分区规划来实现人类-自然-城市三者间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 三元论 城市湿地公园 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湿地是城市的天然花园,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还有良好的景观价值。尽管人类的某些活动对湿地造成了威胁,但是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逐渐了解湿地的自然科学属性。而近些年来,城市湿地公园也成为了湿地新的利用形式。 然而,中国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起步较晚,在其理论研究上存在明显的短板。例如,对湿地的认识不足、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和内涵不统一等。如何正确保护及利用湿地资源,解决国内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暴露出的负面问题,合理规划与建设城市湿地公园,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1 城市湿地公园的特点 城市湿地公园主要是由中国住房建设部在2005年颁布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里提出,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1]。它具体特点包括以下4点。 1.1 贴近自然,注重生态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公园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内的一部分,是城市居民了解自然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自然性是城市湿地公园最大的一个特点。而与其他公园相比,城市湿地公园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构建,具有很强的生态性。从植物、动物、微生物3个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来说,三者互相影响,共同丰富了物种的多样性,形成稳定的生态循环系统。 1.2 景观多元化 城市湿地公园空间多变,景观类型多样。自然景观的元素有密林、疏林和草坪,立体景观的构成有水体、水岸和森林,而栈道、平台、廊架等则是将人引入了自然生境。加上地形地貌的起伏变化和各种各样的动物群落,使得整个公园内呈现出丰富的湿地景观。 1.3 地域性 我国各个地方都遍布湿地,但由于气候、历史等因素,造成每个地方的湿地景观都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而城市湿地公园呈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相融合的景观。 1.4 功能多样 城市湿地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兼具科普教育和游憩的双重功能。城市湿地公园丰富的湿地景观可以净化空气与水体,同时具有科研、旅游的功能,是市民接受生态环保教育的场所。同时,在游览过程中,公众还能获得自然体验与感受文化熏陶。 2 我国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设计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 城市湿地公园目前基本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在现有湿地的基础上进行修复保护和开发,另一类则是人工湿地公园。对于前者,若无细致系统的科学论证,将无法正确地修复和保护,反而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对于后者来说,则是为了建设城市湿地公园,考虑的是城市发展需求,而忽视了城市的资源条件;对地块没有进行细致调查,甚至有的地方因气候条件、水利条件等因素并不适合修建,却仍要创造“自然的湿地环境”。表现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湿地景观比较容易受季节雨水的影响,有些已建成的城市湿地公园就缺少对季节景观的考虑,公园只能在部分时节发挥功能;公园周期性缺水,公园大面积干旱,让城市湿地公园的存在意义荡然无存。 2.2 湿地保护与开发之间失衡 体现保护过度、利用不足和过度开发2种情况。①保护过度、利用不足。表现在过于注重城市湿地公园的湿地保护功能,而忽略了居民的使用,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休闲娱乐需求,呈现出“过湿地化”的特征。②过度开发。过分强调了人的使用,忽略了核心功能,导致公园开发过度,最终对湿地资源造成了破坏。如,浙江湖州长田漾湿地公园的分区,其3个分区都与人的活动有关,缺少核心保护区和缓冲的内容,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人的活动贯穿全园,使湿地开发过度。造成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设计人员对城市湿地的功能认识不清,直接问题就是城市湿地公园分区不合理。 2.3 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有的城市湿地公园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未能明确自己的定位,缺少对湿地水文资源、动植物资源等主要因素的保护,造成自然的破坏、景观资源的浪费。具体表现在:公园的湿地区域的面积过小,没有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导致湿地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进而使湿地水体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缺失。出现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对现状的盲目无知,缺乏对湿地的认识,设计人员的水平低下等;更重要的因素是缺乏系统的湿地知识,未能了解湿地的相关理论与工程技术,未能将其更好地应用于设计当中。 2.4 活动安排不合理,人工痕迹过重 城市湿地公园的活动安排不合理,如活动内容、形式单一,过度展现的是非湿地文化相关活动;城市湿地公园的一个特征就是自然野趣性,许多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都出现了误区,人工设施不够自然;大面积建立商业街,商业色彩过于浓重,公益性、教育性不够突出;公园内部整体景点也未能有效衔接,本身的体验活动不具吸引力,无法体现城市湿地公园的特色,例如缺失了必要的科普教育活动,未能寓教于乐。 2.5 景观营造缺乏地域特色 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会形成不同的地域特色,呈现的景观也不同。城市湿地公园整体呈现的是当地自然湿地景观以及融合了文化习俗而表现出的文化内涵景观。然而,如今的城市湿地公园在景观规划、旅游发展等方面往往千篇一律,有的地区甚至照搬别的地区的景观设计。主要原因是设计人员脱离了场所精神,对地域文化不够重视,造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缺乏地域特色,往往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严重。 3“景观三元论”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设计应用 针对当今城市湿地公园普遍存在的保护与开发失衡的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分区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将“景观三元论”引入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希望可以挖掘它的“三元因素”,展现它的文化特色,进而实现生态化营建。 3.1 理论基础 景观三元论最早是由刘滨谊教授提出来的,是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1994年,刘滨谊教授在参加完“人居环境与21世纪华夏建筑学术讨论会”后就对其进行了思索。