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露天音乐艺术观赏的礼仪 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是在一定的社会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共同认可的准则,所谓“入乡随俗、入境问禁”。礼仪中的“礼”是指律己敬人的规范内容;“仪”指对该内容的表达方式。中国是礼仪之邦,早在周代就实行“制礼作乐”的国策,用礼仪来规范人(当时主要是指统治阶级)的娱乐和教育。礼仪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君子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宏图伟业必遵循的行为准则。纵观人类历史,礼仪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象征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弘扬礼仪文化是社会进步、人类进步,也是个人进步的需要。 孔子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他指出礼并非玉帛,乐并非钟鼓这样表面的事情,礼乐有深刻的内涵。露天音乐艺术观赏活动种类很多,观赏者的观赏诉求也各不相同。无论表演类别、档次、规模、观众的欣赏水平差异多大,露天演出的共同特点非常突出:在户外进行,并且人员密集。而大规模的人群聚集在一个空间中,难免产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每一个观众遵循共同的礼仪,通过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来构建和谐的观赏环境,使每一个观众获得最大的审美感受。 在露天音乐观赏活动中,观众应该遵循的基本的原则是:在追求自己的审美享受时,不影响其他人的观赏权益,不破坏演出场地的优美环境与秩序。观众与演员、观众与工作人员、观众之间应该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照的和谐人际关系。只有构建了大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个人的审美诉求才会在观赏活动中得到放大。在欣赏到美的艺术表演的同时,文明观众也自觉成为构建优美与和谐观赏环境的一分子。 (一) 观赏目标的确立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进一步解释道:“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个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去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与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① 具体到艺术表演的美而言,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人类按照自己的理想创造出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同时,艺术观赏活动也影响着人类的观赏趣味、审美能力的形成——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内在的审美理想,也就是审美期待产生的动力。② 所以,艺术表演的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古人非常重视音乐作品格调与欣赏水平的关系。《乐记》中这样描述:“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在古人看来,只有君子这样的具备了深厚学养和道德规范的人,才能超越对音乐形态的欣赏而达到对于音乐文化的理解。在当代社会,人们的交际方式与精神追求丰富多彩,参加露天艺术观赏的观众所怀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他们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类型:被动型、消遣型、主动型。 “被动型”指观赏者没有任何主动观赏的动机和准备,也无法选择观赏的内容,只是因为偶然因素来到了露天场地,而场地里正巧有艺术表演,并且被其感知到。确切地说,这种类型的观赏只是看到了表演,听到了声响而已,艺术表演的刺激仅停留在视听感官层面,因此观众基本没有获得审美体验,甚至谈不上是在观赏。虽然这种类型的观赏审美价值不大,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占相当的比例,如随处可见的手机铃声以及公共场所、媒体广告中的背景音乐等等;经过露天演出场地的偶然驻足也属于此类。 “消遣型”指观赏者有一定的观赏准备,观赏的动机为宣泄、休息、娱乐等等,对艺术作品和观赏方式的选择具有个性化、趣味化特征。他们当中也有人是以享受露天场地的美景为主,附带观赏节目。在观赏表演的过程中,他们关注音乐的整体风格、表演技巧等感性层次,在知觉感受中获得精神愉悦,不执着追求欣赏的情感沟通和理解甚至顿悟等。 “主动型”的观赏者目的明确,希望通过观赏获得美的体验和艺术知识等,所选择的观赏内容具有个性化倾向。他们在观赏活动之前,一般有相关审美经验的积累,并针对所要观赏的节目提前收集信息。在欣赏的过程中,他们讲求一定的欣赏方法,追求全面的艺术审美体验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除了观赏类型的不同,艺术观赏还存在层次上和爱好方面的差别。想要做到在艺术观赏时面面俱到地体验从细节到整体的所有方面几乎是不可能的。艺术观赏是有选择的心理反应,所以观赏者一般会依据目标设置或者个人偏好,针对音乐作品的某方面或是多方面进行体验、感悟。总之,艺术欣赏具有多样性,而非单一模式。 (二) 提前做的“功课” 即使是完全消遣型的观众,在观赏前也要提前做一些准备(俗称“做功课”),以保证露天观赏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是主动型的观赏或是观看特别心仪的演出,需要提前做的“功课”则更繁复一些。一般说来,需要做的“功课”包括了以下这些方面。 第一,观看前注意收集演出信息,做好出行计划,并做好应对露天环境和天气变化的预案。 有些露天表演是滚动式进行的,如庙会中的相声、小魔术等,主办方会提前告知表演的间隔时间或具体时间安排。观众若是提前了解到这些情况,便能提高游玩的效率和收获,避免无所事事的“瞎逛”。