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鞋论文网提供论文发表、论文查重以及本科论文写作、硕士论文写作、职称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服务,上万成功案例,欢迎咨询。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童鞋论文网
热门搜索
行政 教育 营销 法律 经济 护理 心理 会计 文学 工商 计算机 旅游
站内搜索:
童鞋论文网
 当前位置:童鞋论文网 > 职称论文 > 文章正文
 
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研究
论文作者:童鞋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txlunwenw.com  发布时间:2024/9/3 9:25:01  

摘要: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民族精神。在国际传播背景下,从文化、成就、责任和发展道路四个维度出发,中国致力于塑造多维度的国家形象:展现文明大国的文化底蕴,彰显综合国力强盛的东方风采,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以及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文章基于国际传播的特性和对国家形象动态、复杂变化过程的深刻洞察,总结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规律,以期为塑造国家形象提供理论指引。文章认为,应坚持政府主导与多元传播主体共同参与、陈情与说理相结合的塑造内容、技术与价值相协调的塑造载体,以及精准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塑造规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为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要打造多元主体传播格局,整合传播主体,为塑造国家正面形象协同发力;要完善国际传播的内容要素,塑造出具有理论权威和文化自信的中国国家形象;要培养国际传播专业人才队伍,为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提供人才保障;要创新国家形象塑造方式,为塑造国家形象带来新的机遇。文章分析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规律和塑造策略,旨在为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提供可供借鉴的信息。

关键词: 国际传播  国家形象  塑造  内涵  规律

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动越发频繁,国家形象塑造成为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现实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探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研究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规律,并提出国家形象塑造策略。

一、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内涵阐释

国家形象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3]。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要从国家文化、国家成就、国家责任、国家发展道路等维度塑造国家形象。

(一)文明大国形象

要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4]50。对外传播本民族文化是塑造国家形象的有效方式。约瑟夫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则不需要使用以高昂成本为代价的硬权力,就能得到其他国家的肯定和认同[5]。文化是提高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一个国家有核心文化作为支撑并将文化传播出去,能够提高国家美誉度,得到其他国家和民族较好的看法、态度、评价,进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本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渗透力、影响力、吸引力,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更多外国民众了解、欣赏并爱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进而加深对中国的认识[6]。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7]483。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新课题,彰显了中国的文明自觉和文化自信。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新形式、新样态,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重要借鉴,为人类文明交往提供中国智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先进的文明理念,从而推动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因此,我国重点展示文明大国形象,要积极向外宣扬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东方大国形象

要重点展示中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4]50。马克思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8]。人们对一个国家的总体性评价和综合性印象,是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判断。国家形象能够得到正面展示,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国家本身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能够展现东方大国形象,是有其客观存在作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全面从严治党,制定实施八项规定,向世界展现了政治清明的国家形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经济优势;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兴盛,积极开展国际传播工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世界展现出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防范化解社会稳定风险,保障好人民的切身利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向世界展现了安全稳定、美丽和谐的东方大国形象。可以说,中国总体呈现出的东方大国形象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三)负责任大国形象

要重点展现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4]50。中国胸怀天下,彰显大党大国责任担当。一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作出努力。二是强调共同维护和平安全的全球环境。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为国际和地区争端热点问题提出新安全观,以及积极推广生态文明理念,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巨大贡献。三是强调共同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增进文明交流互鉴,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伟大成就[7]347。可以说,中国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国际传播视域下从国家责任角度塑造了国家形象。

(四)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要重点展示中国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4]50。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取得伟大成就[9],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解构西方话语霸权的基础上塑造了中国社会主义大国的良好形象。中国对外展现正面良好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关键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重大成就,能够为其他国家建设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故意曲解和抹黑中国的发展道路,使得中国正面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没有得到客观和真实呈现。因此,在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要积极应对国际舆论压力,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总的来说,中国的大国形象,首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而塑造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则是塑造正面中国形象的重要目标。

二、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规律

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基本规范。

(一)坚持政府主导和多元传播主体共同参与

多年来,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抹黑中国为目的,站在西方话语权力的高点,给中国官方的传播活动设置了重重障碍,新媒体时代,由政府作为“单中心”传播主体来塑造国家形象的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变化。西方媒体长时间带有偏见地宣传和报道中国,以谎言强化了西方民众心中中国政府的负面形象,相较于政府、主流媒体平台等官方主导的传播活动,民间组织和个人的传播活动更容易被其他国家民众接受。可以说,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民众个人等在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视域下的传播深度、广度、效度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自塑”国家形象要把握新的规律,即重点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塑造模式,推动政府和多元传播主体良性互动。官方主导的国家形象传播活动的受众群体和规模相对有限,难以有效促进国家形象在海外的传播,而民间自媒体和新媒体力量有限,未能完全发挥国际传播助推器的作用。总的来说,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传播主体共同参与的国家形象塑造格局,不仅需要主流媒体、企事业单位和民众等广泛参与,还需要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社会力量之间有效互动。