2001年,刘宜滨[2]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应该包含3个方面,即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 经过多年的发展,他在对三元论进行不断的扩展、深化后,得到了更为细致、系统的理论内容。“三元论”的三元即:形态元、背景元和活动元。 (1)形态元:在景观学中就是研究存在于大地表面物质的环境形态等。主要包括时间、空间、空间单元三个部分。形态能够直接被人感知,通常通过视觉来传达,由人对这个形态做出属于自己的思维反应。因此,“形态元”是主观的,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对应的就是“景观环境形象”,即空间-形态-美学,是规划与设计方面的内容。 (2)背景元:它的三大元素是资源、环境、生态。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居资源;环境包括自然、农牧林、人居3种环境;生态包括科学、工程和技术。“背景元”是第二元,是规划设计的对象,承载着设计。而从感知方面来说,相对于形态来说,这一层次更需要理性地分析,比如地质地形、气候状况等需要一定的检测和专业知识,才能被人准确地感知。在三元中,“背景元”是客观的存在,对应的就是环境生态绿化,即环境-生态-植物,是资源与保护方面的内容。 (3)活动元:相对于前两元来说相对独立。它由活动行为、心理感受和文化传承3个方面构成,研究的是如何满足人类日常户外活动、游憩、旅游等人类生活中的基本需求[3]。设计的根本是为人服务,脱离人进行的设计都是不切实际的。而人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个体,每个人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年龄、阅历、背景下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如何能够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是活动元的重点和难点。对应的就是大众行为心理,即行为-心理-文化,是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内容。在风景园林实践中,这三元是三位一体的。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即背景元;然后才能有风景秀丽的景观形象,即形态元;最后,在美好形象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获得精神享受,即活动元。而需要注意的是,活动元也作用在背景元上,也就是说只有拥有良好的活动行为,才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这三者是环环相扣、互为前提的,三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3.2 引入“景观三元论”的设计应用 三元论关注的是3个不同的功能,如何将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活动功能三位一体呢?从城市湿地公园的特征来看,不外乎可以从它的设计理念、开发策略和规划内容3个方面来着手进行规划设计。 3.2.1 设计理念———过去、现在、未来。 城市湿地公园的“过去”其实体现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它是最原始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含有一定的文化蕴涵与地域特色,也许曾孕育了某个人类族群,又或者这是上古战场遗迹,随着时间的流逝,来到了“现在”。现在,城市湿地公园以湿地为主,展现的就是以湿地为中心,围绕湿地景观,结合小范围的人为景观做湿地生态游览。未来,势必要和城市紧紧联系起来,面向城市,更多地发挥它的社会、经济价值。 3.2.2 开发策略———保护、过渡、开发。 城市湿地公园的特性要求它既要保证生态系统的有序进行,又要给城市居民提供一定的休闲场所,那么其行动势必会给自然带来一定的破坏。在它的开发策略上,就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将城市湿地公园进行合理的分区,即划分为3个圈层。 (1)保护。这个区域是城市湿地公园的重要区域,最能代表城市湿地公园的性质。该区域要保护和维持原生湿地完整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做到人为干预最小化。其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多种多样的植物,能够给野生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环境,拥有良好的地域性。该区域的设计要以环境承载力、生态适宜性为基础,根据物种的分布、数量等,对水流、地形、交通进行合理规划,一般禁止游人进入。建议城市湿地公园应该划分大于整体公园面积10%的地方作为此区。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此区,最好在核心保护区外层设置一层缓冲地带,隔开喧嚣,还原大自然最原始的风貌。保护区只允许开展可持续研究,尽可能地不让游人进入,所有的人工设施都应以最小干预为原则。 (2)过渡。该区属于缓冲区域,可以将保护区和开发区分隔开,通常以密林为主。在此区域,既要阻止人员进入保护区,又要可以进行一定的活动。通常活动区域皆为半开敞空间,是游人与大自然亲近的场所,可以开展一些利用湿地与林木有关的体验、宣传活动。与开发区相比,开展的活动限制比较多,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地点进行观赏,例如利用观鸟塔、观鸟屋进行观鸟摄影、认知动植物等。 (3)开发。该区活动强度较大,一般处于生态敏感性较弱的地方,公众参与性更大,人流量更多,包括服务区、管理区、休闲游憩区等。还可以根据当地的民俗风情进行一定的文化之旅,感受当地特色,可与田园体验结合。该区要特别注意控制人的行为活动,要有一些集散场地,提供必要的配套设施。 3.2.3 规划内容———生态、景观、旅游。 湿地生态系统在提高气候、调节温度、净化水质、提升环境质量等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面,湿地的生态功能是极其重要的一元。 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资源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其湿地景观,以自然湿地为主体,经过漫长的岁月才可以形成,受环境气候影响,极具地域特色。其包括自然植被、水体、野生动物等形成的景观,也包括建筑、遗址等人文景观。城市湿地公园一般地处近郊,与市民联系紧密,加上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经过适度开发之后,势必也会吸引大量的市民和游客前来休闲游览旅游,而公园也就成为休闲娱乐、观赏游览、接受科普教育的场所,这就是城市湿地公园的旅游开发。 4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可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避免湿地受到城市开发建设的侵蚀,可以为公众提供游览休闲娱乐科普场所。进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是一件庞杂的事情,涉及多个学科,不能破坏原有基地的生态系统与生物栖息地,进而进行有效利用。在“景观三元论”的指导下,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得到了更全面的理论支撑,响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国家建设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S].,2005. [2]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5):1-3. [3]刘滨谊.风景园林三元论[J].中国园林,2013(11):37-45. [4][刘麟鼎,陈易.基于景观三元论和城市针灸理论的老旧社区景观微更新初探——以株洲市车辆厂茶园小区为例[J].住宅科技,2022,42(09):1-5. [5]贺风春,冯美玲.城市湿地公园科学规划建设新思路——以虎丘湿地公园为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23,19(05):8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