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失”界定及其作用 比彻在1968 年发表于Philosophy & Rhetoric创刊号上的同名文章中指出,作为修辞话语载体的某个作品“之所以具备修辞意义,是由于其对某种现实形势做出的反应”[2]。“修辞作品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其最根本作用在于促成行动或带来改变;修辞作品的存在必有其使命”[2]。而修辞作品肩负的使命,或者说使其“促成行动或改变”的根源,正是“缺失”。“缺失指的是亟待弥补的缺陷;是不足,也是障碍,是应处理好却尚未处理好之事。”[2]“只有当缺失能够带来改善、且这种改善须利用话语或依靠话语帮助来实现时,缺失才具有修辞意义。”[2] 比彻的这些观点充分表明,修辞形势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缺失”,即一个迫切需要解决、且只有通过修辞手段才可解决的问题。没有了这个问题,修辞形势、乃至修辞,便都无从谈起了。 翻译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而直接影响国家形象的外宣翻译则尤其需要一座根基稳固、畅通无阻的桥梁,使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有更准确、清晰的认知。由于“修辞地使用语言,则能使语言发挥更大的力量,更有效地对受众产生修辞者希望产生的预期影响”[4],因此在外宣翻译中,更应注意译文话语的修辞力量对于宣传效果产生的直接作用。这样的修辞力量从何而来?自然植根于“缺失”。从国内外宣翻译的现状来看,这样的“缺失”是从来不曾缺失的。从宏观上看,近年来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有目共睹,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下,中国如何顺势而上,真正走向世界?这无疑需要对外宣传工作者更好地向西方“推销”中国。西方社会迫切需要了解中国,但对中国了解甚少,二者之间的差距,就成为对外宣传“修辞形势”中的“缺失”。此时,各式对外宣传材料正是我们发挥修辞作用的绝佳载体,也是能够填补这一“缺失”的不二之选。从微观上看,西方世界对于中国认知上的不足,绝不仅仅因为中西语言上的差异,更是由于二者在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千差万别。这些具体的“缺失”反映在一篇篇对外宣传材料中,需要译者发挥译文的修辞力量加以填补。而能否恰到好处地填补这些“缺失”,就成为决定外宣翻译质量、进而影响外宣效果的关键。 二、填补“缺失”的案例 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填补外宣翻译中的“缺失”呢?首先,译者对于中国与西方世界在各方面的差异应有清醒的认识。翟树耀指出,“‘内外有别’ 是对外宣传报道必须遵循的规律性指导原则”[5],即不能强求对外报道在内容与形式上和对内报道一致,而应当依据国外受众的接受心理进行适当调整。这主要是因为对外宣传与对内宣传在“读者对象、宣传目的、宣传内容、宣传方法、语言文字”[3]81 等方面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理想的对外宣传效果,译者应该在认清上述差异的基础上,尊重不同国家的修辞习惯,“充分考虑译语受众对话语内容、诉求手段和表现形式的不同预期及其由于语言文化差异所存在的局限,对原文根据其受众预期所采用的修辞设计和发挥的功能作相应调适”[6]。一味追求“忠实原文” 的外宣译文难以在目标受众中达成其修辞使命,从而令外宣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外宣翻译显然不能完全依循对内宣传材料来进行,又不能不以对内报道为基础。如何把握好这当中的“度”?外宣翻译专家沈苏儒指出,对外传播的本质就是“向外国人提供有关中国的信息,以增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理解和友好”;对外传播必须“通过提供事实来达到传播的目的”。[3]96而提供事实的首要条件,就是传播内容应当清晰、易懂、不晦涩,以便西方人能准确把握有关中国的各类信息。这也正是填补“缺失”以发挥修辞力量的关键所在。段连城先生提出使传播清晰易懂的五大原则:“提供背景知识、慎用政治术语、通俗解说‘行话’、防止‘数字混乱’、避免华丽词藻”[7],这为外宣译者恰到好处地填补“缺失”、发挥译文的修辞效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①:……近日港区又传捷报,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2 号泊位码头平台交付使用,为即将召开的福建省第八次党代会献上一份厚礼。 …Recently, good news came from theport again: the first-stage port platform of No.2berth, a province-level key project, was put intooperation. That was no doubt the best gift towelcome the coming 8th Fujian Congress ofCPC. “党代会”在国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本就对“共产主义”存有偏见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言,这样的译文更可能加深他们对于中国领导阶层的误解与反感,甚至可能使他们错误地将“献礼”与“专制”联系起来,从而导致负面的宣传效果。鉴于西方受众的这一“缺失”,“填补”的做法应是将这一信息弱化或删去。试改译成:“…Recently, good news came from the port again:the dock of No.2 berth, a province-level keyproject, was put into operation.” 又如: ……原先需要厅级行政审批的“海员证批件”,现在起可直接由海员证申办单位出具…the seamen's permits, formerly requiringdepartment-level approval, could be issued nowby the organizations that accept theapplications for the travel document. 在国内行政体制中,“厅”指的是省级主管部门,其英文译文一般是department, 如教育厅常译为“department of education”,但department 一词在英文中所指的“部门”并不局限于政府机构。由于西方受众“缺失”了“厅”和department 不可直接对等这一信息,在某些情况下,直接将“厅”这一中国特色的机构名称译成department 便极有可能让西方受众大惑不解。试改译成:“…theapproval of the seamen's permits, formerly issuedby related provincial authorities, can be issuednow by the organizations that accept theapplications for the travel document.” 再如: 这次展览分“海峡西岸正春风”、“科学发展新定位”、“党的建设谱新篇”和“八闽大地铸辉煌”四个部分。 This exhibition consists of four parts:"booming West Side of Taiwan Straits", "neworienta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improvement in the Party structure", and"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Fujian”. 翻译的目的是为使用不同语言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的交际服务的,所以单纯从语言角度来研究翻译是不够的,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8]。原文中模仿七言律诗的结构在中文里很容易创造出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的音响效果。以此作为展览的标题,既阐明展览内容,也别具诗意。而译文尽管竭力维持原文的语义和形态,读来不仅了无美感,反而有冗长之嫌。这正是由于西方普通受众无法感受中国式的华丽词藻所营造的美感,而填补这一“缺失”的最有效途径是遵循“清晰易懂”这一首要准则。试改译成:“This exhibition consistsof four sections, namely, "Rapidly DevelopingFujian", "Ri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tyBuilding", and "Past Achievements". 三、结语 通过对比彻“修辞形势”理论中“缺失”概念的分析,结合国内外宣翻译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具备“缺失”意识对于外宣译者准确、有效地向西方受众传递中国信息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只有强化这一“缺失”意识,译者才能在翻译过程中主动去填补这些“缺失”,从而使译文发挥应有的修辞效用,真正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