(二)坚持陈情与说理相结合的塑造内容

一直以来,我国都比较重视以理性认知模式和逻辑架构塑造国家形象,开展国际传播活动,更偏向采取讲道理、讲事实的方式。以理性话语推介大国形象十分重要,能够旗帜鲜明地展现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信息传播技术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迭代升级,助推中国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持续深入,新兴媒介表现形式促使人们更好地传递和表达情感体验,这为中国开展国际传播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国际政治领域,多米尼克·莫伊西提出“情感地缘政治学”,解析了不同国家文化差异背后的不同情感,展现出有关经济全球化和地缘政治的新观点,同时为国家形象塑造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10]。情感是共同体关系构建的关键因素,借助情感塑造国家形象的效果日益凸显。因此,要通过强化情感联结来唤醒国家形象传播中的情感认同,促使更多国际主体和国外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产生良性的共同情感认知,使中国国家形象被跨文化群体接受与认可。可以说,陈述事实、摆明态度和讲清道理是我国对外塑造国家形象的基础,而注重情感传播和制造情感共鸣是我国对外塑造国家形象的关键。讲清道理和情感交流是互补的,两者缺一不可。说理是获得良好国际传播效果的“稳定器”,陈情是提高国家形象认同度的“催化剂”,陈情和说理相结合能够有效强化国际传播效能。

(三)坚持技术与价值相协调的塑造载体

国际传播视域下,智能化技术飞速发展。应秉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均衡进步的理念,坚持技术和价值相结合,从而推动国家形象塑造。智能化技术将从信息采集、信息加工、内容分发等方面助力国家形象塑造。作为国家形象新的“把关者”,应用智能化技术能提高我国对国际舆论的综合分析研判能力,以人机力量的协同来捕捉国外不良信息并及时反馈。同时,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具有政治性、社会性、人文性的信息交流活动,要明确以价值引领技术发展的思想,在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寻求价值理性,尤其要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在整个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可以说,智能化技术是中国对外传播及形象塑造的有力支撑,可以提高我国对外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实现传播模式的更新升级,而主流价值观在国家形象塑造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既反对重视技术而忽视价值,也反对重彰价值而偏废技术,强调技术和价值相互协调。

(四)坚持精准化和与差异化相结合的塑造策略

对外传播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应采取精准化和差异化相结合的传播策略。精准化指塑造国家形象要采用精准的传播策略,精确区分受众群体,精心定制国际传播内容,精准掌握传播的重要节点,实现国家形象的有效塑造。差异化指要采取分众化和个性化的传播策略,根据不同国家区域和受众群体采用不同的叙事方式,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更新传播内容,尤其要关注受众群体的信息接受偏好和差异化需求,创新传播渠道和形式。精准强调的是精准定位和精准定法,差异强调的是适度调整和灵活多样,两者相辅相成。如果不精确分析和归纳国际社会关切的问题,就难以针对性地更新传播内容;如果不考量不同受众的价值偏好、文化背景和利益需求的差异性,就难以实现国家形象塑造的精准发力。因此,在面向国外进行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能力建设时,要避免采用简单化、一刀切、走极端的传播策略,而是要采取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传播策略,推动国家形象塑造取得显著成效。

三、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策略

为引导不同国家地区和国内外民众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打造多元主体传播格局

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实现的,需要多方主体协同发力,推动国家形象的“合塑”。国际传播视域下,政府与主流媒体仍然是塑造国家形象的主力军。

中国正面形象的对外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在完善国家形象塑造模式上做好顶层设计工作,要围绕国际传播的核心主题主动设置议题,从多个方面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针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制约因素,采取有效传播手段引导国际舆论,及时更正国际舆论场罔顾事实、颠倒黑白的不实信息,向外界展现一个自强自信、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大国形象。此外,政府还要发挥好统筹和协调的重要作用,相关部门要整合资源和融合传播策略,实现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最优配置,尤其要借助媒体为中国发声,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感召力。

经济全球化势不可当,中国企业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要树立品牌形象,将高品质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努力塑造中国企业讲诚信、有实力、负责任的良好组织形象,进而得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信赖和肯定。

公众不仅是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关键参与者,还扮演着国家形象代言人的角色。国家形象的塑造成效与公众的国家意识和综合素质息息相关。要注重培育公众的民族精神,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使其在维护国家形象和民族声望上作出贡献。鉴于社交媒体用户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对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引导更多社交媒体用户在国际传播平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此外,来华留学生、外籍自媒体博主等也是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力量,要鼓励海外民众积极主动地宣传中国,分享在中国的真实体验和感受,使中国国家形象更加真实、立体、生动。

(二)完善国际传播的内容要素

完善国家形象塑造的内容要素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把科学理论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作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基石,决定着我国国际传播的立场和方向。要把科学理论贯穿于国际交流和对外传播的各个方面,要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为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供学理支撑[11],从而更加科学和系统地向世界阐明中国的发展道路,尤其要结合我国发展的伟大实践,向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民众详细阐明中国的发展理念[12]。

第二,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国对外交流的“润滑剂”,还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纽带,将中华文化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必然途径。要着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官方机构、主流媒体、企事业单位等要主打民族文化牌和传统文化牌,大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宣传中华文化的思想理念、传统节日、艺术作品等。要注重中华文化的内容解读,在总结和分析中外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方式差异性的基础上,消除因不同文化语境造成的误解,用外国民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介绍中华文化,从而深化其他国家和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达到突破西方话语围猎的目的,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三)培养国际传播专业人才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离不开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培养一批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质量国际传播人才队伍需要多方支持。

