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础设施是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备的总称,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都提出要着眼国家长远发展,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新冠疫情为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也使全国加快进入以本地生活服务为核心的新型服务模式。面对服务业的全面升级,如何提升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分析沈阳市基础设施建设现有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可以为新服务模式的顺利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服务;基础设施;PPP;P2G; 1 新服务时代基础设施的要求 新服务是在传统服务业模式的基础上,对其运营、体验和交付的一种更新,其服务范围涉及生活服务业、办公服务业以及生产服务业。新服务模式的典型特点是打破原有封闭运营的思路,由单纯的线下服务转向线上线下相结合、注重资源的调配与重组、强调互动与沟通。在疫情期间,新服务中的生活服务业表现更为突出,其创新性的运营模式为保障居民正常生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是新服务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学者指出,基础设施投入与服务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新服务从技术上需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从运营上要依靠交通运输和公共服务设施,因此,智慧城市综合建设对新服务模式的发展至关重要。 2 沈阳市城市基础设施的现状和问题 2.1 公共基础设施需求增大 随着城乡区域建设规模的扩大,沈阳城市人口密度呈现先降后增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近两年,沈阳市城区人口速度增长很快,增加了对基础公共设施的需求量,主要服务于公共目的水、电、气和其他基础设施服务强度标准也逐年提升,如表1所示。 沈阳市政设施逐渐完善,市内道路、桥梁、水电气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数量和普及率逐年增加,城市卫生清洁能力显著增强,见表2和表3。但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还有待加强,人均用水普及率、人均燃气普及率、人均道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有所下降,如表4所示。沈阳市5G网络建设水平较高,核心和示范区域已具备较全面覆盖,基站数量超过10000个。城区范围内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及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沈阳市积极开拓了沈北新区、沈抚新区、浑南区,形成以市区带动周边城镇的局面,提高了城市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推进了经济持续稳健增长。 表1 沈阳城区建设及人口使用情况 表2 沈阳市道路桥梁情况 表3 沈阳市城市环境卫生情况 表4 沈阳市城市设施水平 2.2 交通设施需求较大且呈增长趋势 随着沈阳城区范围逐渐向外扩张,市民交通的需求日益增加。沈阳市民用汽车的拥有量从2010年的831,759辆增至2018年的2,312,127辆,8年时间数量翻了近3倍。而2010年的公路总里程为11,757公里,到2018年公路总里程为13,040.3公里,并没有显著增长。同时,沈阳城市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不健全、路网分流能力较差,导致交通不畅。城区范围内老城区、居住密集区和商业街附近的交通接近饱和,造成区域结构性拥堵,人流密集场所停车位不足也导致潮汐式拥堵时有发生,市政设施的路面建设及维护也增加了相关路段的通行压力。这些都促使沈阳快速路的需求增加。 沈阳地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至今已经从单线运营过渡到“十+环”网络化运营,开通了四条关键线路,车站数量已达85座,线路里程延至114公里,扩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和调整布局。在运力方面,沈阳地铁日运营时间17.5小时,日发车1372列次,日均客运量达108万人次,单日最大客运量达140.52万人次,列车正点率实现99.98%以上,运行图兑现率实现99.99%,极大地方便了沈阳市居民的出行,缓解了交通压力,带动沿线人流集聚。 2.3 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主体单一 沈阳市基础设施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生产部门、居民和政府管理规划部门,属于生产、社会和制度保障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特征,其投资建设单位是沈阳快速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市城市建设项目办公室和沈阳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等政府机构及国资或国有企业,这使其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资金或国有投资,投资主体十分单一。 2.4 资金筹集压力大 沈阳市近些年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项目一般指被列入重点投资计划且影响广泛的基础设施工程,如地铁、高速路、发电污水处理厂、保障性住房以及排污、绿化等环境保护设施等,典型项目有南部快速路项目、沈阳地铁九号线和沈阳市老虎冲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沈阳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但由于投资额巨大,其建设资金需借助沈阳市政府向银行贷款获得。随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展开,沈阳市政府资金需求逐步加大,但地方政府债务已经转为预算管理,沈阳市政府以贷款和债券进行融资受到了严格限制,举债能力下降。按照统计数字,国家为城镇化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应达40万元/人,这与沈阳市政府财力,尤其是沈阳各区县政府财力匹配相比,差额巨大,政府资金压力已制约沈阳基础公共设施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难问题日益凸显。 3 新服务时代沈阳基础设施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发展沈阳地区的新服务模式,推动沈阳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应采取有力措施建设高品质城市基础设施。 3.1 继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近年来,沈阳市充分利用城市的原有设施,由内向外逐步发展,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一城、六轴”的空间布局结构和四级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引导各级城镇协调发展。2018-2019年,沈阳市政府财政预算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对教育、社保、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补齐民生短板,兜牢民生底线,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2020年,即使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疫情危害,沈阳市政府仍在做好防疫的同时达到基础设施等城建项目开工率提升,投资额度比2019年同期增加超过5%,城建预算安排达252亿元。沈阳市政府应将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条件,投入更多资源,加强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优化人居环境。 3.2 发展5G网络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 沈阳市应加强5G网络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络设施和交通设施覆盖到全市所有区域,推动传统服务向新服务升级转化,将顾客、服务平台与经营商家通过线上和线下设施联结起来,实现全面互动互通。秉承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现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结合。充分发展沈阳城市轨道交通,提升城市品质。增加快速路建设,扩展外围地区的可达性,提升服务速度、服务能力和创新服务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 集聚社会资本缓解政府压力 在我国地方债务形势严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巨大的条件背景下,PPP项目模式受到各地方政府的青睐,是政府部门和私营机构基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特许经营权合同约定各自权利义务,共同提供基础公共设施的合作机制。沈阳市政府应积极采取PPP项目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开展社会资本与政府的合作,如快速路项目等。相比于传统的融资模式,PPP模式不仅可以弥补政府资金不足的短板,还可以解决私营企业资源不够的缺陷,将两者结合既能够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决策作用,还能发挥私营企业的技术经验作用。 3.4 利用“互联网+”模式多元化投资主体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究其原因在于金融资产结构的单一性。目前,沈阳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仍以银行贷款为主,债券、股票等融资所占比例较小。传统PPP项目由于信息闭塞、投资金额巨大等原因难以接纳小额闲散投资,资本准入门槛较高。因而沈阳市可以借助P2G融资平台推出“PPP+P2G”项目,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本的参与度,优化沈阳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现阶段的整体融资结构。“PPP+P2G”项目进行直接投资还简化了交易流程,无论是投资方还是融资方的资金交易成本都可以实现一定幅度的降低,最大限度发挥了资金价值,提升流转速度,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 郑荷芬,马淑琴,徐英侠,等.基础设施投入对服务贸易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3,(05):115-127. [2] 肖萌,于倩.“PPP+P2G”项目风险分担机制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3(06):540-545. [3] 刘晓旭,范碧霞.我国地方政府融资新渠道研究——以P2G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21):108-109. [4] Almarri K,Boussabaine H.Interdependency of the critical success factoers and ex-post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PPP projects [J].Built Environment Project and Asset Management,2017,7(5):546-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