有些演出场地设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应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有些大型露天演出的地点离主城区很远,应提前定好出行路线和出发时间,避开高峰时段和拥堵路段,这样便能节约观看的时间成本,保证自己完整观看节目。 守时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而观看露天表演时,一般建议提前一个小时到达场馆。如果观众还有欣赏露天剧场风光的要求,那就要到得更早,留出充裕的时间享受良辰美景。 露天演出的场地环境受天气情况制约,因此观众出行前有必要对天气变化有所了解,按照可能发生的昼夜温度变化、雨雪、暴晒等天气情况做好预防措施,比如携带雨具、增减衣服、防晒等。并对露天演出推迟、取消的消息要及时知晓。 如果是没有座位的露天表演,还应该准备好坐垫、餐垫;有些演出持续时间较长,还应该准备食品和水。要注意自带的食品、用品要适量有度,不可超出常规,比如占用过大的面积,又如在食时用产生异味的食品(例如大蒜)。 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如果“不拘小节”,就很可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很多烦恼,观赏效果同时也会大打折扣。 第二,仔细阅读票品背面或相关网站、场馆周边的“观众须知”。 露天演出一般不会限制携带1.2 米以下的儿童,但要明确儿童是否需要凭票进场;有安检要求的演出,观众也应该提前做好随身携带物品的整理。大多数的演出不允许带宠物进场,个别的露天演出,允许将宠物放置于指定的地点或汽车内,这些规定会在票面背后的“观众须知”中注明,观众要事先明了。另外,对于停车场、卫生间等信息,主办方也会在网站或场馆周围明显的地方进行提示,观众主动了解这些信息非常有必要。 第三,对演出的内容进行一定的了解。 观看演出之前对演员、作品、表演特色等进行了解,在知晓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能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特别是古典作品,如果不提前做好“功课”,观赏演出时很容易滋生“欣赏不了”的疲倦感。提前了解节目流程,还可以对演出的高潮、精彩时段进行判断,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进行观赏。 有些观众在观看演出时提前进场,留出时间阅读节目单,这是个很好的习惯。 第四,对服饰与语言的注意。 露天演出中,小型的表演、免费欣赏的表演、流行音乐的表演一般对着装没有特殊的要求,礼服、职业装、便装均可,但是对一些特殊的演出或特殊的观众,比如有隆重仪式的露天演出、古典音乐表演,或坐在嘉宾席的观众,一般要穿着正式服装,女士可以选择晚礼服并略施淡妆。正装、晚礼服和女士的淡妆显得个人庄重高贵,提升个人的气质,也烘托现场气氛。有些有电视转播的露天晚会,为了使电视画面美观,会要求观众穿着统一的服装,如文化衫。这时,观众只能牺牲“个性”而服从安排。 由于露天演出场地人员密集,观众着装的总体原则是美观、大方。过“露”、过“透”、过“紧”的服装既不雅观也不庄重,是观看露天演出时应该避免的。有些观众的穿戴过于随意,衣冠不整、服饰不干净,或是搭配混乱,显得与露天观看的艺术场合格格不入。不文明的着装,会引起其他观众不舒服乃至不满的感觉,影响其他观众的观赏效果。 (三) 演出前的文明举止 从进场到演出开始的这段短短的时间里,观看者陆续到达现场,观赏活动没有正式开始,但是影响演出正常进行的各个环节已经悄然展开,观众应该遵守一些行为规范。 守时、有序进场大型露天演出的观众数量庞大,进场时间长,一般要提前一个小时到达场馆,从容完成安检、入场等各项流程。如果急匆匆赶到,既影响自己的观看,也对现场秩序不利。进场时一般有工作人员解疑、维持秩序,观众应该自觉配合,排队有序进入。 就座前后遵守规范进场后观众要按票面入座,不能任意换位置,尤其是价格有差异的座位不能自行调换。免费观看的演出或不设座号的露天观看,单个人不要占超出所需的位置,以防引起其他人的不满。携带儿童的观众,应将观赏礼仪先于观看前就告知儿童,减少因其吵闹、跑动干扰其他观众的情况。一般观众席的座位上杜绝吸烟,如有需要,应到指定的地点吸烟。 尊重、体谅工作人员,观众之间互相礼让人多难免有摩擦,后到的观众通过过道时,要使用文明用语向先到的观众示意。观众间产生位置坐错等矛盾时,要使用文明用语,互有善意地道歉、取得谅解。如遇到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该请工作人员来协调解决,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争吵,更要努力化解矛盾。 观看演出前,节目单以及配合演出用的荧光棒等小道具一般是免费获取和发放。这时要注意按人(或家庭)数索取,不要多拿,以免造成浪费。 注意小节随地吐痰、大声喧哗、当众抠鼻子、挖耳朵等行为,看似小动作,却有伤大雅,显得粗俗不堪。 (四) 演出中的文明举止 演出开始以后,观赏活动进入“核心环节”。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相关的言谈举止。 第一,根据露天表演的格调来规范个人举止。 有些露天表演节目是娱乐性质的,观众可以随性地在观众区走动,也可以带着坐垫自由选择座位,有的露天演出还允许观众边野餐边观看。观看这些演出时,观众可以比较随性地穿戴,观看的姿态也可以比较随意,以舒服为好,也可以与周围的人小声议论,甚至可以不拘泥于一个位置而适当走动。这体现了主办方对观众娱乐型观赏诉求的认可,也是露天观看区别于场馆观看演出的重要方面。当然,这些随意也是有底线的,比如坐姿不能过于粗俗,不可在演出进行中大声喧哗、闲聊以及嬉戏吵闹。 而有些比较严肃的、官方主办的露天演出,对观众的要求与剧场内欣赏古典音乐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要求坐姿端正,专注观赏演出而不能随意交谈、走动。观看有电视录像的大型露天演出,还有一些特殊的规范: 电视录像为了播出效果,往往会在演出前录制一些观众欢呼、鼓掌、律动的镜头以备剪辑,观众对此应主动配合,服从现场安排和导演的组织,烘托热烈欢乐的观看氛围; 演出过程中必须走动的,要观察摄像机机位,尽量绕开,同时注意脚下的各种电线,保护现场环境设计和摄像、播放设备; 不要在没有安排的情况下,刻意追随镜头“上镜”,尤其是现场转播; 不要在没有设置座位的地方逗留,因为有些位置是为了拍摄画面美观的需要而专门空出的,好像是中国画中的“留白”,观众不应该为了满足自己的观赏效果而随便破坏这种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