第一,要建立针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资源保障机制。由于国际传播人才具有特殊性和稀缺性,相关部门要制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要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以保障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顺利进行。培养国家形象国际传播专业化人才需要国家财政的强有力支持,因此要重视物质层面的硬件保障,如加大财政拨款支持力度和提供充足的专项资金,为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提供政策支持。

第二,要健全有利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要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国际传播人才培训基地,定向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尤其要鼓励高校举办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开放式专题培训和论坛。同时,高校要主动承担起培养中国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人才队伍的重要使命,在对外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传播规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师生是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的主力军,高校要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中国形象宣传推广活动,引导广大师生积极为提升国家传播能力贡献力量。同时,要促进政府和企业深度合作,借用企业资源培养优秀人才,尤其要和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国际传播实习实践基地,为国际传播人才提供实习机会,这是培养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的重要保障。应坚持全方位提升国际传播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为其打造有利于国际传播的实训环境,提升国际传播后备人才的业务运作能力,使其掌握国际传播规律,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14]。

(四)创新国家形象塑造方式

为树立立体正面的国家形象,要创新国家形象塑造的形式和渠道。沃尔特·李普曼提出“两个环境”理论,认为人生活在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两个环境中,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看法不来自直接经验,而是被大众媒介构筑的巨大“虚拟环境”所影响[15]。

随着全球互联网人口的快速增加,大众媒体和新兴媒介成为国外民众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主要渠道,以YouTub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为代表的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为使国际传播更加立体生动,需要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功能。基于此,打造数字化国家形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中国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平台媒体的赋能作用,以更好地塑造中国形象。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具有多个面向和维度,为了让中国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处于优势地位,国际传播应充分体现公众参与的互动特征,发挥智能媒体信息创造和分享优势,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特点,精心设计对外话语表达的新概念、新类别和新主题,融合智媒体的传播新理念,吸引外国受众一同参与交流对话。

除引导普通民众利用自媒体平台主动传播中国故事外,还要鼓励具有引导力和影响力的自媒体“意见领袖”在详细分析媒介偏好和信息偏好的基础上,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对一些耳熟能详的中国故事进行再创作和重新诠释,扩大中国故事传播的覆盖面。

此外,短视频作为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具有内容多、成本低、时间短、互动性强、速度快等特点,其用户数量十分庞大,在国家形象塑造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可以通过短视频形式将中国历史、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传播给海外民众,让更多海外民众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旗帜鲜明地阐述中国的主张和价值理念,为中国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四、结语

国际传播视域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中国国家形象塑造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中国走上世界舞台中央和提高国际地位的必然路径。要把握国家形象塑造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探索出合理有效的实践策略,助力国家形象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6.

[3]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5.

[4]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50.

[5]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7.

[6]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90.

[7]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83,347.

[8]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3.

[10]莫伊西.情感地缘政治学:恐惧、羞辱与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M].姚芸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6.

[11]葛彬超,郭怡菲.智能媒体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J].山东社会科学,2022(5):121-128.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7.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1.

[14]漆亚林.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历史进路与路径选择[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24):5-14.

[15]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12.

上一篇:地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探讨     下一篇:没有资料
 
客服老师 3982228081
本站网址 www.txlunwenw.com
郑重承诺 专业团队,保证原创与通过!
童鞋论文网真诚欢迎新老客户的光临与惠顾!
 
 热门文章
·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研究
· 用户锁定效应视角下的网易云音
· 众筹产品创新性对融资绩效的影
· 南京市城镇居民冷鲜肉认知度问
· 摩拜共享单车可持续盈利研究
· 催生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原
· 基于网络平台的SPA模式研究——
· 社交媒体中不实信息转发主体心
· 基于游客感知的云台山景区微信
·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企业
 
 推荐文章
· “三生融合”视角下“景村协同
· 滴滴打车运营现状调查分析
· 广播体操与戏曲的共生之路研究
· 国产荒诞喜剧《我是余欢水》和
· 小微项目学习研学旅行课程的实
· 夜间文化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探
· 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生态系
· 网络众筹下剩余善款处置问题研
· 春兰矩阵改革过程及失败原因研
· 基于AISAS模型的拈花湾网络直播
 
 相关文章
· 地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探讨
· 新媒体视域下国内主流媒体的转
· 短视频中国家形象的域外传播研
· 基于汉语国际传播视野的“果然
· 《无限挑战》对韩国国家形象的
· 新媒体在中小企业品牌国际传播
· 韩国的国家形象建设战略及对我
· 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传播与中国国
· 基于两种视角的声乐作品风格多
· 基于性别诗学的电影《香水》研

专业指导团队,准时守约,保证原创与通过,十年信誉,品质保证
童鞋论文网提供本科论文、专科论文、毕业论文、职称论文、硕士论文写作指导以及论文发表、论文查重服务
版权归童鞋论文网所有 禁止一切商用盗用